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杂组》,明代笔记,谢肇淛撰。“组”又作“俎”。分为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共十六卷。因全书由五部组成,故“五杂组”。《五杂组》在清乾隆年间、文字狱最盛之时被列为禁书,全国收缴并“全毁”,其主要原因是言辞大胆触到了清统治者的痛处:关于“夷夏”的议论。谢肇淛学贯古今,有着清醒的头脑,对历史和时局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明朝尚且强盛的时候,就看到了边界的隐患——正悄然发展起来的“蛮夷之族”女真。
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史册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被合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由西晋初年人陈寿独立撰著而成。《三国志》所以能成为一部流芳百世的史学名著,当然与陈寿所具有的深厚学识素养分不开。陈寿为三国修史,眼光并未局限于三国,而是上接东汉,为汉末群雄如董卓、袁绍、吕布以及刘焉、孙坚等立传。这样,不仅为读者勾画出一幅群雄纷争、苍凉雄壮、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而且使得三国这段历史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从而让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一窥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原因所在。其次,陈寿在继承司马迁、班固(范晔所著《后汉书》成书晚于《三国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统一的体例分别为魏、蜀、吴独立修史,也是一种创造。虽说《蜀书》和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本书是我国较早的园艺学专著,全书六卷,约1万字。卷一为栽花日历,卷二为深花十八法,卷三至五分述352种,花卉生卡习性及用途,卷六为昆虫类考。
“典藏”书系,旨在为广大读者普及文化知识,涵盖面广。史昱编著的《国学常识全知道》是“典藏 ”书系中的一本。《国学常识全知道》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读者可以凭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诸子通考》是作者在其先父遗著的基础上整理补编而成。《百年经典学术丛刊:诸子通考》分上下两编,前有《自序》及《绪论》。《自序》略述《百年经典学术丛刊:诸子通考》著述之经过;《诸论》概论诸子之名称、开祖派别及诸子十家名称取义、学说短长及其兴替因缘。上编为《诸子人物考》分别考论诸子人物,附以西汉诸子和历代诸子大事年表。下编为《诸子著述考》,分别考述各家著述,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录诸子十家之书目及现存诸子重要著述目录。
《国学常识全知道》系统介绍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兵制礼制、国学掌故、国学典籍、文化艺术、民俗节日、百工名物等各方面的知识,涵盖了国学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
胡适是“传记文学”的极力提倡者,他不仅为自己敬仰的古代学者(如章实斋、戴东原、崔述)立传、编写年谱;而且留心纪录身边朋友的感人事迹,缅怀他们的不朽业绩,如徐志摩、丁文江、张伯苓、熊希龄、齐白石等。本卷收入胡适纪念和回忆历史人物的文章。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敝之际,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牡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先知般窥破芸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和永恒。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攘攘的众生驻足聆听。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中华民族有古有今,是一个历史意识深厚,典籍浩瀚的民族,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提出了文明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六十六年的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中国”应是体现中华文明的政治概念,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国必须以文化中国为基础才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力及“协和万邦”的说服力。《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和宋明儒学“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宗教情怀,都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展现。我们从事经学研究的读书人,本着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原则,对这份人类的共同遗产进行保管、整理、修缮、解释、发展和弘扬的工作,是为了“自立”也是为了“立人”。 儒家传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结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以传统的问答体写成的兵书,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之间关于作战方略的问、答。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问答。该书反映的兵家指导思想是:必须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通过其中的记载,我们对兵家文献中常见到的攻防原则、奇正相变之术、阵法训练等,均将会有更深刻的了解。本书注释,侧重于古代军事术语、战例、阵法以及人物、地名方面,从而方便使用者研读。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日本静嘉堂藏南宋浙刻本《武经七书》之《李卫公问对》,校本主要有明嘉靖癸丑年翁氏刊本、明万历辛巳年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本、明天启辛酉年刊行的批注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