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以历史脉络为经,以全球视野为纬,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理论资源的活水源头保持开放性的互动,又强调社会传播分析的辩证性、具体性、互补性和条件性。书中作者试图以重建国际传播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一方面促进国际传播的“国际化”,赋之以丰富的“文化性”,一方面加强华人社会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文献的对话,以期获得彼此“境界的交融”;作者借助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和方法分疏近代中国新闻史上若干重要的脉络,在国际格局下动态地追寻人物事件、结构过程的同与异、常与变。
本书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提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然后分析自媒体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弱化的原因;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赢得并保持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借鉴西方维护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提出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理念与实践路径。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的报纸新闻理论。本书次试图把话语研究和媒体研究结合起来,集中论述了媒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报纸上的新闻。正是通过报纸,世界上百万的大众才得以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得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也正是这些新闻深深地影响着对我们的生活做出重要决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精英们。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以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尽可能客观地展现明代商业出版面貌的同时,借鉴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商业出版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并分析了明代商业出版兴盛及其背景和原因、明代商业出版中心、明代商业出版的主要品种、明代商业出版的经营状况、明代商业出版与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等。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一书所描绘的妇女受众的收讯研究,兴起于特定的文化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的结合,也是女性主义关怀与媒介和流行文化相互关联的经典议题。霍尔将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的过程分开,突破了文本框架内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和“文本决定论”所导致的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的弊端。凡·祖伦也吸取了霍尔的论点,她回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介入媒介收讯的各类研究,一方面赞许当代受众研究已把植根于社会和权力关系之中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受众自身的文本解读的情感相结合,因为这些收讯研究主张妇女受众从媒介产品中获得建构意义的权力,而不是被给予意义,这在程度上改变了大众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传统关系。于是,妇女受众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而不是媒介文本传输的意义消费者。正如凡·祖伦所言:“受众不再被视为由媒
本书是对中国对外传播历史演变与发展的系统回顾,作者陈日浓先生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对外传播中国的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功底,他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对外新闻传播事业的沿革,时间跨度从几千年以前的人际传播,一直到从对外新闻传播事业日趋繁荣、多种传媒共同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内容涉及体制、机制、媒介、内容、功效等,对所有在中国对外新闻传播方面发挥了作用的媒体,包括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人际传播等都作了系统考察。全书资料丰富、结构清晰,对于指导目前的对外新闻传播实务、促进对外新闻传播工作不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型赛事媒体运行研究》全面介绍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赛事媒体运行与新闻服务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系统分析了我国大型赛事媒体运行与新闻服务的基本现状、突出问题和创新策略,能为今后科学高效地开展媒体运行服务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深度融合,是体育新闻工作者、体育赛事志愿者和体育新闻爱好者的专业读本。
罗伯特·威尔逊是美籍欧洲导演、表演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灯光设计师,并兼及其他领域。他是跨界能手,不仅跨越了门类艺术界线,也跨越了地理界线。他是艺术全球化的先驱。《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首次从下列几个方面对罗伯特·威尔逊进行了完整论述: 以美国和欧洲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为背景,分析其主要作品; 探索威尔逊的“场面效果图册”、工作室和排练方法以及合作过程; 研究其审美原则和构思元素,这些成就了他的导演特色; 用威尔逊的技巧为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一系列实用练习。
《节目主持语用学》运用现代语言学多种学科分支的研究成果,对当今我国节目主持人语言运用现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入揭示了节目主持人话语运用的内在规律,提出了不少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通过对大量主持人语用案例的话语分析,使这部创新之作不仅立论稳实,而且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本书以媒介形象为视点,对媒介形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包括5章,分别为:导论、媒介形象的内涵及功能、媒介形象的主客体及价值、媒介形象的生成和媒介自我形象的建构。 本书主要站在媒介组织角度,分析媒介形象的特征与价值。通过揭示媒介形象生成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解读媒介形象在受众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探讨媒介形象建构的可能性与具体的技术操作,试图为媒介组织的发展提供新的战略视角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该书上篇以问答形式讲述了校对基础知识,对于现代校对如图书在版编目(CIP),电脑校对软件、磁盘稿校对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解答。下编汇集了不同类型容易互错的字,经常用混的词,以及误用成语的实例,并释义辨析,以提高辨错能力。这是校对人员必须掌握的规范使用字词的基本功。书后收集附录有新版《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国家标准,以及各种字体、字号、主要科技符号表等,可供校对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