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呈,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王志毅著的《文化生意--印刷与出版史札记》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何谓理性:辞典上讲属于判断、推理活动的范畴,或者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何谓理性认识,在认识论上,是指认识的高级阶段,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感觉材料进行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和结论。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比感性认识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就可以较好地观察现在,予知未来,就可以较好地得心应手地做事,从容淡定地获取,就可以较好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如何撰写和发表SCI期刊论文(第二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例举大量实例,并结合中国学者撰写SCI论文时常发生的错误和作者自己的写作经验,从如何构思到论文完成后如何投稿以及投稿后如何修改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特别强调要重视SCI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尽管本书力求全面和详尽,然而,由于各SCI期刊都有其具体要求,因此,要确定在递交您的论文之前通读作者指南,按照预投SCI期刊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格式化。但愿通过和大家分享我对SCI论文写作的理解和经验,大家会少走一些弯路。相信本书对许许多多亟需认识和掌握SCI论文写作的中国学者有较多的帮助。
王国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人。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任职于上海知识出版社、东方出 版中心等,策划编辑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荒芜 英雄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籍。近年来,主要研究 方向为媒体产业管理研究、媒体与视觉传播、城市与 艺术互动关系等。 《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是他的出版生涯回忆 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许多出版事件。
《从邸报到光复报——清朝报刊藏记》由张雪根 著,作者自1996年6月忝列集报行列后,寻寻 觅觅,17年来,已收藏古今中外各种报刊达万种以 上,其中不乏有清朝各个时期,如康熙、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缺雍正)年 间出版发行的各种老报刊。这些老报刊,不仅给作 者带来了收藏的快乐,也让作者听到了历史的回 声。这些看起来素面朝天的百年老报,透过冰冷的 版面文字,你可以读到晚清报人的仁心、宅心、匠 心和维护新闻自由的决心,当然也会读到个别老报 的狼子野心等,了解到大量的历史细节。 《从邸报到光复报——清朝报刊藏记》适合大众 阅读。
《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一:做人家忽略做的;做人家不敢做的;做人家不能做的;做人家已经做而做不好的;*重要的是做我们自己。《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二:优秀编辑人必定是这样的角色:文字的高手,伟大的沟通者,杰出的推销员,优秀的创新家,勤奋的思想者!《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三:台湾金石堂20世纪90年代出版风云人物与年轻业者促膝谈;华语出版界重量级人物詹宏志、沈昌文、王荣文等强力推荐!《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四:开动大脑,多多思考,这是编辑人的日常功课!本书既可作为编辑人员的日常自修读本,也可当作业务培训的教材!
本书是国内本社区报创办理念和实践操作原创图书,是我社继社区报观察系列丛书《走进美国社区报》《美国社区报实操指南》之后的第三种。本书是《珠江时报》系列社区报的探索和思考。既有实践过程的记录,也有理论性的总结,更创新性地提出了从 服务型媒体 向 媒体服务业 转型的论断和实践,是切近于当下地方市场类媒体转型的探索之作。本书由全美权威新闻教材《社区新闻》作者Jock作序推荐,认为 这本书是同种类书中的本 ,且具有实战指导意义。 《珠江时报》作为佛山的区域报纸,6年来创办了10份社区报,进入45万户居民家庭,独创商业模式,全部实现收支平衡,这是地市都市报转型的积极探索,破解了 报纸必死 的魔咒。这种成功的实践,被我国较早研究社区报的陈凯教授命名为 珠江时报模式 。它所解答的一系列问题,在传统纸媒遭遇新媒体时代
本书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系统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理论与应用。构建了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的面向用户的数字出版模式。详细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的两个基本模块:用户个性化定制型数字出版生产模式、个性化交互型数字出版用户关系管理模式。并对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保障体系和中外案例进行了分析。
《中国出版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出版产业链研究的理论基础、我国出版产业链现状、构建我国出版产业链的对策与思考、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研究、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的概念解析、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历程与现状、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主要方式、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问题与对策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时政期刊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演变发展,其间,因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张萱编著的《见证主流--当代中国时政期刊话语研究 》以新闻学与符号学的交叉理论——“媒介话语分析”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的 相关理论,着力探究这一演变的特征、动因及其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 首先《见证主流--当代中国时政期刊话语研究》从时政期刊文本的话语分析着手,在内容和结构、宏 观和微观这两个维度的构建中,对文本的话语特征进行纵向历史性与横向比较性分析,以期系统阐述中国 当代时政期刊的社会性演变特征。 其次,针对时政期刊话语特征的演变,本书分别从时政期刊的新闻制作角度与读者理解角度对特征的 演变原因进行探究,以论证促使时政
本书从技术发展对版权影响的角度,回顾了300年版权历史中所遭遇的重大技术革新的冲击,以及版权法核心制度----合理使用----如何辗转腾罗并突围成功而形成当前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作者的讨论转入版权之战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的升级---- 技术问题由技术来解决 的观点出现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选择了搜索引擎与P2P文件分享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传输技术,详细分析了这些技术与版权的冲突。这种冲突恰证明了 技术问题技术解决 观点的破产,而版权法 加强版权控制 的传统思路无法引领版权法在这场版权之战中突围成功。本书作者指出,在作品的创作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相分离的后稀缺时代,弱化在部分产业的版权保护而保留在另一部分产业的版权保护的思路可能提供了目前版权保护困境的出路。
古籍整理事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关键。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也着重强调了古籍整理出版队伍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急迫性、必要性。本着培养古籍整理专业人才的目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1、2002、2003、2004年连续举办了全国古籍社编辑培训班、聘请全国各地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专家授课,在古籍整理出版业务方面给予学员们以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和指点。从目前来看,这一举措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今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把举办培训班作为一种制度,每年举办一次,争取为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待业培养尽可能多的人才。前三期培训班专家的讲稿编为《古籍整理出版十讲》、《古籍编辑工作漫谈》、《古籍整理出版漫谈》,已分别交由岳麓书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