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中国社会政策本土化理论建设严重不足,本书以我国推进社会建设为时代背景,结合西方社会政策的理论、经验与中国实际,全面、系统、深入地讨论了中国社会政策改革创新涉及的理论问题。 围绕“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这一核心议题,本书着重探讨了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市场转型、社会代价与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理论、价值基础,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目标模式,社会政策主体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环境的改革创新,社会政策改革创新中社会工作的参与,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城乡统筹问题等,并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做了整体反思与前瞻。 总体上,本书具有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的意义,对于中国社会政策理论建设与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要务,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我 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 队伍。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发展工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 “十三五”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重 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陆续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改革政策和举措, 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科技人才结构布 局不断优化,培养、造就、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更多青年 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整体观》从文化的认知方式、价值诉求、行为方式与学术范式的整体上,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特质,揭示了中华儒学道性文化的根本性质。并与西方的科学理性文化,印度的禅学玄性文化加以比较。本书从文明的制度、法律、习俗与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家庭、社会、国家与权力运行的文明结构,揭示了中华共和文明的奠基与特质。并与西方、印度的文明加以比较,该书比较了中国乡村文明,印度的丛林文明与西方城市文明的结构特点,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共和提供了学理基础。 《教育与圆满人生》整体揭示了心性、道德、知识与技艺教育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教育要形成的完整的“文化人格”,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原理、理念、内涵、方法、体制与工具,以及从入胎、胎教、婴幼、中小学、大学、成人、老年、临终关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的大趋势。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虽然是这条道路上的后来者,但也不可阻挡地要走上城市化的道路。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如何进行城市化研究?在城市化的世界潮流中我们何去何从?由此,作者追溯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城市研究的学派和代表学者,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的相互参照相互诠释中,发展和深化了罗伯特?帕克的城市生态学理论。 本书作为一部课堂讲授记录,既有生动活泼的事实案例和语言风格,又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介绍和深刻阐述,更有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和方法指导,对于想初步了解和进入社会学门径的读者而言,是一部清晰明了、难易适中的入门读物。具体内容包括城市的产生和当代变迁,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代表观点,当代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热门问题,如城市化、农民工、交通、住房、公共空间、
《社会政策学十讲(第二版)》是一本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文字活泼的社会政策学简明读物。全书共分十章,每章探讨社会政策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社会政策学的内涵,它的历史起源与未来发展,它的研究对象(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福利国家、社会支出等),它的意识形态基础(个人主义、团结主义、平等主义、保守主义),它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等。 《社会政策学十讲(第二版)》通俗易懂、内容广泛,是一本很好的社会政策学入门读物,特别适合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全面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知识。作者哈特利·迪安是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社会政策学系教授,以这样一位人物撰写的入门级读物,文字风格却十分活泼,读来引人入胜。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
外从纪录片视角考察国家形象建构的著作并不多见,多数研究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国家形象建构中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少量研究对单一国家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了话语分析(曹青: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年)。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话语分析同时考察英日本两国主流媒体(BBC与NHK)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具创新性,在研究对象更为系统全面。
外从纪录片视角考察国家形象建构的著作并不多见,多数研究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国家形象建构中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少量研究对单一国家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了话语分析(曹青: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年)。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话语分析同时考察英日本两国主流媒体(BBC与NHK)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具创新性,在研究对象更为系统全面。
本书探索了几乎优选范围内人权理念乃至实践的纯粹现象。与常规的研究路径不同的是,弗里德曼没有从法律或是哲理的角度检视权利,而是在书中设问:作为一个社会和历史问题,权利话语在当今世界为何如此普遍且诱人?大量的书籍和论文谈及人权,但以人权文化为论题是颇具特色的。这是在当代为数不多的关于人权的综合性社会学研究。凭借着很好的学识和优雅的文风,劳伦斯·弗里德曼论及了所有的核心主题:女性权利、少数人权利、隐私、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法院的角色,以及人权是否具有普遍性,等等。这部尤为精炼的作品均衡地讨论了每个问题,并穿插了有趣的细节和例子。其核心论点是:人权话语的优选兴起是现代性的产物,尤其是一种文化信仰在不断传播,即人是有权获得尊重和发展机会的独特个体。
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差距早已进入学界与政策界的视野,并在政策上进行了诸多研讨与应对。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经过贺雪峰等诸多学者以脚丈量和著书立说,日渐明晰并引发讨论。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和中部分散型村庄三种类型,构建出“农村区域差异”这一中层理论,并从家庭继替、分家模式、养老模式、面子观、人情、生育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