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从日语大量借词在历史上至少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次是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针对*次借词高潮,不少中日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第二次借词高潮的相关论文虽然为数不少,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却仍并不多见。 《日源新词探微》的主要观点认为,汉语第二次向日语大量借词既存在语言本身的原因,又受到了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的影响。《日源新词探微》对颇具代表性的汉语日源新词或极具能产性的构词语素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考察。从这些具体词语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到日源新词的普遍性和个别借词的特殊性。《日源新词探微》翔实语料,观点可靠,颇具新意。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目的是借助语法隐喻现象的分析,深入探讨汉语中形式与意义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和英语在形义互动上的差异进行解读。《汉语语法隐喻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描述了汉语语法隐喻的识别方法、分类标准和分布特征;揭示了汉英语法隐喻的异同点,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做出了解释;确定了语言演进和语境要素对汉语语法隐喻使用的具体影响。对汉语语法隐喻的深入分析及汉英语法隐喻的对比,丰富和完善了语法隐喻理论。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精选了近20年来国内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论文,共有五个分册。本系列集中展示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成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 构式语法理论虽然传入国内时间还不到20年,但对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有见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式语法研究》收录了其中的37篇,分为8个专题:基础理论研究,词义与构式互动关系研究,中动构式研究,双及物构式研究,“把”字句研究、致使构式研究,构式与论元结构研究,动结式结构研究,这些论文从认知的视角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由刘正光主编的《构式语法研究》对构式语法研究具
以兼顾核心词和层次的 向心层次分析法 ,以及由有限多项式构成的 向心轨道 的语法描写形式、结构观念为出发点,对词本位、短语本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功能语法导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教授的代表作,是一部可供语篇分析参照的语法理论巨著。它建构了一种语法体系,阐述了现代英语的口笔语语篇。 《功能语法导论》所依据的理论就是作者自己创立的系统语法。不过,这里的宗旨并非系统理论本身,而是系统的输出部分。它之所以称为功能语法,是因为它是为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而设计的:探讨个体怎样依据所表达的意义从可资利用的句法结构和词汇中作出选择以及为什么作出这些选择。事实上,韩礼德教授是要详细确立功能语法分析的基本原则,而读者可以据此分析语言使用的任何一种语境,诸如教育语境、发展语言学语境、人种学语境或文学语境。 《功能语法导论》是一部实用教程、一种针对各类语篇的描写和分析工具。它又是一部令人振奋之作。在将理论应用于语言分析的
本书以中心语名词作为分析和解释定语小句结构与意义的出发点,重点探求中心语名词对定语小句句法、语义上的选择限制作用,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体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定语小句内部分类的合理性(第二章)、两类特殊关系小句的限制条件(第三、四章)以及名词补足语小句的生成机制与表现(第五、六章)。通过对微观材料的细致分析,本书从新的视角对多类复杂定语小句现象进行解释,揭示出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定语小句间的语义互动关系对定语小句结构的合法性、形成原因和解读倾向的深刻影响;进而分析特定的名词语义特征和概念结构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内容简介:不仅对人类和历史文明影响巨大,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它指示人应当按照怎样的方式来生活。但因其篇幅巨大(66卷),一般人在借鉴学习时不容易把握重点,在生活中碰到具体问题,常不知所措。真应验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语。其实,里的很多箴言警句简明有力,用不着太多人意的解释,许多经文历来令人喜爱,称为“金句”,值得珍藏在心,回味默想,受益终生,是人生真正的财富。甚至一节经文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终生受用不尽。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把基督徒喜欢和熟悉的金句,按系统和专题加以编选,汇集成书,共分7大方面,52个专题,500句金句,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目了然,方便大家熟读咏诵,并在生活中遵行。
《元杂剧用韵研究》以现存元代一百五十六种杂剧的所有曲子作为研究底本,通过排比同曲牌曲子并辅以各种曲谱确定曲子韵脚用字,同时对照同时代的《中原音韵》,分析归纳韵字的韵部,展现了元杂剧记录的语音面貌及其与《中原音韵》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元杂剧各韵部的用韵尤其是出韵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穷尽式探究。为使结论更加富于可信性与科学性,本书编者赵变亲把元杂剧与同时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杂剧的诸宫调进行用韵上的比较,不仅论证了元代的实际语音状态,同时也发现了语音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另外,还专门讨论了入声问题。书后附录了现存一百五十六种元杂剧的所有曲子押韵字表。
本书《突厥语历史比较语法(语音学)》乃是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突厥语和蒙古语研究室集体撰写、编辑出版的一部总括性科研巨著。 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它的主要编辑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著名突厥学家捷尼舍夫是俄罗斯著名突厥学家,也是我国突厥学界比较熟悉的一位学者。
丛书简介:外国语言学名著译丛为精选国外已经出版的著名语言学著作,译为中文出版,适合国内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参考。 本书简介:本书是语法化领域内的经典著作,主要关注的是语法化的初始阶段,尤其关注语法化过程的原因,同时为理解语法化提供一个新框架,该框架基于语法化肇端于语言结构之外的张力这样一种假设。本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涉及介于语言和外部世界或 真实 世界之间的认知层面;它是一个我们所体验世界的层面,即投射世界。 本书研究的议题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非连续的、隐喻及其他相关现象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语法化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语义关系、语法化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以及语法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结构等。本书适合所有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语法化研究领域的学习者
《手批尔雅义疏》是国学大师黄侃从事语源研究实践的代表性成果。胡世文编著的《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同族词研究》以台北石门图书公司印行的潘重规过录本为底本,从语源学的角度,以考证同族词为核心,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黄侃手批尔雅义疏同族词研究》分上、中、下三篇,共十一章。上篇属于宏观研究,共五章。章简述汉语语源学研究和黄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章介绍《手批尔雅义疏》的主要内容、价值以及学界对它的整理和研究情况,特别指出了《尔雅音训》的疏漏和不足。第三、第四章在分析、归纳《手批尔雅义疏》研究同族词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它的成就与贡献,也分析了它的局限和不足。文章认为,黄侃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了关于事物命名缘由的 约定俗成 说,提出了
本书利用西汉和东汉的详尽的共时和后时语料,对两个时期词语附加、量词、否定句中代宾位置、动趋式和被动式等语法专题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比较。两个时期的语法存在许多相同之处,而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东汉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副词、形容词、动词、名词、代词附加成分。遭受类被动式在东汉时期出现并居被动式的首位,而同是在先秦和西汉使用频率很高的“为”类被动式和“于” 类被动式的使用比例明显减少。“被”字句的表达法逐渐完备。在先秦时期占优势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西汉时期开始衰减,东汉时期则基本已经消失。在西汉时期“来”和“去”用在其他动词后构成连动结构,但是在东汉时期部分已经虚化为趋向补语,在东汉时期动趋式已经出现了。从数量上看,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东汉都在西汉的基础上增加很多。以扬雄为
《杂糅与会通:词汇语义学与修辞的交叉研究》是一部研究词汇学、词汇语义学和修辞的跨学科论著。书中讨论了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如下基本内容:词与词位、词汇化程度、语素、词根以及派生法、复合构词法、转类法、缩略法等构词方式;语义场以及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形或同音异义关系、一词多义、上下义关系、整体一部分关系六种语义关系;语义泛化、语义缩窄、语义扬升和语义贬降四方面的语义演变;当代隐喻理论、原型理论和衔接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在知识介绍的过程中,穿插着它们同修辞的关系的活泼描述;在讨论“形而下”的应用中处处有“形而上”的或拓殖新荒、或深耕细作的理论挖掘。
本丛书为外教社从JohnBenjamins出版公司引进的一套10本语言学原版专著,丛书研讨的专题包括了语用学与哲学、认知语言学、语法、社会学、文化学的交叉领域,展现了语用学研究的前沿发现。布瑞泽所著的《语法意义与语用》为丛书之一。内容包括生成语义学、构式分析、词序、布拉格学派、否定、心理空间、象似性等。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对现代汉语配价语法和现代汉语配价语法学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简要叙述了配价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发展的过程和状况。具体述评了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配价研究和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这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简史。《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下篇具体讨论了汉语配价语法的若干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现代汉语的单向动词,二价动词中的接触动词、对待动词和目的动词,三价动词中的索取动词、给予动词、制作动词进行了具体的考察,描述了它们的配价状况,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书中涉及的汉语配价语法的文献比较广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状况。同时《现代汉
本书是学习现代汉语动词的工具书,是一部学习型词典,主要供初级以上汉语学习者使用,共收录现代汉语常用动词l652条,其中单字动词255条。 本词典的主旨是以真实的例句展现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动词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掌握一个动词,不仅要理解它是什么意思,还要明白它在语言中是怎么使用的。如果不明白动词的用法,往往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意义,因为动词的意义要通过它的用法得以体现,甚至可以说,用法就是动词意义的一部分。 要描述动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能只靠解释和说明,还要有恰当的用例。动词的用例应该是句子,因为动词是句子的句法和语义中心,动词意义和用法的基本表现是它能形成什么样的句子。 本词典用语句模式来描述一个动词能形成什么样的句子。语句模式体现句子的句法语义框架,例如,“赠送”的语
吴福祥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共分12章,讨论 近代汉语语法的若干基本问题,重点考察和分析近代 汉语语法的一些重要语法词和句式。**章统领全书 ,介绍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文献和重要成果;* 后一章从一般历史句法学的角度讨论近代汉语语法研 究的对象、目标、理论和方法。其余各章涉及的语法 词有 代词 、 助动词 、 副词 、 介词 、 连词 和 助词 ,涉及句法结构(包括句式)的 有 述补结构 、 被动式 、 处置式 和 疑问 句 等。本教材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构建了比较完整 的学科体系,既有整体的宏观概述,又有个案的微观 分析;既有共时用法的描写,也有历时演变的探讨; 既注重形式上的一般考察,也关注功能或意义上的深 入探索。
汉语词汇经历了以单音节为主到双音化的发展趋势,《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选取汉语常用双音词尤其是构词上有明显特色的常用双音词作为考察对象,对双音词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词汇化的机制和动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指出汉语许多双音词词汇化后还进一步演化,从实词向虚词进一步语法化。探讨汉语常用双音词词汇化和语法化有助于全面认识汉语的历时演变和发展规律;同时,部分双音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机制动因还有其特殊性,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词汇化和语法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