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65天,国内媒体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灾害世所罕见,报道难度几臻极限挑战;新闻管理新规频出,恪尽职守屡受现实制约……追求*限度接近事实核心的调查性报道,这一年的个中甘苦或不足为外人道,却让公众真切感受一个事实:就在这一年,一个叉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奔赴一个又一个新闻现场,记录一个又一个事实真相。其中一些报道,尽管囿于现实,暂时还无法和公众见面,但这些记者,这些报道,彰显了媒体应该坚持的良知和立场,以及逐渐增长的智慧和能耐。 面对复杂多变、安危莫测的世界,媒体应当如何自处与应对,才不致失其水准,更不致失其本色?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给你答案。
罗彬主编的《新闻伦理与法规》为我国新闻政策法规方面的*教材,其教材定位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案例、数据全部为*材料,一事一例,以案例带动教学,总括我国新闻方面的所有相关政策与法规,通俗浅易,覆盖面广泛,篇幅合宜。
本书是一部新闻时事评论作品精选集,作者系南方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田东江,书中各篇文章均以笔名潮白发表于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关注近年来关于文化、时事、广东地域历史文化等热门话题,以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触觉议事论理,以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行独到的观察和分析,能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本书与《讲“文化”的时代》、《那点儿政事》、《鸡毛蒜皮》、《前庭草》组成潮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本书作者此前著作一经推出皆能引起市场积极反响。本书与其他四本相比,聚焦于文化与文化人、广东文化、文化事业与体制等时政热点,收录了写于 2008年3月至2014年2月的国内、省内文化相关事件的时评,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发出积极、理性、有见地的声音。
本书作者是个有心人,多年来悉心搜罗各种旧报,在北京、香港、广州等地收集了40余种近代广州报刊影印件。为使这些报刊露出“庐山真面目”,本书采用了大量报刊影印图片,读者通过翻阅这些“历史的碎片”,可以寻觅远去时代的一丝踪影。同时,本书融史料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既重视引用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一手新闻史料,又注意从宏观上介绍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文白互证,雅俗共赏,以飨读者。
你接触过 小记者 这样一个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名字吗? 你见到过同龄人在一些重大的活动现场自信从容地采访吗? 你梦想过有一天也能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还散发着阵阵油墨香吗? 是的,只要你是一名光荣的小记者,这一切都会变成现实! 即使你没有任何基础,都不必担心, 因为你手中的这本《小记者实用手册》就是一位老师。 它将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地传授给你各类新闻知识。 它将 理论与实践并重 地手把手教会你如何采访。 它将易学、易懂、易用地告诉你办报和写作的技巧。 它会在短时间内把你打造成小记者舞台上的明日之星! 《小记者实用手册》永远为你服务,给你一个金色的童年,助你 程锦绣的未来! 《小记者实用手册》*值得你一看哟!
文章不厌千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善作不如善改。 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怎样修改新闻稿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 作者力求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一些修改新闻稿件的案例,采取初稿和刊用稿对照的方式,进行评析,这样可以具体地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制作标题,而不能那样制作标题;为什么不能这样写,而应该那样写;为什么不能这样运用事实,而应该那样运用事实;为什么不能这样选择角度,而应该那样选择角度。这种对比法由虚变实,可能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敏锐地感触到记者编辑的思维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记者编辑修改稿件的心理路程,或许对大中学生、通讯员、青年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有所帮助。
本译丛将奉献新闻学与传播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如哈罗德.拉斯韦尔、埃尔·塔尔德、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等人的佳作。大部分名著是新近翻译出版的,部分名著是中文版的修订本。“译事之艰辛,惟事者知之。’’从事这种恢弘迫切而又繁难备至的IF-作,需要好几代人作出不懈努力,幸赖同道和出版者大力扶持。我们自知学有不逮,力不从心,因此热忱欢迎中青年学人加入译者队伍,我们也将虚心聆听各界读者提出的批评和律议。
本书从美学角度对影视新闻传播作了系统而独特的价值分析,不仅涉及影视新闻方法上的美学因素,更深刻关注到影视新闻本体性美学性质。本书内容丰富,广泛关涉传播学、新闻学、影视理论、美学理信纸和审美心理学分析。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也不科学乏实践和技能的介绍,如关于影视新闻传播的美学性质、多种镜头的美学功能、纪录片的审美历史与现状、影视节目主持人的审美素养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书可供新闻传播电影电视、美学研究工作者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心业大学生的参考教材。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湿地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编著的《博物馆教育与跨界融合--湿地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围绕“博物馆如何 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等议题展开探讨,突出湿地博物馆在跨界融合方面的实践及其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重要使命。
本书主要就新闻传播理论及其在传媒的操作层面上存在的较为典型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剖析,包括灾难新闻报道、新闻舆论监督、新闻报道批评、传播理论与方法、新闻报道方法、新闻职业精神等相关领域的内容。运用翔实的案例,以系列专题研究的形式出现,自成体系。对新闻传媒的变化趋势、新闻报道的发展动态及其生态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独到的分析。可供高校师生、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专为新闻专业学生、广大新闻通讯员量身定做。本书内容包括:新闻通讯员简史,当今通讯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新闻生产中重要常用的三个问题——消息、通讯、评论,如何与媒体记者打交道,如何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如何把本单位的工作变为新闻,在遇到危机事件的时候,如何利用媒体化解危机,如何当好一名新闻发言人。本书适用性极强,用语直白,通顺晓畅,干净利落,深入浅入,非常适合初学者快速了解通讯员工作的相关内容。
CNN的名字已经在世界上广为传播。这家全称为Cable news network(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机构,是美国*的专门播送新闻的电视公司,也是世界上早出现的国际电视频道。 自从1980年CNN创办个新闻频道并向美洲国家播送电视新闻以来,1982年,它又成立了第二个新闻频道(Headline News)。随后进军欧洲,登临亚洲,一步步地走向世界。1986年它成功地现场报道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的实况,1989年它广泛报道了苏联和东欧的政局动荡,1991年海湾战争中它更是大出风头,迅速、及时、详尽地报道了多国部队在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成为各国首脑和舆论界了解实际战况的主要渠道,从此奠定了作为世界性新闻电视网的地位,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CNN国际新闻网为全球*的新闻组织,带给您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全球直播新闻报导。任何突发的新闻,CNN国
......
这是一部填补中国新闻史研究空白的学术专著;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展示我国古代新闻事业颠峰期的著作。 本书在全面揭示清代新闻传播内容的基础上,还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清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后的一个时期,清代的新闻传播不是简单地重复前朝,而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清代的新闻事业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峰。清代不仅将我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了极致,还显露出向近代新闻传播过渡的迹象。虽然清代前中期并没有诞生出近代模式的新闻传媒,没有实现新闻事业的近代化,但是,历史表明,即使没有外报的传人,中国古代新闻事业也将缓慢而必然地向近代新闻事业转化。这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是相一致、相吻合的。
民营报刊的消失和民间报人的转变,是至今令人感慨不已的事情。本书选取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这三位民间报人,及其所主持的《文汇报》、《夫公报》、《观察》周刊,铺排史实,索隐钩沉,感受他们在1945-1957年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憧憬与彷徨,欣喜与迷惘,奋发与无奈,坚持与哀愁。几许中国新闻历程的碎片,三个民间报人的艰难抉择,一段大变局中的自由心灵史。
本书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对记者而言,很基本的素质是诚实——讲真话的勇气,而新闻圈的“潜规则”在一点点玷污这个荣誉。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曾经备受尊重的、独立的新闻媒体,在妥协,在堕落,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民主正受到威胁。 400多年前,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直到有人去核查,去推翻。如今,当所有人都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时,尼·戴维斯站出来揭醒我们——地球不是平的!
本书选择了新闻媒体近年来刊登的60余篇写作有缺憾的新闻作品,采用原作与示范案例对照加解读的方式,如解剖麻雀一般,将新闻原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化空洞、枯燥的大道理于具体鲜活的案例对比和解读之中。全书借鉴西方对新闻体裁的分类,将作品分为新闻和新闻特稿两大类,又按时效性的不同要求,将新闻和特稿分为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两个类别。
本书以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为考察对象,以“选报”为切入点,探讨这份杂志对于同时期报刊舆论的选择性呈现,及其在自我空间内构筑理想的舆论形态的努力。这一时段的《东方杂志》对于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报刊均有所选择,而它如何通』对同时期报刊舆论的吸纳、过滤、屏蔽、传播,来经营属于自我的“选报”空间,是一个富有张力的论题。通过探讨它的创办契机、群体际遇、报界源流等等,有助于从一份刊物的视角观照晚清报刊舆论的整体景象。
在1949年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一度寻求“第三条道路”的民间报人,如果不愿意离开“父母之邦”,就必须在国共之间作出抉择:要么留在人陆支持共产党新政权,要么追随国民党退居台湾。《新民报》主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带着对新时代的憧憬选择了前者,《世界日报》老板成舍我选择了后者。“独立记者”曹聚仁则在上海“旁观”革命一年之后,南下香港,担当起海峡两岸的秘密信使。 所有的选择都合逻辑,所有的结局部有宿因。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这是来自宁二编选的《捍卫常识(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第6辑)》的节选部分。
《薄言有之 —— 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六》是潮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的第六辑,所选 172 篇新闻评论文章均曾于 2011 — 2014 年间发表于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上。本书所选的新闻评论对四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文化、时政、教育等领域的热点新闻,以社会为视角,利用大量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学术的标准,进行了独到的点评和分析;所收录文章皆言之有物,论据充分,立论严谨。本书是了解中国社会的一本较有价值的读物,对新闻从业者和写作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较有价值的参考书。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内容简介:深度报道是新闻产品金字塔的很好,也是传媒内容竞争的利器,更是记录历史、揭示真相的烙印30年来深度报道的实践轨迹,见证着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折射若传媒改革的起伏跌宕,亦成就着几代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以告别之事、启蒙之热、监督之惑、调查之力、记录之真等五个篇章,忠实记录了不同时期数十家深度报道媒体、栏目的足迹及故事无论坚守或消逝、记录或影响、突进或挫折,这些关于转型时代的传媒真相都将激励无数新闻人为服务于民主的新闻业而不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