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培养译者通过宏观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翻译中的理 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能力。本书的练习材料选自12份联合国文件,由青年译者翻译后,笔者按照联 合国的标准精心修改,并详加解释。译文修改过程显示,即使译者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要学会思 考、学会查证,仍然可以接近甚至达到专业的翻译水平。本书传授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体 裁文件的翻译。 本书供打算从事或已经从事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读者学习参考,也可用作翻译专业的教材。
与那些长途跋涉欣赏美景或观赏艺术珍品的意大利爱好者不同,黛安娜 黑尔斯更喜爱的是意大利语,因为它既美丽又粗俗。它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天赋:能将任何事物 从大理石到旋律,从不起眼的面条到生活本身 转化成一种欢乐的艺术。 仅凭语言,意大利人就培养出了一种简单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把沉闷的日子变得生趣盎然,把平凡琐事变成难忘的记忆。例如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语时态 未完成过去时 :在意大利,未完成的事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仍未完成,一位研究员告诉黛安娜,他曾向图书馆借阅一本编目内的书,结果收到一份通知,上面写着 此书自1530年出借至今未归还 。 黛安娜将自己在意大利游历、探访的经历,与意大利历史、文学、电影、戏剧、美食等领域的奇闻逸事结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小书。热闹、丰富、性感且有趣的意大利,曾带给黛安娜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 全书凡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
本书定位于翻译理论教材,从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翻译发展概述引入,主要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全书分为理论、技巧、实践三篇,共十六章节来系统讲述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归纳或阐明翻译的逻辑与规律。总体而言,本书在讲解翻译技巧时也就是本书的技巧篇,融汇了英汉词法、句法、语态及语序的特点同时引入了颇具时代感的翻译例句,所以具有一定出版价值。本书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来系统讲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书稿内容充实,例子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习参考价值。
《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本书基于发展的观点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界和相关学科对翻译活动的多方面探索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整体思考、系统梳理和学术阐发,是作者对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全书分翻译本质论、翻译过程论、翻译意义论、翻译因素论、翻译矛盾论、翻译主体论、翻译价值与批评论等七章,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广度。书中探讨每个问题时,都把古今中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加以引述和点评,后亮出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中可看出作者对翻译这一对象思考的深度。 本书梳理出了翻译研究的明晰的理论脉络,提供了丰富、可信和前沿的学术资料线索,为国内翻译研究界同行提供了一种学术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翻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的理论教程。
《文学名著的翻译、改写与调控》是当代有名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的代表作,是翻译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名著。在该著作中,勒菲弗尔将翻译行为放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诸多因素。这也是他的理论相较于其他理论家更具特色的地方,使该著作成为了引领 翻译研究派 的最重要的著作。
《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语世界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了分期;同时对各阶段多位主要译介者的成果和贡献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归纳出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唐诗向英语世界流播的阶段性特征。 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不仅被作为唐诗研究领域近年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学术年会和研究年鉴上专门推介,也得到了比较文学、翻译学、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海外汉学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的重视,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书已成为多所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 读书目。本次修订增补了江岚教授
本教程共20课,涉及30个实用话题,由导译、课前练笔、课前批评、全译知识、全译窍门、话题词汇、课后练习、比读体悟八大板块构成。全书共155篇全译实践,200道思考题,5014条专题术语,96篇比读体悟。全书以专题为单元,以翻译实践学得为主,以翻译基本知识和方法习得为辅,通过72学时的汉俄互译实践,实训至少20000字翻译量;通过全译七大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汉俄互译技能与翻译意识,奠定行业翻译基础。
《汉日翻译教程》第三版在2008年重排版的基础上,结合汉日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新变化,对一部分内容做了更新,对用字用词做了进一步规范,并在版式方面做了调整和提升。 《汉日翻译教程》以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为出发点,以汉日语言对比讲解为主线,分词汇、句子、文章三个层次详解翻译技巧,用七章三十三节的篇幅全方位帮助读者提高翻译技能。全书的例证遍及政治、经济、经典文学作品、日常表达等多个方面,书中涉及到汉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及翻译方法技巧对日译汉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供业余翻译爱好者参考之用。本书的使用者须掌握日语基本语法,8000以上词汇和惯用词组,有一定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汉语水平。
本书包括绪论、正文主体六章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对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作简要介绍。
本书从时尚角度为海派文化另启新机。由 时髦 、 时装 到 摩登 的历史轨迹显示,现代性幻影经由都市文化的万花筒不断生产与衍变,却根植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作者以图像资料建构新的历史叙事,试图完成 魔都 文化史方面的一种 视觉转向 或 图像转向 。 本书讲十二个词的故事。除 时髦 、 时尚 和 摩登 之外也包括 西方美人 、 丝厂女工 、 髦儿戏 、 电车 、 游泳 、 杨贵妃 、 富春老六 等,它们流行于晚清至民国的报纸杂志。书中收录近 300 幅图像,也来自当时各种媒介,是图像证史的一种尝试。 一 个 词 是 一 部 文 化 史 , 而十二个词展示都市文化生活及历史文化样态,涉及感情史、语言史、物质史、影像史等。女性史都市欲望的隐喻,折射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雅俗、高下与男女的权力结构难分难解。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为2024年上海市重点图书,由傅敬民等翻译界知名专家撰写,着眼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大类的翻译史实和史论,兼顾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心理学、地理学、翻译学等重要学科,对我国上述知识系统形成过程中翻译的史实、作用和翻译先哲近贤作了描述,凸现了翻译构建中国现代学科的重要学术意义,把应用翻译史的研究带入了广阔的天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应用翻译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范例。
卢红梅编著的《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内容涉及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造,汉字字谜与汉英翻译,汉字广告语与汉英翻译,汉字的楹联与汉英翻译,汉语语言及其汉英翻译等。全书不仅很好地阐释了汉语语言文化及其汉英翻译,还用大量的例证进行了说明。本书可用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或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学硕士研究生或关注翻译与文化研究的博士研究生作为文化与翻译教材之用或文化与翻译研究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广大英语教师或其他文化与翻译爱好者充分了解汉语语言文化及其英译的参考书。
本书在原《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融入了*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增补了一些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从翻译总体论、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的载体研究、翻译的客体研究、翻译的环境研究、翻译的主体研究、翻译的控制研究和翻译的效果研究等方面对翻译学进行了论述。
在当今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何止是 信息爆炸 ,甚至 信息泛滥 亦成为一种世界现象,于是如何选择阅读、阅读精品成为一个课题,《短文译析(英汉汉英)/翻译讲堂》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部作品。 《短文译析(英汉汉英)/翻译讲堂》作者长期在高校翻译专业主持日常翻译竞赛和《英语世界》 翻译擂台 栏目,与翻译专业师生和广大翻译爱好者有着广泛互动,因而为实地点评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原文多选自未曾翻译过的经典著作、媒体时文(包括佚名作品)及作者随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诸多方面,经编辑加工,短小精悍;译文则重对比,讲分析。整体分为 英译汉部分 与 汉译英部分 ,每篇由原文、译析、参考译文组成。 从来精炼费功夫。希望这些 浓缩品 能集知识性、专业性、可读性于一体,真正雅俗共赏。 《短文译析
本书从译文、译本、译者、出版者四个纬度梳厘了 中国诗歌通选 《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诗 唐诗 宋元明清诗词散曲 经典故事 古典散文 古典戏曲 与 古典小说 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现状,勾勒了中国古诗、中国古文在西语国家的译介版图,剖析、比照了经典译文;挖掘了经典译本并分析译本的生成过程;描述了突出译者的成长历程、学缘结构以及译作;对比译入、译出的对象选择、译介方式与传播路径,深入分析了重要译出机构。本书通过接受者的视角观照传播效果,从比较文学的视野窥探域外传播的内在规律,体现出译学、海外汉学、比较文学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收录了保罗 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 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 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瓦尔特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 重现纯语言 的翻译理想。
刘宓庆 (1939 2023),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 刘宓庆翻译理论 ,其中列举了刘宓庆的各种著作,并撰写了刘宓庆翻译理论总论,从汉英对比研究、文化翻译、翻译美学、翻译语言哲学、翻译教学和翻译思想研究等六个方面梳理了刘宓庆翻译理论,同时每位梳理者基于自己的视角展开思考。
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纵古今,跨经纬,全面系统介绍中华历史上著名翻译家以及他们的翻译思想,选择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译文,列出每位译者的译事年表,该文库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代表性译文和译事年表。前言包括鸠摩罗什生平介绍、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对鸠摩罗什的研究、代表性译文选择的原因、对所选译文的介绍与研究等。第二部分为鸠摩罗什代表性译文。第三部分为鸠摩罗什译事年表,把鸠摩罗什所有的翻译实践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包括年代与收录渠道。
《复旦谈译录》 第五辑收录的12 篇翻译研究论文,不仅博涉古今,而且横跨多学科。郜元宝对《野草 秋夜》与鲁迅译作之关系的梳理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段怀清以《痴汉骑马歌》为例,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出译者辜鸿铭以往被忽略的重要思想层面;蔡雅芝论博尔赫斯对明清小说的接受与阐释、李佳伟解读余上沅翻译的剧本《长生诀》,以及曹琪琳对张枣译诗的脉络化考察,也都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力作;邓科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充分利用满文档案,辨析康乾时期 翻译 概念的内涵;庄驰原和杨焯分别以严复《法意》和19 世纪国际法为考察对象,展现了翻译研究的不同路径介入法律文本的方式;崔峰、黄馨仪将新加坡国花 胡姬花 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中加以剖析;王海、孙一赫对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外报译名和史实译介的错误做了整理和订正,为新闻传
本书针对直译、意译、音译、形译等“现有译法”在术语翻译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即“找译译法”。“找译译法”是一种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的翻译方法。采用“找译译法”在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译语术语,能够实现译语术语与原语术语在概念内涵和语用效果上的**等值转换,较大程度地减少术语误译现象。全书共6章,提出了“术语命名特征选项”“术语终命名特征选项”等系列概念;分析了“现有译法”在解决翻译问题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弥补这种不足的方法—“找译译法”,用于翻译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找译译法”开展术语翻译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