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本、康治本均为流传于日本的《伤寒论》古本,被认为是最贴近东汉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原著的版本,对于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有重要价值。本书中,《康平本伤寒论》以大塚敬节收藏的《康平本伤寒论》传抄本为底本,《康治本伤寒论》以日本京都书林于安政五年雕版刊行的《康治本伤寒论》为底本,均以宋本《伤寒论》为校本,改竖排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标点,其中与宋本《伤寒论》内容有异之处,保留原文,文下出注。为优选地反映古本的原貌,针对康平本中的原文、追文、旁注和嵌注等,分别采用不同颜色、字体字号等加以区分,清晰明了,以便于读者厘清关系,对照学习,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内容。
田合禄先生多年致力于五运六气研究,并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开拓了学习《伤寒论》的新思路,主张心主太阳、肺主阳明、三焦主少阳、脾主太阴,四经共主一年四时阴阳,从而揭开了“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千古谜团,获得了可喜新成果,创建了田氏“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同时,田合禄先生正本清源,还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的新观点,迎刃解除了以往百思不解的疑难问题,拨乱反正而见《伤寒论》真面目。《五运六气解读 伤寒论 》适合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中医药院校学生、临床医师及《伤寒沦》研究者阅读参考使用。
钟耀奎一生以弘扬中医学理论、振兴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人才为己任,孜孜不倦,鞠躬尽瘁。这次入选为现代岭南中医药名家,将他的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编辑成《岭南中医药文库 医家系列:岭南中医药名家钟耀奎》一书出版,全书以《伤寒论》研究、中医内科疾病诊治为重点,翔实反映了钟耀奎学术特色及临证遣方用药的宝贵经验,内容精要易览,实用性强,对深入发掘、整理、继承岭南中医药文化遗产,启迪后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由钟敏莹、张熹煜编著。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
《花韵楼医案:四卷本》由[清]顾德华著
《医理发明》,清代黄元吉编辑,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全书共八卷,卷一、卷二论述脉证、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的证;卷三、卷四记有内外妇儿医案180余则,卷五载有眼科、外科的理法方药及40余则医案,卷六为药性论,收载药物200余味;卷七为经验杂方用法,收载经方验方100余方;卷八记载伤科穴道图及方剂。全书立论处方,推崇方药以合宜为用,力陈滥用成法成方之弊,故多以自拟方为主。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什邡广济堂刻春林堂重修本为底本。
《伤寒论近言》是何梦瑶专门阐述其伤寒思想的一本专著,全书分为七卷,凡例及目录列于卷首,卷一包括提纲、《内经》热病论、王叔和序例及《伤寒论》序,卷二为太阳篇,卷三为阳明篇,卷四为少阳篇及阳经合病并病篇,卷五为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卷六包括汗吐下可不可篇、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痉湿暍篇、霍乱、温病、辨脉法及平脉法,卷七收录仲景原方。本次整理以清乾隆24年己卯(1759)乐只堂刻本为底本,以宋本《伤寒论》为主校本,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注解伤寒论》为参校本。
《棲隐楼医话》(1917)为清代医家俞彬蔚所辑。俞彬蔚,字舲芗,别号镘畊,江苏无锡县人,清末医家,亦精于书法,留有楹联数幅。本书共八卷,俞氏以医话、医论的形式,记载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用药、养生、医案等内容,同时兼参当时的西医学说,各取所长,兼抒心得,各有详略,内容丰富,对当今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校勘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所藏民国稿本为底本。经此次研究考证,该本应为作者民国稿本。
《寿世保元》为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
《岭南中医药文库 典籍系列:岭南卫生方》集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之瘴疟研究之大成,其内容是对《黄帝内经》关于 因地治宜 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书中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等方面,提出瘴疠与伤寒、温病的区别,早于吴又可的《温疫论》三百余年,在对岭南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和诊治上有很大的进步,也给宋元之后甘温补元、扶正治瘴以启示。
《 伤寒论 临证实践录》总结了崔章信五十余年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与经验,务使伤寒理论与临证经验融会于一,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施于临床,崔老将数十年学习仲景的学术思想与自己的临床思路进行归纳与演绎写成此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经方爱好者、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更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脏腑图说症治合璧》又名《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中西医粹》,清代四川医家罗定昌著于清光绪八年(1882),初刊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全书共四卷,卷上“脏腑图说”、卷中“脏腑各图”、卷下“症治要言”、卷末“医案类录”。罗氏学术源流兼容中西、医易各途,而更备作者本人的创新。
吕志杰主编的《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靠前章概论从总体上对经方的概念、命名等1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第2-26章把伤寒、金匮的252 首经方统一按功效归类,分为25章,每章之前有概述,之后有“类方串解” ,每首方剂结合古今医家的心得体会和精辟论述,从方剂组成、方药用法、方证释义、主治病证、临床发挥、医案举例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张仲景方剂学(第2版)》博采众长、撷英取华、构思新颖、体例独特、条理清晰,是一部启迪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术专著,适合各级中医临床医师阅读。
为整理胡希恕经方医学的师承细节、传承脉络,在胡希恕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胡老学术传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编纂了这本文集和画册。这本由马家驹主编的《走近胡希恕:胡老弟子跟师追忆与经方医学传承纪实(彩图画册版:)》内容为胡希恕先生生平事迹、生前所带学生的回忆性文章或专题访谈,追忆和重温了一代经方大师胡希恕生活和学术生涯的点滴风貌。此外,本书内容还包括胡老学术传人团队传承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活动纪实,希望为中医师承教育提供一个细节化的生动模板。
为清代岭南著名医家何梦瑶所撰。该书乃是岭南地区较早的专门论述《伤寒论》的医著,在伤寒方面,何氏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同样感寒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型。六经次第是从其行于躯壳之浅深划分。传经次序,只是大概而已,不可拘泥。治疗时,亦当遵循此原则,但见某经脉证,即治某经。伤寒六经,包括足经和手经。六经皆有经病和腑病。治疗大法以驱邪为要。否认喻昌的“三纲鼎力”说。反对“伏气温病说”。怀疑经典。认为《内经》未必出于岐黄,可能为后人托名所为。根据天津医药技术情报站藏清乾隆六十年乐只堂刻本影印。
《金匮要略》为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 杂病 部分。《伤寒杂病论》原书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成《伤寒论》。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重新编次增补,分三卷,取名《金匮方论》。 现行《金匮要略》共25篇,重点为六十多种病证的诊治方法,收方剂205首。书中许多方剂,千百年来一直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被称为 医方之祖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杂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此次整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元刻《新编金匮方论》即元邓珍本为底本,1988年日本燎原书店影印本,参校明其他四本。各篇依次分为按语、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注释对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以三焦为纲,以温热病、湿热病为目”的执简驭繁的分类方法,分别对上、中、下三焦中的温热病与湿热病进行分类讲评。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温热病的条文都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四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条文都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三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了讲课的口语形式,力求诵俗牛动。
四时脉法是一种已经失传的古脉法,在《黄帝内经》中只留下其名与简约的四时脉象描述,在《史记扁鹊仓公传》中仓公的不少诊案都运用了四时脉法,甚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亦有提及此脉法,但是对于如何具体运用却已经失传。现在通过樊佳如和吕俊知两位作者的通力合作,在理论构建和临床验证的结合下,终于在复原四时脉法中走出关键的一步,找到了正确使用它的方法。此书是中医理论与临床案例的完美结合,让大家在学习中医时既有理论认识,又能有案例印证,学习理解四时脉法能让你理解古代中医的珍贵医案,也能使你更深入地理解“内难”论述,并且打开正确学习“内难”的门。
《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约成书于17世纪初,编著者为明代吴勉学(字师古,又字肖愚),徽州歙县丰南(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其曾官至光禄寺丞,后弃官从事刻书事业,是规模大、分工细的明代名坊“师古斋”的主人,成为明代徽州地区优选的刻书家。《民国歙县志》记载吴氏“博学藏书,尝校刊经史子集及医书数百种,雠勘精审,所集河间六书,收入四库全书中,又尝与吴养春校朱子大全集。”所刊刻的医学类书籍有《校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1601)、《刘河间医学六书》(1601)、《痘疹大全》(1601)、《痘疹四种》(1601)、《海藏癍论萃英》(1601)、《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约17世纪初)等。该书为吴氏专享一部由其本人收集汇编的方书,总计七卷,将涉及的百余种病证分为111门,每个主要病种前有简短的关于病证的理论介绍,随后列出对应的
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是同一部书的两个不同版本,均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整理而流传后世。《金匮玉函经》虽与《金匮要略》书名相近,但并不相同。 为了方便读者研读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这两部古医籍,本书采用左右页而对照编排版式,帮助读者近距离地同时阅读两书的文本,考察其异同,从而能够以新的视角理解《伤寒论》条文,对全面学习六经辨证、正确理解仲景学说颇有助益。
本书主要分为概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概论简要地论述了《神农本草经》的产生与发展史、经方的形成与发展、经方用药思路启示及本书之指要。各论将仲景书之用药164味适当归类,分为16章。内容旨在对文字古奥的《神农本草经》原文探微索隐、探索仲景书之252首经方运用164味药物的方法与规律、对经方与祖药(专指《神农本草经》之药)的“血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经典,勤于临证,学用结合,深思领悟,缜密构思,精心通释之结晶,另有附录“论用好经方的十九大关系及案例”。本书适合从事《中药学》《方剂学》教与学的人员学习,更适合研究《神农本草经》经方及二者关系的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