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有益于写作的基本知识,这三者的结合是重多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都想实现的愿望。基于此,《逻辑 语法 修辞(第2版)》做了些尝试,把逻辑、语法和修辞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从逻辑方面说,既可以把逻辑应用于语言来研究,也可以从语言概括出逻辑来研究;既可以用传统逻辑方法,也可以用现代逻辑方法来研究;还可以从不同学科中结合语言表达的实际,寻找结合点,进行规律性的探索。
内容方面,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法现象,主要涉及三类: 第一,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相关文章以语法规范的重新梳理与普及为主; 第二,看似不合规范的现象。对此类现象,读者疑问中多存在困惑甚至误解。相关文章将阐明这些现象实际上并不违反语法规范,并对语法规范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解说; 第三,反映语法新规范的现象,一般是新出现的语言表达。此类现象反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需求的增加有关,更离不开汉语本身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相关文章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既涉及语言内部因素,也涉及语言外部因素。 上述三类现象都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涉及生活中的标语、告示、文件等,也涉及网络语言。此外,也有少量篇目涉及对语言学大家名篇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形式方面,本
本书是在十多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语法研究的文章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古代语法学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部门。本书所述古代的语法分析,大致可以说皆为作者所读到的古籍,包括汉文佛典中,发现、挖掘、事理而成的。本书重在列举古人语法分析的事实,也就是摆“散钱”;至于几个分期以及论述的某些观点,不过是“钱串子”。笔者不考虑“钱串子”是否有价值,只是想将这些“散钱”送给语言学界以及广大读者。探索问题、立论遵守“例不十,不立法”原则,行文考虑到篇幅,又据“法必成序而例不求多”的做法。 本书是一部以我国古代语法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大成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历程,适合语言
形式语义学是逻辑与语言交叉研究的产物,是在逻辑框架内构建的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形式语义学根植于逻辑学、哲学、数学、语言学等好几个学科,其显著特征是运用逻辑和数学的形式化方法去研究自然语言的形成规律。高芸编著的《形式语义学研究》介绍了经典形式语义学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一一塔斯基真值语义理论和蒙太格语法,描述了动态语义学理论一一话语表现理论,着重探讨了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复句、句群研究与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本书用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对汉语话语语义进行分析,为汉语形式化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希望更多的汉语语义问题会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显示部分信息
本书是对我们过去十几年来研究语法化的一个理论概括,研究对象以汉语发展史为主,并参照其他语言的有关现象,尝试建立一个全新的语法化理论系统。本书重点讨论了诱发语言发展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基础、诠释角度、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此外还讨论了语法化的两种主要机制一一类推和重新分析,以及多标记之间的竞争关系、语言接触对语法发展的影响等。当今国际语法化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对诱发语法变化动因的探讨很不充分,国内的语法化研究则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弥补这些缺陷就是本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将在报刊、电视媒体以及社会上常见的容易用错的字和词以及语法修辞上的毛病,汇集起来,进行系统整理,按首字母顺序分类编排,逐一加以详细的查考和辨析,有利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规范。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丛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梳理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及其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界定、形成与发展、大纲述评、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新体系的构建探索等;同时介绍了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与技巧,对外汉语虚词教学以及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的成果。
《 元曲选 状态词用法词典》是专书的专类语词词典,收录并解释了《元曲选》原文中1300多条状态词的结构、意义、用法、语音变化等。书中的状态词包括拟声词、拟态词、状态动词和状态形容词。本词典所收条目首先按词条的音节排列,分为《元曲选》双音节状态词、《元曲选》三音节状态词和《元曲选》四音节状态词三个部分。每一词条下一般由意义、用法、相关词语、语音构拟、按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意义和用法是所有词条的内容。本词典有两大特色:一是穷尽性的计量统计。每个词条在《元曲选》中的出现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个义项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每个词条下的每种用法的使用频率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二是运用 变形重叠 的理论分析了部分状态词构成过程中的语音变化。
语言文字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促进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克服、消除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的混乱现象,我们编写了本手册。手册以文秘工作者、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演员等从事宣传、新闻、文艺工作的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兼顾中外汉语教学及社会上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一般读者的需要。手册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为依据,参考已经出版的各种相关工具书、资料和著述认真编写,突出资料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正文包括字词的读、写、用三个部分,由于叙述的角度不同,有些字、词则重复出现。除正文外,附有索引及相关资料,尽量便于读者查
转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分布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包括音位、词义、语法、语篇、语用等),但语法中的转喻研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研究成果较为零散,未成体系。有鉴于此,吴淑琼编著的《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尝试把语法转喻视为概念转喻的一个分支,从理论构建和语言事实分析两个方面,对其加以系统探讨和阐发,旨在揭示隐匿于语法结构背后的认知机制,丰富和拓展概念转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语法转喻的含义和本质特征;二是语法转喻的运作模式;三是语法转喻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对语法转喻的定义、动因、本质特征、功能、始源的实现方式等进行了系统描
本书主要收录“第四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论文。
否定和否定辖域在语义系统和语法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两条脉络贯穿论文的理论研究和习得研究:在语法系统内部,体现为“否定一否定辖域”;从语言使用者角度,体现为“成人语法一儿童语法”。本书以否定辖域问题作为切人点,在成人语法和儿童语法的研究中实现了两个“统一”: 个“统一”:就否定辖域问题,实现了对汉语成人语法和儿童语法的统一描写。 本书提出了对汉语儿童辖域知识初始状态的假设,建立了早期儿童和成人进行辖域判断的原则系统,揭示了儿童辖域知识发展的过程。 个“统一”的实现为以下建立在普遍语法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假设提供了有力支 持: ,儿童和成人对语言的假设都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一个在普遍原则指导下的参数设置过程; 第三,语言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共约80余万字,上编为概述,对古汉语的特点、词法、句法作了简要的论述。中编为词类,尽量吸收众多学者对词类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将可列举的词类的成员全部列举。下编为句法,对谓语的各种结构及复句的构造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下编为句法,对谓语的各种结构及复句的构造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同时还扼要地分析了语段。全书共有例句8027例。 本书名为《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在研究和举例上,我们以秦汉时期的古汉语为主,而在所谈问题需要联系历史发展时,则或向上追溯及甲骨、金文,或向下推论至唐宋以及明清。本书不是语法史,它的任务不是面面个到谈论汉语语法的历史演变。我们是以介绍古汉语语法体系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某些重要的语法问题上联系其发展变化。在词类方面,尽量介绍各类词的历史面目、新旧成
《扬雄集》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别集,所收的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以《扬雄集》为词汇研究对象,可以为全面认识扬雄撰述中的词汇面貌提供参考。扬雄处于两汉之交,两汉之交正是词汇复音化加剧的时期,《扬雄集》是这一时期典雅书面语(即文言)词汇系统的代表作品,尽管对现实语言的反映较为滞后,但汉代的新兴成分却时有所见。本书对《扬雄集》复音词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和分析,对新词新义作了积极的挖掘和分析,同时对成语和疑难词语进行了考释,从而据此揭示出两汉之交文人书面语词汇的基本面貌以及《扬雄集》词汇在汉语复音化进程中的地位。本书还从增补词条、修正释义、补充义项、提前书证等几个方面说明了《扬雄集》词汇研究对修订大型语文辞书的作用。本书为汉语词汇史研究、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及《扬雄集》的进一步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将语言理据定义为语言形式及其演变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分别从英语和汉语共时词汇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对比研究了两种语言在理据类型和理据程度上的异同。 《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指出,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占主导地位的系统;英汉词汇有不少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本书由赵宏著。
《外教社博学文库: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将语言理据定义为语言形式及其演变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分别从英语和汉语共时词汇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对比研究了两种语言在理据类型和理据程度上的异同。《外教社博学文库: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指出,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占主导地位的系统;英汉词汇有不少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