本书采用逐月写作的方式,各篇文章间自然就不刻意地表现任何规律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是一种自我坚持与重复的努力罢了。
坎贝尔是一名在神话的奇妙世界中寻找启示的文化英雄,他创造性地将人文价值及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的新神话开辟出辽阔的想象空间。在本书中,他将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应用到对神话的解读,并将神话思维应用到对人类历史、东西方文明、战争与和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中。他用人类社会中各种幻象冲突的真理贯通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他认为神话在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融合过程中,尤其是人回归内在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可以被无限放大。他告诉人们:生命的目标,在于使身体脉动契合宇宙的脉动,使自己的本性契合大自然。 本书是坎贝尔很重要的一本著作,精选自他在库珀联盟联盟学院论坛的演讲,汇集了他一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他用亲
《吸血鬼的前世今生(全彩插图版)》内容简介:千百年来,各种神魔鬼怪一直在人们的幻想中肆虐。“吸血鬼”这种不死的猎食者,这个源自于西方的神秘形象是其中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一种。无论在宗教,科学还是文化等领域,“吸血鬼”现象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吸血鬼”真的存在吗?传说中的吸血鬼是什么?是僵尸还是鬼魂?是魔鬼还是恶魔?有着怎样的传说和背景?……《吸血鬼的前世今生(全彩插图版)》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详尽地揭秘有关吸血鬼的种种故事传说,请跟随《吸血鬼的前世今生(全彩插图版)》一起探访“吸血鬼”那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吧!
欧洲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其包罗万象的历史。由于原始印欧语系的资料丰富,使得本书的范围不仅包括印度,甚至还包括北非在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象征符号的考古线索、神话故事以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从讨论诸如宙斯、阿佛洛狄忒、托尔等众所周知的神话人物,到鲜为人知的佩伦、玛丽和“三兄弟”岩洞里的男巫师,本书考察了希腊人、罗马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波罗的海人和斯拉夫人文化中的主要信仰,以及诸如伊特鲁利亚人、芬兰人等非印欧语族文化的神话,并对欧洲神话故事与印度、伊朗神话问的联系进行初步探讨,对于那些对欧洲神话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有用、有趣的书。
本书以现代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研究了中国古代神话及其母题:盘古神话及“宇宙卵”母题,女娲神话及“泥土造人”母题,昆仑神话及“世界之脐”母题,洪水神话及“世界末日”母题,人类再造神话及“兄妹婚”母题,夷羿神话及“射日”母题,农业神话及“弃子”母题,黄帝神话及“叛神”母题,治水神话及“叛神”母题,治水神话及“英雄除水怪”母题,冥界神话及“彼岸追寻”母题,展现了远古先民生活图景,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玄武事迹,是中国变型神话中一个生动多面相的例子。玄武意象自四灵说形成后,即以丰沛的运动力发展,一方面朝方术化、仪式化演进,一方面不断增加人格神的故事情节,中世纪时又与婚俗信仰传说互染,在舞台演出与民间习俗推源的故事中叶崭露头角,成为观察神话、仪式与社会心理交互影响一个饶富意义的范例。本书主要就玄武信仰的源起与演变、玄武原始形象与其审美造型、玄武信仰与周桃故事的互染及周桃斗法故事的艺文演出及其流变等作历时性的追踪,以期诠释玄武信仰源起与流变的内在动力。
《唐宋时期城市保护神研究:以毗沙门天王和城隍神为中心》主要探讨了毗沙门天王与城隍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流变过程。以中国古代城市保护神的起源和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关系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唐宋时期城市保护神广泛盛行的状况,指出毗沙门天王和原有的城隍神共同构成这一时期的城市保护神,中国古代城市保护神二元并存的格局形成。但毗沙门天王主要存在于北方城市之中,而城隍神则大范围存在于南方城市。在二神演变的过程中,其神性和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后,城隍神又独自成为中国的城市保护神,毗沙门天王则逐渐淡出城市保护神的行列。毗沙门天王其中一部分转换为中国的民间信仰,另一部分又回归到寺院,成为护法、护院的守护神,部分地回归佛教;城隍神则渐渐向道教靠拢。
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的文学巨匠,同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神话研究学者,是我国近代神话学研究流域里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之一。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茅盾在文学创作之余,陆续写下了不少神话研究文章,而1928年完成的这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是作者研究中国神话成果的集成。全书对中国神话作了绪论性的评述,论述了中国神话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从中国原始神话古籍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程度上阐述了神话研究的各种思想,有的参考价值。书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神话观阐述了中国神话的本质、起源及发展,其中不乏西方神话学的观点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称得上是一部我国近代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