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记南宋旧事为多,如“张浚三战本末”、“绍熙内禅”、“诛韩本末”、“端平人洛本末”、“端平襄州本末”、“胡明仲本末”、“李全”、“朱汉章本末”、“邓友龙开边”、“安丙矫诏”、“淳绍岁币”、“岳武穆逸事”、“巴陵本末”、“景定行公田”、“景定慧星”、“朱唐交奏本末”、“赵信国辞相”、“二张援襄”、“嘉定宝玺”、“张仲孚”等,都可以补史传之阙,提供了一些历史事实与历史真象,可以弥补元代所修《宋史》的不足。 《齐东野语》又记文坛掌故、文人轶事。“诗用史论”标示咏史诗与史论的渊源关系,“作文自出机杼难”标明文学创作的性,“诗用事”讽刺当时诗人以用典故多为博赡的倾向。放翁钟情前室”记陆游与唐琬的婚姻悲剧,“台妓严蕊”记道学家朱熹的卑劣与陈亮的荒诞,“王魁传”叙王俊明事迹以
《智品》一书为明朝人樊玉冲撰写,於伦增补。樊玉冲,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樊玉冲为官清正廉明。根据《湖广通志》的记载,樊玉冲担任商城令期间,严肃法纪,“按诛大豪,余蠹不敢犯”。当宦官到商城借采矿之事搜取民间财富时,樊玉冲答曰“无矿”,并且严词抗争,致使宦官快快而去,保护了当地的老百姓。樊玉冲后调昆山,为官依旧如此。当他去世后,深受商城、昆山百姓的怀念,岁时祭之。
通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面,与其前杜佑之通典及其后马端临之文献通考相近,世人遂有“三通”之称,在史书编撰中,与纪传、编年二体可鼎立而三。 通志总序是一篇极好的史学论文,起首即说:“百川异趣,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各种学问包括史学,必须会通,是郑樵的重要学术理论。因此对于用通史体著书的司马迁评价很高,对于用断代史体著书的班固便力加贬抑,用词或不免于偏激,如称:
昔余宰渭南六年,尝裒其公牍批判付诸剞劂,已数干部流布人间矣。光绪己亥春,开缺,以道府用。辛丑夏,遂擢秦臬,秋摄秦藩事。其自治文牍,一如为令长时。每一批词挂发,吏民传写殆遍。癸卯以后,秦中官报即以吾公牍为资料。积久手橐,多至盈尺。戊申秋,莅江藩任时,新政繁兴,公私困匮,事冗于秦者数倍,然亦时有批苔,为人传诵。吾乡李茹真大令劝付排印,以供众览。乃发陈臬以后之公牍,自辛丑迄庚戌,凡十年,厘为二十卷,名曰《樊山政书》。属夏午贻编修校雠删订,而付李君督匠排印。曩张文襄师最爱鄙文。每秦报至鄂,欣然披览。时对僚属诵之,且曰“云门下笔有神,每言出若口,必与人异”,已而曰“藩司官不为小,而好作谐语是其一病”,感念斯言,为之泣下。今汰其甚游戏者,而仍间存谐语,聊志吾过,且实师言也。宣统二年七月
本书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全书三十六卷,内容专涉清朝掌故。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所撰。吴振棫(1792-1870)字仲云,号宜甫,浙江钱塘人。室名花养吉斋。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实录馆纂修、提调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馆诗录词录文略、黔语、黔行纪程、国朝杭郡诗绩辑等。养吉斋丛录是他最体面心血的一部力著。 本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内殿阁苑囿、奇事趣闻、科举武备、饮食服饰、藏编刊、游娱庆典等,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宫图画。余录十卷,除增补宫内典故外,还记载了蜀滇风情、各地名胜、文坛佳话、士林美谈等。全书对于了解与研究清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东观汉记》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该书早期流传阶段,为世所重,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合称为“三史”。比它晚出的东汉诸史都取材于《东观》。吴树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又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误的文字得到了厘订。同时,对人物事迹的编次更加合理,每条遗文都注明了出处,从而使《东观》一书的辑佚工作臻于完善。为便于阅读,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校注。
本书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共三十卷,为元末明初陶宗仪所撰,记载了许多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文物,同时论及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身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史学及文学研究者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乃至“二十四史”的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作者李学勤编著的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深度讲解,并系统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