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大家,在20世纪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力。胡适的才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与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成长与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从他的信仰、母亲的订婚、慈母的教育、三岁入塾、叫局吃花酒到醉酒打巡捕、闭门读书考上庚款留美、至 逼上梁山 的文学革命,完整地讲述了自己成长、学习与突破的根源与历程。 《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 人生有何意义 为什么读书 青年人的苦闷 不老不朽 四章。 《容忍与自由》是胡适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 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叔本华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只有28岁,是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本书分为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以及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四篇内容。包含了叔本华哲学的一切细节,其后他漫长一生都只不过是在解释或补充这部著作。本书后来影响了包括尼采、瓦格纳、托玛斯 曼甚至存在主义的哲学名作,这位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以他的唯意志论和忧伤语调征服了无数后辈,他认为 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 当人们把一切痛苦归之于地狱,那么剩下来属于天国的只有倦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文化的解释》是格尔茨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的精选集。该书全面梳理了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误区,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从一个又一个案例中提出的一个个独特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文化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恰当方法等问题。格尔茨在这部 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 ,因而也比较且易于普通读者理解的著作中,以颇具气势、激情、学识和智性的笔触,对将文化作为 文本 阅读的观念进行了通俗化,由此使人类学与文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
在阅读那些经典之前,任何人都需要有所准备。训练有素地阅读那些伟大著作,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你是否已经失去了为愉悦而阅读的艺术?有没有一些书你知道自己应该读,却茫然无措,总是读不下去?《如何阅读西方经典》让那些担心自己阅读太慢或怀疑自己理解力的读者相信,如果你能浏览网页,就没有理由不能阅读和欣赏莎士比亚。但与此同时,在没有指南和计划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在那些经典文本中迷失。面对伟大的书籍,我们都需要有所准备,那就是拥有一套清晰、简明且实用的阅读方法。 本书作者苏珊 怀斯 鲍尔是美国通识教育的传奇人物,她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和科学。本书是苏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所著。她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古典阅读的 三段论 ,并借助这一清晰实用的学习工具,带领我们去阅读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汉译名著本)》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之一,费希特的主要哲学著作。该著作是整个费希特学说体系的基础, 它在费希特的体系里的地位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逻辑学》在他们各自的体系里的地位是接近一样的 ,他是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哲学家之一。本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书中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思想。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全部知识学之诸原理、理论知识学的基础和实践知识学的基础。
1911年,年轻的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 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 发现 了马丘比丘。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将这位英雄探险家视为贩运文物的罪犯和欺世盗名的窃贼。马克 亚当斯是探险旅行杂志的编辑,他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重走宾厄姆的艰险考察之路。他不仅熟读宾厄姆的名著《印加的失落之城》,而且参考了宾厄姆深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笔记和档案材料。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本书叙述了两个英国人如何徒步深入 文明人 极少涉足的阿富汗内陆、走过蛮荒之地的冒险经历。1956年,37岁的埃里克 纽比厌倦了时尚界的生活,给他的朋友休 卡莱斯发了一封电报: 6月你能去努里斯坦旅行吗? 由此开启了一次传奇般的阿富汗和兴都库什山之旅。为了获得阿富汗内陆旅行许可和资助,两人用登山做借口(就像此前很多旅行家、冒险家用测绘地图做借口一样)。纽比并没有任何登山经验,只是和同伴在威尔士某地接受了短暂的攀岩训练,就踏上了旅途。
《艺术即经验(汉译名著本11)》力图在哲学上恢复人与动物、有机物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从而建立以经验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上的一元论。著者认为,艺术的材料应从不管什么样的、所有的源泉中汲取营养,艺术的产品应为所有人接受。
作者把污名定义为人际关系中 一种令人大大丢脸的特征 。污名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与身体、性格、集团方面的、被社会通行观念视为有缺陷的特点有关。有这些特点的人或群体就是 蒙受污名者 。这些人包括有精神障碍者、残疾人、妓女、罪犯,以及受歧视的民族等。他们无法*全获得社会的承认,在日常生活中仿佛被打上了耻辱的烙印,因此*须时常努力适应自己危险的社会身份,对抗外界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形象。 本书利用小说、专辑、其他研究中的资料,以及大众传媒中的各种资料,分析了这些人与 正常人 的关系,探讨了他们用以对付各种外来歧视的策略,及其他们的主体认同和自我形象。全书分析重点主要集中在 信息控制 的技巧,蒙受污名者正是以这些技巧管理自己未披露的丢脸信息。戈夫曼认为,管理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信息对我们的 社会身份 、 个人身
《有闲阶级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
本书是澳大利亚记者萨拉 麦克唐纳两年多印度生活的回忆。萨拉 麦克唐纳二十多岁时曾背包在印度游玩,炎热、污染和贫穷是印度留给她的印象,因此,当机场乞丐给她看手相并预言她会为爱重返印度时,她并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后,预言成真。因为在ABC电台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里,她不得不为爱牺牲,离开悉尼,来到这座世界上污染严重的城市。刚安顿下来,萨拉就得了严重的双侧肺炎,陷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她活了下来,并决定直面这些危机,找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开启了她在印度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的发现之旅。
《史记》一百三十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直接阅读不易,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依据,选取其中为历代读者广泛引用或称赞的名言佳句,以原文、译文、讲析的形式,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加以解说,让读者了解到:在司马迁的书写场景里,原本有着怎样的上下文;如果它们在《史记》里一再出现,涵义有着怎样的变化;它们的古今意思是否相异,在现代的独特价值又有哪些。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同学,也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作为非专业读物阅读。
本书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玛丽 道格拉斯的代表作品,主要讨论了洁净与肮脏的象征意义,洁净的内部及外部边界,以及与此相关的权力与政治。出版于1966年,数度再版,是20世纪60年代*重要的人类学作品之一。作者从圣经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 洁净 与 肮脏 的理解入手,利用象征分析手法剖析人类的思维特点,并关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在各社会文化系统中,洁净与污秽是属于更大的分类系统中的一部分。污秽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违背,而污秽意味着危险,危险就是跨越不该跨越的界限而造成的恐惧。而脏(危险)的清除,即禁忌的产生、仪式的举行、犯罪的惩罚,是重新确立原有秩序、维系社会规范的手段。
《物的分析》是罗素的一部重要著作,于1927年在英国出版。罗素在完成了其第二部著作,即《论几何学的基础》后,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物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他通常称之为 物的问题 ,或简称 物 。罗素对物理学哲学的思考的结果就凝结在这本《物的分析》中。在《物的分析》中,逻辑构造是解决物理学真理性问题的关键所在。罗素在其中借助于奥康剃刀原理,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一些哲学概念进行了探讨。
《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义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
本书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1-19辑约850个品种书目进行列目并提炼出内容提要。书目及提要内容按 汉译名著 的五大学科领域进行编排,各学科领域内再按辑数先后排列,具体内容包括每个品种的书名、作者名和译者名,以及对作者及书内容的简要介绍。本书是对 汉译名著 到目前为止的成就的一次总巡礼,将对读者全面了解 汉译名著 的书目和内容情况大有助益,并有助于推广 汉译名著 品牌及具体品种的销售。
本书是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人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而游历中国的奇书,曾风靡世界。在本书的众多中译本里,冯承钧先生的译本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译本。该书是世界历史上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关于乡村研究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费老讲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理解了费老的乡土社会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著述众多,研究领域广泛,有很大的影响。本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收集了郭沫若关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包括屈原、司马迁、曹操、曹植、唐太宗、武则天、王安石、王阳明、鲁迅、王国维等人的研究;第二部分收录了关于李白与杜甫的重要研究;第三部分收录了王羲之、《兰亭序》、《再生缘》《西厢记》等曲艺书法的研究。
本书主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帝国主义近三十年的政策实践,试图挖掘和探讨构成帝国主义政策基础的一般原则。本书*篇追溯了帝国主义的经济起源。第二篇研究了帝国主义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揭示了其对其他民族的影响,以及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和道德上的反噬作用。
《阶级的道德意义》一书分析了人们亲历的阶级不平等的道德层面。阶级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物质财富,而且影响着我们能否获得我们有理由珍视的事物、关系和实践,包括他人对我们的尊崇或尊重,从而也包括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它影响着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形塑着我们获得一个圆满生活的机会。然而,当代文化日益 否定 阶级,认为承认阶级是一件令人困窘的事情,尽管阶级之存在往往是彰明较著的。通过借鉴道德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对阶级的实证研究,本书引人入胜且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人们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受到评价,在这些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和成就客观上受到出身阶级的运气影响,还受到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功绩关系甚微的力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