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斯华绥散文选》内容简介:高尔斯华绥是英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高尔斯华绥的散文题材丰厚,视野宏阔,叙事不拘一格,《高尔斯华绥散文选》共收入了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四十九篇。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著作的书,选取了60余位作者的70余部重要作品,摘取精华段落,辅以对作者和作品的简介、点评,以及对相关人物、战役的介绍。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理性时代、革命年代、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这6个时间段。取材侧重于西方的杰出军事著作,此外有零星涉及战争的诗歌和小说。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各种军事理论、不同时期的军事著作,一览西方关于战争与*队的观点的演变,还是一本可供读者按图索骥的阅读指南。
本书是著名学者董振华教授多年来在中央党校研究、教授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一部关于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家小书。全书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选取了大众普遍关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十个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疑问,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对比中西思想,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实践,展开了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回答。本书一问一答,问题意识强,针对性强,回答问题注重正本清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篇幅短小精悍,力图通俗易懂地拨开人们思想的迷雾,引导读者更深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展现其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嘉兴海宁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皆能转移一时学术风气,《观堂集林》乃一声学术结晶,其”二重证据法”更是饮誉学林。方麟选编的《王国维文存》以类相从,选录王国维教育、哲学、文学、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甲骨、金石、简牍、古史、西北史地和论学诸领域的代表文章。读者藉《王国维文存》,既可观王国维学术精华,又可明了其学术思想与治学路径。
本书是作者研究汉语姓名学的札记,分别从姓名起源、姓名构成、命名方式、姓名文化、汉语姓名的文化价值与地位等几个方面,移形换步,透视汉语姓名中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也敏锐地关注到姓名符号在大数据时代的微妙变化,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称谓与识别方式,与姓名文化联系起来思考,使得本书与坊间已有的姓名读物有了区别。
《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集中收录了唐湘岳采写的重大典型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158篇新闻作品和8篇采写体会。收录的作品代表性强、可读性强,其中收录的作品中,有7篇获中国新闻奖。《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唐湘岳新闻作品集》由教育局长的好榜样(2002年以前作品)、生命的质量(2002—2004年作品)、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上(2005—2010年作品)等六章构成。
是当代影响的史学家之一,他从史学的立场去认识、诠释中国历史与思想的独特传统及现代价值,试图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现代更新与重建奠定历史和思想的基础。秉持独立而开放的精神,饱含中国文化的情怀,以几十年宏博精深的著述探索融贯中西、化传统为现代的中国人文研究之路。唯其著述宏富,亟需一部编选精当、足资导引的文选,何俊教授编选的《学术思想文选》正是这样一部著作。
本书分为《道德经》新译、《道德经》详解和老子考论三个部分,在前两部分中以原文译文相对照,题解部分为何新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注释部分为诸家对字句的详细解释和何新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以“何按”加以体现。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8卷)》是瞿秋白文集中的政治理论编中的一卷。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瞿秋白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瞿秋白的著作、论文、讲义、演说、书信、各种译文及为中央起草的文件相当多,散见于许多种报刊(包括国外的),或收存于档案馆(包括前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台湾的)。
本书辑录了熊培云对生命、爱欲、媒介、美和正义等方面的思考。不曾毫无节制地抒情,也未沉迷于意象的构建,它们以诗或“诗评论”的形式呈现,揭示了人性的幽暗与光亮。当人们喊出“文学已死”的时候,作者却逃向了它。作者相信上帝的语言就是文学的语言,上帝不是真理,是意义,而文学的价值就在于生产和捍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