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是指长者对晚辈的抚爱;“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和尊敬。“慈”与“孝”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标准和家庭教育的基础。只要家庭存在,“慈孝”这一基本的人伦道德便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古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纯粹出于一种无私的天性,“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三月婴儿,未知利害也,而慈母之爱谕焉者,情也”(《淮南子·缪称训》)。孟子日:“丈夫(男孩)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滕文公下》)。但是,古人同时强调,父母对子女应爱之有道,如果一味地溺爱,便不是真正的爱子女,而是害子女了。司马光说:“天爱之,当教之以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爱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