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浙大中文学术丛书 之一种。本书是王云路多年来研究汉语词义学论文的结集,集中于汉语词形的演变、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关系错综复杂。本书收录共二十余篇。结构通常是对复音词而言,而汉代以来,复音化是词语结构的主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词义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都需要我们通过语境细细分辨。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中国语文》、《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权威与一级期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更能集中给学界以重要的启示。
《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为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和评定并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西方词汇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史的高度俯瞰描写词汇语义学的中心 义位的多侧面和多层面,对语言学研究、教学以及词典编纂、计算机语言设计等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研究生教学用书:词汇语义学(第3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改动和补入的有850多处,添加了一些前沿信息,充实了不少理论内容,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等等。
这是一部实用性、学术性兼备的文言虚词专著。 本书选收了文言常用虚词122个,每个虚词独立成篇,每篇都包括虚词图解、用法溯源、用法表解、用法辨析4个部分。“虚词图解”是先摆出该字的本义或基本义,然后标出它的引申、虚化、假借义及其用法,从而形成关于该字词类、词义及用法的演变图;“用法溯源”实际上是对演变图的文字说明;“用法表解”是演变图的例证,例句多采自中小学教材或常见的文言文;“用法辨析”则从该字的使用实际和读者的理解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容易引起混淆或值得注意的问题。 “用法溯源”是本书独树的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见解。
自1986年出版以来。《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已成为欧美文化人类学乃至其它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和理论反思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著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施赖德(Schneider)说:“这是一本出色而非常重要的书……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还是一本全面体现了当代学术气氛的作品……” 本书牵涉到社会人文科学的普同论--相对论之争,对于中国社会人文科
语义与语音、语法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它不但属于语言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科学、翻译学等学科。语义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息息相关,它处于各种矛盾的思潮和各类学科的汇合处,是人类研究的焦点,因此无论是在西方的语义理论中,还是在我国的语义研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观点众多,学派林立”的现象。 本书主要从11个方面对中西方语义学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对比,通过对比可见,西方语义学家所述及的许多观点我国古代学者早有论述,而且有些观点比西方学者提出的要早很多,论述要精彩得多,我国古代学者对语义理论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36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于上海。之后,在建国三十周年、四十周年之际分别出版了《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这两版《辞海》各有三卷本、缩印本、增补本和按学科编印的分册。其中,三卷本和缩印本发行五百余万部。199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与东华书局合作,在地区出版《辞海》(1989年版)。1993年,《辞海》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以新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本版篇幅较1989年版略增,条目有大量修订,主要是反映外形势的变化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弥补缺漏,纠正差错,精简少量词目和释文。本版新增彩图本,配置一万六千余幅图片,版式也有革新,分为四卷,另加附录、索引一卷。同时,继续出版普及本(三卷),并在此基础上
该书是国内部系统、全面、深入、科学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著作,也是一百年多来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书首先在绪论中对汉语和现代汉语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形式、意义,以及语法分析与教学问题,其次,在正文中对语素、构词与造词法、与各类词语相关的问题、与句子相关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后,本书还附录了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本书规制完整,条目清晰,具备一般性辞书的特征,对于研究汉语语法学的学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现代汉语描写语法》不仅有对汉语语法现象的全面深入的描写,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合理的、科学的解释。既回答了 是什么 和 怎么样 ,也回答了 为什么 ,体现了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进展。
本书是《蒋绍愚文集》第六卷。本书2018年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2021年上海中西书局又出版了修订本。2021年的修订本是作者在研读潘重规《论语今注》后,加入了相关内容,此外也对全书内容做了增补和修订。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总的来说,本书是一部从语言文字角度来讨论《论语》文句的通俗讲义。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重点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 论 字为什么读l 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章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一、版本、校勘;二、分章;三、句读;四、词语的理解;五、句子的理解。第三章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关于孔子 仁 的思想、政治思想、修
韩礼德文集10卷中,都是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译著全面向国内汉语界介绍韩礼德博士的研究成果,同时向国内其他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的师生和研究者提供国际前沿成果的研究资料,因为有兴趣、而且能够顺利阅读英语文献的读者在国内毕竟是少数。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五年规划项目之一。韩礼德文集几乎含盖了韩礼德的所有论著。第四卷:婴幼儿的语言。涉及婴幼儿和原始母语、从儿童语向成人语言的过渡、以及早期语言和学习三个部分。
《功能语法导论》是M.A.K.Halliday介绍功能语法理论的经典学术著作,自1985年版出版以来,就成为国内外许多大学讲授功能语法的基本教科书。本书是M.A.K.Haliday与ChristianMatthiessen对第二版进行广泛修订后推出的第三版,与上一版相比,第三版的更新主要体现在: 1.增加了系统网络的内容。语言是系统的系统。作为功能语法的主要支柱,系统语法的内容在第3版获得凸现。 2.从小句描写走向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不同于以句子为描写对象的形式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它把语篇作为分析目标。 3.基于语料库的论述。韩礼德对语料库的研究外感兴趣,也一直试图把这个领域的内容用到他的语言研究中。 4.理论的修订与扩展。第3版在章节安排上进行了调整,加减少了句子成分的内容,为系统网络和语篇的描写和分析提供了空间。
王寅教授在《构式语法研究(上下)》中不是单纯地简单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而是能鞭辟入里地评述其中的利弊,有理有节地阐发自己的观点,积极慎重地提出许多补救方案,这在上下卷中到处可见。他在国内早提出“语言体验观”,并发表系列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又基于此提出“体验性普遍观”(第3章第2节)、“体验性概念化”(第5章第2节),这为语言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基于这一观点本书又详细论述了构式的体验性(第9章第1节),这当算作者对认知语言学的一大贡献。
《诸子锦言录》是一部汇编诸子名言的著作。所谓“诸子”即以先秦汉魏诸子为代表的子学著作,“锦言”即体现诸子思想精华的佳言妙语。全书收录先秦至隋代的诸子类著作近百种,对每种著作都有简要介绍,选文近八千条,均依据 版本选录原文,并加以注释翻译,末附主题分类索引。 由于本书收录的诸子类著作基本是隋代以前的著作,故大体依《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医家、 等十二类。选文原文多依据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本(如三全本、新编诸子集成本等)为底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负责注释翻译,准确可靠。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主题内容的选文,我们编制了《主题分类索引》,根据选文内容将其分到八十多个主题之下,括注出处,标明册数页码。 我们致力
《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36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于上海。之后,在建国三十周年、四十周年之际分别出版了《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这两版《辞海》各有三卷本、缩印本、增补本和按学科编印的分册。其中,三卷本和缩印本累计发行五百余万部。199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与东华书局合作,在台湾地区出版《辞海》(1989年版)。1993年,《辞海》获首届国家图书奖奖--荣誉奖。《辞海》(1999年版)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以新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本版篇幅较1989年版略增,条目有大量修订,主要是反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弥补缺漏,纠正差错,精简少量词目和释文。本版新增彩图本,配置一万六千余幅图片,版式也有革新,分为四卷,另加附录、索引一卷。同时,继续出版普及本(
语法化理论是普通历史语言学的 发展。该理论强调从语言的内部寻找语法发展的动因,注重分析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具体发展过程,并全面考察新语法手段的出现对业已存在的语法系统有何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重视从词语的语义特征、人类认知、篇章组织、使用频率等角度探求汉语 新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注意从人类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汉语的有关现象,力求从 宽的视野来概括和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从系统的观点探求语法的发展,把个别现象的演变放在整个语法系统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注重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多个语法手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从语汇、语音、文字跨层级关联的角度看,单字和韵律词都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单位。本书用词的概念整合网络理论来解释这两级词汇单位之间的语义关联,提出双音词的词义具有从经验中浮现的原生性,双音词的词义利用单字字义中的元素和具有拓扑性的空间图式来建构。两个字组合成双音词时,能够建立对应物关系的元素或不能够建立对应物关系的图式,投射到混成空间,通过元素合并、募集背景知识并进行推理,产生新的意义。结构主义构词法依据元素间的对应物关系提出复合词的结构关系,而对不一定存在对应物的图式未加注意。本书以双音韵律词为语料,为汉语中融合了路径、背景、图形的方式动词提出了分析框架。
本书稿以藏语词类为基本分析单元,分别开展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法研究,其中名词从派生词和复合词两方面展开研究,动词从形态和复合词两方面研究,形容词和副词是派生词和重叠词研究。为了开展这些研究,本书稿还对藏语构词语素进行分类描述,建立起完形词和形类概念,为具体分析奠定理论基础。藏语词法从总的方面看,复合词数量居首,但派生词在词类分布上占 地位,名词、形容词、副词这几类开放式词类都有大量派生词,特别是形容词基本都是派生形式,副词派生词也占相当多数,名词派生词也是名词的主要类别,实际口语使用频率不会低于复合词。藏语典型动词都是单纯词,使用频率 ,复合动词是新生形式,处在典型复合化的词汇化过程中,性质尚不稳定。藏语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派生词缀各司其职,形式上相互区别,都具有词
本书是作者所构拟的“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尝试和实践。全书分为四章,包括字和词、词类、词组-熟语-固定格式、句子。建立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远非笔者的学力和智力所能毕其功的,但是,笔者也愿作这方面的“食蟹者”路是前者出来的。
本书运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原型范畴、动词配价、构式语法、语法化与词汇化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结构、意义、功能进行了比较全面而又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在深入挖掘动补式复合词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揭示了动补式复合词的致使性语义特征,从句法角色、组合能力、与某些特殊句式和句法格式的关系等方面对动补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描写与阐述,也尝试对复合词特别是句法复合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书是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此次会议于2002年11月27日至2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以“汉语词汇、句法、音系的相互关联”为主题,是一届小规模、高层次、专题化的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既有汉语语言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更多的是驰骋于语言研究前沿阵地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论文在会议宣读讨论后,由作者根据大家会上会下的意见重新修改,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本书收入了在本届会议宣读的绝大部分文章,是对会议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会上交流的学术观点的一个理论性提升。该书与本社2005年出版的《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构成系列,形式、体例上保持统一。
本书首先介绍配价语法的理论背景和学术渊源,明确配价语法跟依存语法、格语法和生成语法中的论元结构理论的关系;还从化学类比、戏剧隐喻和谓词逻辑等多个角度来说明 (配)价 的定义和性质,揭示配价研究对于语言的结构描写和语义刻画的重要作用。接着介绍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历史进程,重点评述其中的理论分歧,比如:(i)配价这种范畴的性质和基础;(ii)确定价数的标准和测试办法,等等。然后,针对汉语动词(包括形容词)在实际话语中复杂的配价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配价层级和配位方式的汉语配价语法的描写模型;尝试把单一的价的概念分化为由联、项、位、元构成的配价层级,用以全面地反映动词在不同的句式中对名词性成分的各种支配能力及其各种句法组配方式。然后,在这种配价层级的控制下,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约1800多个动词(包括200个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