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具有自已独特的个性独特的魅力,近两千年来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民俗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文学艺术史、科学技术史都不能置道教于不顾,否则就是片面的。 本书从生命道教、生活道教、文艺道教、科技道教、古代道教、当代道教等六个方面来描绘中国道教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对中国道教文化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其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观点深刻。深入浅出,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可主读性 作者李刚先生,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是著名的道教研究专家。
“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次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文化交融: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引论先强调指出道教的产生是受到少数民族宗族的影响的,颇具新意。接下来从纵向的角度,概述道教在少数民族中传播的历史;又用四个章节从横向的层面,具体阐述道教影响瑶族、壮族、苗族、黎族宗教所产生的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交融的情况。 书稿从少数民族道教的产生、少数民族道教的班坛组织、少数民族道教的民族特征等的角度,揭示出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的密切关系。著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揭示出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的融合交流的主题,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湛若水先生在有两千余年传承的梅花门中修炼了三十余年,在思索师门心法中所蕴含的道理的同时,也在找寻气功与现代科学的相通之处。本书即以道家炼气公式为纲目阐述气功原理,在气的种类、炼化、功用及修炼方法等方面,试图为道家真气建立初步的架构,并描绘出"人体能量学"的蓝图。书中从基础的入手功法谈起,着重阐述了炼气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功法原理,从而能正确地运用养生术。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最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做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道纪》复活了一个时代——“道纪”时代;它把哲学送进了考古学家的视域;为中华文明的复兴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李航的国学《道纪》实属“惊天动地”之作。由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联想到霍金的《时间简史》中对宇宙初始的描述,进而求证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之惊人的吻合。初读如遇晴天霹雳,脑波被强力激荡;再读,便觉得回肠荡气,激情澎湃;三读,便五体投地,连呼“万岁”,崇拜之至。 总之,两个字“服了”! 霍金觉得宇宙和我们人一样有生有死,有边有界,有始有终。原以为四方无极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所以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让人迷惑,原来也不过如此,老子的道不再玄之又玄,不过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的极而已,好此北极再无北,南极再无南。
《性命圭旨》,不著撰人,相传为尹真人高弟之笔也,向来行本绝少。殷君惟一藏弆有年。曹子若济见而悦之,携示周子舆闲,欣然共赏,重授剞劂,则钱子羽振董其成焉。书竣而问序于予。予于斯道盖向往而未能至,何敢赞一辞!虽然,窃有述焉。 自三教鼎立,异说聱牙,隐若敌国,日相撞也。是书独揭大道,而儒释妙义,发挥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尽性至命之理,殊途同归。微独柱下五千,(上隐下木)括靡遗,并六十四卦,四十二章,无不累若贯珠矣。
1934年中国有两本道教史出版,一本是许地山之《道教史》,另一本是傅勤家之《道教史概论》。至1917年傅氏《中国道教史》出版,方被视为“我国部道教史”。 东晋史学家常璩之《华阳国志》,记载道教五斗米道创立过程最详,曾被视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但现代学术框架下的部道教史,还是非傅著莫属。 学者葛兆光论近百年道教史研究,把傅勤家与许地山、陈垣、陈国符等名家并举,认为他们共同构建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次历史性的变化”。
吾友伍群伟民,自攻硕士学位始即从潘先生雨延治《易》与道教。既有声矣,而才德为有司所属意,拔寘案 间,非其好也,吏隐而已。而师门之所授,盖未尝一日忘之也。 原夫吾民之守、吾俗之成,自汉东京后已非纯乎尧舜、周公、孔孟之道矣,而实杂夫佛、道二氏,近世复益之以泰西诸说。上至秉钧,下及编户,而不然矣。虽代有欲挽澜于既倒者,终莫能效,盖若人者已亦莫能外之也。儒非出入佛、道不足以自立,而佛、道不采儒说亦不足以自存。盖三教已若调羹然,混一而深入吾民之骨髓矣。今而欲采石他山,亦须能与吾人心性所蓄者化,不然不足以植根吾土也。 即以伍君所研《易》与道教言之,《易》,儒之经也,道教之创有取乎释,人多知之,而罕知其亦有取乎《易》也,魏伯阳之著《周易参同契》、《太平经》之言《易》是已;儒,仲尼之徒也
本书从关公生平谈起,结合传说内容扼要叙述关公从人到神的传奇演变过程。首先介绍山西解州关帝庙,该庙作为世界上*的关帝庙,历年来香火旺盛,祭祀活动频繁,备受关注。接着探求台湾关帝信仰的源头,也就是从大陆到台湾的传播过程,介绍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东山铜陵关帝庙。本书的重点是台湾的关公信仰,透过琳琅满目的关帝庙和形式多样的祭祀活动两方面,来展现台湾关公信仰的繁盛。
《道教三字经》内容广泛,从道教的历史、宗派、经书、教义,乃至宗教制度、戒律以及宗教活动中的各种斋、醮、拜忏仪式,都有涉及。它是一部微型的道教百科全书。 易心莹是道门中人,道士眼中的道教,和世俗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许多世俗学者眼中道教的精华,由于时世迁移,道风转变,可能道士已不重视,而世俗学者素所忽略的道门制度、仪式、典故。道士都十分看重。在研究和介绍道教时,世俗学者多采用各类史书的记载,道士则直接用道教的经书。其实,道教是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要对它的经、箓、戒律和仪式有比较切近的了解,必须进入它固有的体系。易心莹的《道教三字经》,尽管在某些方面不及学奔盼研究那么深刻和准确,但提供了许多一般人忽略的材料,展现了一个道教徒独特的视角。
《金陵玄观志》由葛寅亮所撰,是专门记载明代南京 宫观祠庙的志书。《金陵玄观志》详细记载了明代各 宫观祠庙的历史沿革、殿堂分布、田地公产、山水古迹、名道事迹、田租赋税、道规制度等,对研究中国宗教史,尤其是南京 史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