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博空间、虚拟社会到网络社会,新媒体用户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受众”转变为“用户”,哪些方面主动性得到加强,哪些方面变得更为被动?今天的新媒体用户,一毛不拔或一掷千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参与、分享到追求“在场”,怎样理解新媒体用户诉求的变化?自拍意味着“我拍故我在”吗?表情包是社交互动中的面具吗?如何理解网络视频直播这样个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亚文化?红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互换方式吗?算法使得用户成为数据时代的“囚徒”了吗?人机传播盛行的未来,人还会继续是世界的主宰吗?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
韩天衡的名字,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艺坛上一直是响亮的。可以说,他的艺术视野遍及篆刻、书法、绘画、鉴赏、收藏、教育、公益等诸多领域。起步之早、范围之广、影响之远。 而且,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他的篆刻奇崛、瑰丽、多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赞誉“为现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是公认的当代印坛一面高举的旗帜。其书法、绘画皆能深入传统、相互融通、变化气质,又极见个性创新。他理性思考、精于思辨,对篆刻史、书法史、绘画史皆有自己的见地与发想,并将这些经验与心得转化为“传道授业”的教化能量,春风桃李,泽被四方。 韩先生从年轻时就致力于书画、杂件艺术品的收藏。非以“增值”想,只是出于热爱、学习的初衷。而这些当年用工资、津贴、稿费一点一点购得的“旧物”,在今天已成为难得一见的“国宝”。难
《播音主持艺术发声》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很多新鲜的认知和阐述,对技术技巧训练,采用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教学及训练设计“情境”,对提高学生发声的意识和能力,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注意共性的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声音、语言培训,将培养出各具特点的学生。教学应随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发展不断地创新。但浮躁的社会心态,影响了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播音主持艺术发声》是胡黎娜老师把握当今实践,结合前人经验,刻苦踏实教书育人做学问的结晶。
本书篇系统地介绍GPU编程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快速入门,并构建GPU知识体系;第二篇和第三篇给出大量实例,对每个实例进行循序渐进的并行和优化实践,为读者提供GPU编程和优化参考;第四篇总结影响GPU性能的关键要素(执行核心和存储体系),量化测评GPU的核心性能参数,给出CPU/GPU异构系统上覆盖完全的各种混合并行模式及其实践,帮助读者真正透彻理解GPU。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GPU程序开发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几年前,陈昌凤说起她想写一本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材,而且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写。我表示赞同。新闻史的教材、著作在我国已经出了很多,从一卷本到多卷本都有。我向她谈了我学新闻史的体会。传统写法的新闻史,与历史学家写的中国近、现代史差不多,按革命阶段分期,是以报刊资料叙说历史而已。至于新闻业本身的发展阶段划分,不但不能体现于章的标题,见于节的标题也不多。体现新闻规律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本来放在一起谈更符合逻辑,但是由于会突破政治分期只好按下不表。所以,一本新闻史看完了,头脑里装满了各种政治活动、革命斗争的背景材料,以及这些时期的说不完、记不清的各种报刊的言论及其斗争。头绪繁杂,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很多,尤其是对这个时期的新闻业本身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新闻业发展史中反映的新闻规律,不甚了了。有这
一百年历史长河里,每个浪涛在起落间记下了当时的社会进化、人事浮沉、政经变幻。一百年的《大公报》是这个进程的载体。《大公报一百年新闻案例选》从过去刊登的新闻中选出数十例整理成书。读者从中除能重温世事之嬗变,亦可品位当年记者、编辑的采写报道手法。
本书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对学术研究之程式的一种认识是,研究者从某一或某些富有分析研究价值的可见的、可识别的和可把握的对象入手,运用一系列经过反复验证且被学术共同体认为是合理和有效的方法与程序,去揭示与阐释那些内含的、隐蔽的、不可见的对象及其意义,从而获得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认知和知识。据此,《奇观社会的文化密码:电视真人秀的游戏规则研究》的简洁研究图式是,通过运用符号学、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研究等方法和资源,对真人秀这种“元游戏”的多层次游戏规则进行分析和解读,阐释和揭示以真人秀为典型代表的当代媒体奇观文化的特征和意涵,从而获得对当代社会文化的一种认识。
《连线力》,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中国网民在行动。在中国的广大网民中,普遍存在着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对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 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对政府的失望,对权贵的嘲讽,对沟通的渴望,甚至对革命的呼唤。这些因素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即情感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汹涌的网络事件,是整个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脉络。 1994年,中国开通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网络文化。它富有想象力,充满幽默,抨击社会不公。普通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参与维权与抗争,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社群团结以及草根赋权的新体验。与此同时,网络的管制也日益收紧。发生在大变革时代的网络行动,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当代媒体新闻实践丛书:电视新闻摄像》共分为六章:章“电视新闻摄像概论”介绍了电视新闻及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电视新闻摄像的技术基础”介绍了不同电视新闻摄像的相关硬件和软件技术规范;第三章“电视新闻摄像的空间结构”分析了电视新闻拍摄的空间构造和结构特点;第四章“电视新闻摄像的镜头形态”介绍了电视新闻摄像中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拍摄方法;第五章“电视新闻摄像的照明与色彩”介绍了电视新闻拍摄中基本布光照明和色彩处理的方法;第六章“电视新闻摄像的叙事策略”则从整体角度分析了电视新闻的叙事和话语结构以及不同电视新闻类型的叙事方法。
本书探寻不同类型人物采访与写作规律,呈现人物报道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内容包括: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是人物报道采编培训范本。
本书以网络媒介的技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逻辑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分析出了网络媒介的意识形态新特质。作者认为,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形式,其peer to peer 的技术思想架构赋予网络媒介平等、自由、开放和共享的技术价值理念,但其社会应用依然摆脱不了现实政治权力的干预和操控,因为网络媒介就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因此,社会对网络媒介的具体应用使得网络媒介同样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子,只是由于技术原理不同,使得网络媒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统信息媒介相比,具有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本书梳理出中国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具体特质,如:网络媒介意识形态的虚拟遮蔽性,意识形态的共在与复杂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渠道渗透性,意识形态的交互回应性和不安全对抗性。本书结合这些特质,提出中国网络媒介主流意
新千年一代是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力量,他们的消费方式、口味和需求正在影响着传统媒体生产内容和传递内容的方式,他们对各种娱乐,如音乐、电影、时尚、明星等非常入迷,同时有近四分之三的新千年一代受访者电视。无疑,新千年一代正在塑造媒体的未来。
图书发行自动化不仅是我国高等学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教材,而且也适应21世纪我国出版发行界现实需求的一本应用著作。本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图书发行自动化的概念、内容及开展应用的必要性、可能性;二、开展图书发行自动化应用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三、出版发行部门如何进行图书发行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组织工作;四、图书发行主要业务的微型机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本书是作者在1991年6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发行自动化基础》的基础上,吸收近些年在该领域教学、科研所取得的成果。
“采”讲究“深入”,要像矿工一样,在掘进中采到高品位的“矿石”;“写”讲究“文采”,要将得来不易的“矿石”提炼加工成精良的“产品”。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编辑记者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而恰当使用词语是其中的一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方面。 留心处处皆新闻,小处也有“大新闻”。“大新闻”有时在“细小处”。记者多留意,多观察,就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当记者的,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是在当代学者王重民、杨殿殉两位先生的主持下,于1931-1934年间编成,1935年由前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这是部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全书著录了四百二十八种清人别集,十二种清人总集中的所有文章篇目。编者将这些文章篇目,依据内容分为学术文、传记文、杂文类。其中学术文部分包含经史子集、四类,汇集了清人文集中有关经史诸子、宫室冕服、婚丧郊祀、田制名物、山川地理、古迹名胜等主题的文章篇目:传记文部分侧重于收集历代名人生平传记、墓志碑铭、赠序寿序等主题的清人文章篇目;杂文部分则收录了清人文集中关于书启、碑记、诗赋、杂文等肉容的文章篇目。此外,全书的卷分还编制了三种附录:《所收文集目录》,注明所收文集的著者、版本:《所收文集提要》简要介绍所收文集的作者、内容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