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贵编著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都地区的基层治理实践为案例,具体介绍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成都模式”如何在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方面、村级公共服务资金运作机制与村级民主的治理方面、村级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方面、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社会风险治理机制创新上以及基层社会干部选任与考评的机制突破上发展出一套契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进而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理性路径选择。
本书辑录了周有光先生的39篇文章,是这位104岁的语言文字学家近年来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的结集,其中包括作者百岁之后的23篇新作。本书共分五辑:华夏思古、读史纪实、文化演进、语文探新、笔尖畅想,涵盖了经济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内容。周有光先生早年从事经济学研究,本书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巡礼》、《从人均GDP看世界》、《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等篇什,即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预测各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自从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便被委以文字改革的重任,由他主抓并最终制订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被世界所公认,人们尊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本书“语文探新”部分,集中收录了这方面的文章。“终身教育,百岁自学”,周有光先生秉承老一代学人之风,从八卜几岁开
《美术常用词通用手语》作为中国通用手语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汇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中美工课、视觉传达设计课等课程中常用的美术专业的手语词汇,涵盖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多个领域,如通用术语、色彩、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动漫等。本书以中国通用手语为基础,规范美术专业术语的手势,适应聋人美术教育的需要,从而促进聋人之间、聋人和健听人之间顺利开展文化交流和艺术切磋,是聋校、聋人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美术专业教师的和工具书。
本书精选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18篇论文,包括社会转型、社会分层、企业组织、就业、乡村研究六个部分。本文集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与规律性,作者认为:社会结构转型是影响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本文集的出版,对于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均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整体观》从文化的认知方式、价值诉求、行为方式与学术范式的整体上,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特质,揭示了中华儒学道性文化的根本性质。并与西方的科学理性文化,印度的禅学玄性文化加以比较。本书从文明的制度、法律、习俗与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家庭、社会、国家与权力运行的文明结构,揭示了中华共和文明的奠基与特质。并与西方、印度的文明加以比较,该书比较了中国乡村文明,印度的丛林文明与西方城市文明的结构特点,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共和提供了学理基础。 《教育与圆满人生》整体揭示了心性、道德、知识与技艺教育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教育要形成的完整的“文化人格”,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原理、理念、内涵、方法、体制与工具,以及从入胎、胎教、婴幼、中小学、大学、成人、老年、临终关
外从纪录片视角考察国家形象建构的著作并不多见,多数研究从对外传播视角探讨国家形象建构中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少量研究对单一国家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了话语分析(曹青: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形象:英国电视对华报道话语分析.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年)。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话语分析同时考察英日本两国主流媒体(BBC与NHK)涉华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在研究方法上更具创新性,在研究对象更为系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