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呈,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王志毅著的《文化生意--印刷与出版史札记》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如何撰写和发表SCI期刊论文(第二版)》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例举大量实例,并结合中国学者撰写SCI论文时常发生的错误和作者自己的写作经验,从如何构思到论文完成后如何投稿以及投稿后如何修改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特别强调要重视SCI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尽管本书力求全面和详尽,然而,由于各SCI期刊都有其具体要求,因此,要确定在递交您的论文之前通读作者指南,按照预投SCI期刊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格式化。但愿通过和大家分享我对SCI论文写作的理解和经验,大家会少走一些弯路。相信本书对许许多多亟需认识和掌握SCI论文写作的中国学者有较多的帮助。
《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一:做人家忽略做的;做人家不敢做的;做人家不能做的;做人家已经做而做不好的;*重要的是做我们自己。《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二:优秀编辑人必定是这样的角色:文字的高手,伟大的沟通者,杰出的推销员,优秀的创新家,勤奋的思想者!《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三:台湾金石堂20世纪90年代出版风云人物与年轻业者促膝谈;华语出版界重量级人物詹宏志、沈昌文、王荣文等强力推荐!《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增修纪念版)》特色四:开动大脑,多多思考,这是编辑人的日常功课!本书既可作为编辑人员的日常自修读本,也可当作业务培训的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时政期刊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演变发展,其间,因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张萱编著的《见证主流--当代中国时政期刊话语研究 》以新闻学与符号学的交叉理论——“媒介话语分析”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的 相关理论,着力探究这一演变的特征、动因及其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 首先《见证主流--当代中国时政期刊话语研究》从时政期刊文本的话语分析着手,在内容和结构、宏 观和微观这两个维度的构建中,对文本的话语特征进行纵向历史性与横向比较性分析,以期系统阐述中国 当代时政期刊的社会性演变特征。 其次,针对时政期刊话语特征的演变,本书分别从时政期刊的新闻制作角度与读者理解角度对特征的 演变原因进行探究,以论证促使时政
张其友、李桂福的《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是在《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按着出版的格式及要求对其做了一些局部的调整和修改,后由该课题组执行组长李桂福审定。《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企业发展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质量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撰成本教材。教材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线,结合国内外质量管理的*成果,在论述出版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出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与改进的方法,全面探讨了选题、组稿、审稿、编校装帧、成本、发行等图书出版诸多主要环节的质量管理问题。质量、编校装帧质量和内容质量三个层次,其中,内容质量主要指图书在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播方面的质量,主要包括选题质量、学术质量和服务质量,是图书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深层的精神内容质量。 三个层次的质量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统一的质量实体,任何一个层次出现问题,都表现为整个图书的质量问题。因此,图书出版必须以读者为本,为社会提供合格优质产品,不断满足读者提高素质、享受阅读、审美愉悦等多重需求。全面探讨图书出版质量
《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 《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我们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译出“弥尔顿”一文,作为附录附在原文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本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取广义“出版”之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界长期在狭义的层面上界定“出版”的涵义,即把“出版”理解为装帧设计、制作、印刷等工作。我国还实行出书与卖书分离的体制,把发行从整个出版活动中割裂开来。于是,整个出版过程就被人为地分成了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独立的环节。与之相适应,我国的出版教育与出版研究也形成了编辑学、出版学与发行学三大领域。狭义“出版”的说法虽然是我国的习惯说法,然而并不是科学的概念。出版学的学科框架应该涵盖编辑学、发行学的基本内容。 2.以“大出版”、“大传媒”为视野。我国传统的出版是指图书的出版。然而,当今出版业、传媒业已进入“大出版”时代、“大传媒”时代,图书出版和其他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考虑到约定俗成和篇幅的
导语 夏慧夷编著的《近代浙江出版家群体研究》对近代浙江出版家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进行归纳,从而深入研究近代浙江出版家的文化贡献和经营管理思想,并对浙江出版家群体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近代浙江出版家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通之处与各自特色,辩证地看待近代浙江出版家的历史贡献和内在缺陷。为当代出版提供参考与借鉴。 内容提要 晚清和民国时期是我国出版业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浙江籍出版家,代表人物有张元济、陆费逵、沈知方、章锡琛、胡愈之、张静庐等。 夏慧夷编著的《近代浙江出版家群体研究》选取清末至民国的历史背景,以知名的浙江籍出版家为中心,通过“文化贡献”、“市场经营”、“社会转型”三个方面,深入研究近代浙江出版家群体在思想和行为上
商务印书馆是一棵百年的大树,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无论从近代文化史还是从近代出版史上讲,商务印书馆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对象。近年来,来界开始重新审视商务印书馆,是应有之义。1999年,史春风同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人好学,文笔也很好。她跟我商量学位论文的选题,终便是确定为“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学术界对于商务印书馆的研究尽管已有了一些成果,但史春风同志的论文另辟蹊径,其取角仍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她将商务印书馆置于近代中西文化冲撞交融的历史过程中,作长时段和系统的考察,集中探讨了自己崛起与发展,尤其是与近代政治思潮、近代中西文化、近代教育和近代文化名人等多方面的关系,提供了不少独立的见解,有助使人们对于商务印书馆乃至近代文化史的认识。作者注意广泛收集资料,并利
《中国出版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出版产业链研究的理论基础、我国出版产业链现状、构建我国出版产业链的对策与思考、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研究、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的概念解析、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历程与现状、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主要方式、我国出版企业资本运营问题与对策等。
此等好去处,皆因书而存,因书而美,点石成金,皆因书缘。有书就有底气,傲视尘世喧攘,其奈我何?现为丛书之名,则山随书而扬名天下。书山,书山,书为魂魄,书为羽翼,书为根本也。 立院六年,得书山灵气多多;书山灵气,实人气也。六年辛苦不寻常,旧貌换新颜,所赖人才也。学院视人才为无价,全额资助攻博,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处名校,皆为我育材之所。十多个博士成群成队,已成气候。书山立业,自有彪炳,结集成书,各有千秋。书乃保鲜库,思想、情感、人格,一并付梓,愿不朽矣! 方汉奇教授题“书山尚勤”四字,铭书之扉页,既为书山之径,亦为丛书之旨也。 是为序。
王国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人。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先后任职于上海知识出版社、东方出 版中心等,策划编辑出版了《文化苦旅》《郎平自传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荒芜 英雄路》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籍。近年来,主要研究 方向为媒体产业管理研究、媒体与视觉传播、城市与 艺术互动关系等。 《我经历的22个出版事件》是他的出版生涯回忆 录,记录了他所经历的许多出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