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 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做人太实在,就读《江湖丛谈》!曲艺大师马连登曾因义子李金斗“做人太实在”而赠他此书。此书曾一度被北京gong安用作侦破各类偷盗和诈骗案件的宝典。这是一本醒世奇书,堪称反诈app的“祖师爷”。它向我们揭晓了一个真实的江湖世界,揭秘了江湖中种种套路和骗术,其中有的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我们闻所未闻;有的骗人钱财;有的凶险万分……使人读来不禁拍案叫 ,同时又脊背发凉。江湖已改,套路未改;世道已变,人心不变。如今社会上的许多骗术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原型。此外,书中还揭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行当内幕,以及奥妙无穷的人情世故,使人读来增长人生经验,避免吃亏上当!\"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名著。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了人们对于 功名富贵 的不同表现,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的行为。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的《儒林外史》,版本精良,精校精编。书前有专家撰写的 导读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等。根据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能力,对原著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扫清阅读障碍。配有《中考名著阅读知识点梳理与检测》手册,帮助学生备考。
本书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康帕内拉的代表作。他用对话体裁描述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个体家庭,人人过幸福生活的美好社会,同时抨击了私有制所产生的一切罪恶。他的共产主义的理想表达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备受压迫的意大利城乡贫民和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牧歌》是维吉尔早期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拉丁语文学的典范,充溢着浓郁的古罗马田园风采。早在1955年,杨宪益先生便将这十首田园牧歌译成中文,成为一个经典译本。 《牧歌》每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无法考证,内容大体是关于一些牧人的生活、爱情故事与美妙的田园风光,有时也涉及一些政治问题,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及自然环境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为拉丁语 汉语双语对照本,杨宪益先生从权威校勘本译出,原汁原味呈现古典作品原貌;特别收录王焕生先生所译《维吉尔传》为理解维吉尔的生平提供了便利。
中西学术名篇精读 丛书选收二十世纪以来人文社科名家名篇,延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读解,旨在揭示名篇成文背景、研究理路、学术贡献及相关发展,为读者指示学术门径。丛书目前已出版陈寅恪卷、赵元任李方桂卷、裘锡圭卷、吕叔湘卷、李学勤卷,郑张尚芳卷为丛书第六种。 本书精选郑张尚芳先生上古音、近代音、语文学研究的三篇经典之作 《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转写问题》《 蛮、夷、戎、狄 语源考》,由汉语语言学领域的三位学者郑伟、董建交、王弘治分别进行读解,通过梳理学术史,剖析重要观点,揭示研究方法与特点,并示以研究进展,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郑张先生的学术观点与治学特色,还能全面把握相关学术研究的来龙去脉,从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1899年,杜威对 杜威学校 的 家长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 做了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需要从社会范围内更大的变化的视角看 新教育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一讲座空前成功,讲稿《学校与社会》在一年内再版数次,成为教育领域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wei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wei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欲考较-国家-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非停滞不前,则迷惑失途。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销而云散。 中国文化传统,绵亘数千年,乃由吾中华民族所独自创建,自有其独特性之存在。印就中国社会风俗言,虽数千年来历时递变,然亦有
本书收录哈耶克论述自由的含义、自由社会秩序、社会正义及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困境等 7 篇论文。哈耶克特别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自由主义与正义、自由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与民主的关系,并指出了自由主义在当今遭到的思想意义上的混淆和误用。他特别对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一制度在民主的名义下颁布的不是符合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而是“命令”,议会成为政府治理的工具,而这必然会妨碍自由。本书前附有邓正来先生的长篇评注,对哈耶克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评论。
直至近来,人们仍然有一种印象,认为印度 神秘 而西方 理性 。本书力图阐明的是,印度思想事实上具有强烈的理性传统。休 汉密尔顿从印度哲学活动的初阶段开始,叙述哲学论辩如何发展、演进为众多的思想流派,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突出了印度哲学的关键特征,描述了印度的伟大思想家们如何以各种方式解释现实世界的本质。
《宣纸上的中国》系列图书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一些经典作品和人物的文化解读,既有人物纪传的风华遗韵,又有纪事本末的完整钩沉;既有百家讲坛式的引人入胜,又有艺术评论般的深入透彻。中国的艺术是文化的映照,亦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之中。本书通过温暖书写而发现艺术中的心灵,既在探讨艺术之美、文化之魂,又在探讨艺术的观看之道。《宣纸上的中国》出版后,很多篇章被《文摘报》《中外文摘》《解放日报》以及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
人类天生渴望知识。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它和纯粹的信念有何不同?在你声称知道某件事之前是否需要能够为其辩护?哲学上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本书不仅考察了哲学传统中的经典知识论问题,也对由现代逻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发现而衍生出的新的理论难题作了细致清晰的概述。从相对主义到怀疑论,再到互联网资源的可靠性,内格尔援引日常案例来解释知识论的关键主题和论争,说明我们是如何在理解知识之路上取得进展的。
浪漫主义和我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 浪漫 并无多少关联,它是艺术和哲学领域的一场运动,重新定义了西方文化思考自身和世界的方式。迈克尔 费伯在书中对 浪漫主义 进行了界定和探讨,探究了谁是浪漫主义者,以及他们在观念、信仰和志向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全书涵盖了文学、音乐、绘画领域广泛的艺术形式,以及宗教、哲学和科学等主题,考察了浪漫主义在整个欧洲的诞生和发展,并通过举例和引证,对这一纷繁多样的思潮给出了清晰洞见。
私人函札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记录,因为其私密性,往往较少顾忌,所以能够透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秘密。作为一种史料,它可以还原大量的历史细节与隐微之处,重要函札甚至能重新书写历史叙事,在近年来尤其受到学界的重视。 李瑞清为我国著名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他与吴昌硕、曾熙、黄宾虹并称 海上四妖 ,又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也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本书收录李瑞清致师友亲朋书札二百余通,涉及近代史上大量著名人物,如端方、哈麐、康有为、梁鼎芬、张謇、柳诒征、沈曾植等,内容丰富,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
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到罗马帝国征服托勒密王国,希腊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可能是欧洲古代令人兴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着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希腊城邦国家则在历史上已知早的联邦制下走到了一起;托勒密王朝的科学家们在测量地球的周长,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在本书中,彼得 索恩曼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广泛历史回顾,涵盖了希腊化世界的诸多方面,包括它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学、科学和艺术,以及个别城市和国王的叙事特写。
本书是搜集朱光潜先生关于阅读、欣赏、写作等方面的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读书之道 好书不厌百回读 ,谈读书的方法,怎样把死知识变为活知识;第二部分 学习之悟 为有活水源头来 ,结合作者的读书经历,谈升学与选课,学文艺和文学的甘苦;第三部分 欣赏之趣 看似平淡最奇崛 ,结合李商隐、王国维等人的诗文谈文学的分析与欣赏方法;第四部分 写作之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谈写作的方法,怎样写散文、说理文,作文与运思,选材与布局、炼字等问题,有利于读者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欣赏趣味,训练写作技巧的好书。
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教授在台湾广播电台讲授赋体文学。2013年 2016年,《文史知识》杂志开设 迦陵讲赋 专栏,将授课录音整理成文,陆续发表。2019年,中华书局将此专栏文章结集出版,名为《迦陵讲赋》。本书是2019年版《迦陵讲赋》的升级版,订正旧版讹误,全新装帧设计,并附叶嘉莹先生早年授课的珍贵录音,带给读者全方位的阅读享受。 全书分为六部分,讲解鲍照《芜城赋》、庾信《小园赋》《哀江南赋序》、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六篇经典赋作(或序),每篇作品分为五至九讲不等。全书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通俗,适合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问世以来长销不衰,是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一部名作。
无神论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相当晦暗的信仰,表现为拒绝价值和目的,同时激烈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宗教。朱利安?巴吉尼在本书中首先驱除了围绕着无神论的错觉,表明没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也可以积极、有意义、有道德。作者还直面20世纪无神论国家(如苏联)的失败,为无神论提出了一种思想基础。
本书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时期与小友陈维志的部分谈话集录,由陈维志根据个人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全书以八个章节记录了1970-1976年间梁漱溟对陈维志的部分谈话内容。这些谈话多简短而零散,但涉及广泛,包括自我认识、治学与著作情况、哲学与宗教、人物评价与回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对社会与政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健康与养生等。以上内容因系对梁漱溟日常聊天的记录,不同于梁漱溟其他系统的学术专著,故读之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同时也是梁漱溟晚年思想的独特呈现,对于了解、研究梁漱溟晚年生活和思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方便读者了解谈话的背景等具体情况,本书在每段谈话内容下附梁漱溟当天日记,以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