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经折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华嵒编绘的《噉荔图》是该系列之一。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自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经折装的形式出版,呈现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此系列画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处理的形式,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文徵明编绘的《桃源问津图》是该系列之一。
《近三百年学人翰墨(清中卷1)》由许宏泉所著,你可以看到,戴东原、章实斋、王念孙、王引之、江声、程瑶田、桂未谷、孙星衍、梅曾亮、钱南园的严谨与厚重,也不乏袁子才、姚惜抱、厉樊榭、杭大宗、金冬心、赵瓯北的风雅和超然……书法至乾嘉,碑帖之争,旗鼓相当,书法之道亦充满鲜活,笔墨间流溢学人之严谨和文士之性情。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梦幻居画学简明》五卷,画论。清代郑绩撰于 1866年。以画科为编次分论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主张绘画应反映现实,以形为神,形神兼备。 提出“立意”、“品格取韵”。画山水,不能“忽格于形象”,又不能“描摹虽似而品类无神”。画花卉,要求“合而观之,则一气呵成。深加细玩,复神理凑合”。画禽兽,要求“能于形似中得筋力,于筋力中传精神。具有生气”。画人物,要求“写其人不徒写其貌,并要肖其品”。
《石渠随笔》八卷是清嘉、道年间名臣阮元有关书画著录类的著作。阮元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史学术的研究,但对书画艺术等“末技”也独有会解,功力深湛。他持“艺术必与学问相通”(《提要》)之论,反对向壁虚造的“萧疏散淡”,讲求“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石渠随笔》卷二)。而他的这些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名作《石渠随笔》中。 《石渠随笔》是阮元于乾隆辛亥奉敕续编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时,随笔所记之著。在历时两年多的编纂过程中,阮元遍览内府秘藏,选其菁华,札记笔录为《随笔》一书。《随笔》中的许多精要考证,后多为《石渠宝笈续编》所吸收。虽然《随笔》中著录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见于《续编》,但《随笔》的重要意义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鸿篇巨制的《续编》相比而言,《随笔》篇
《印典》,八卷,首一卷,清朱象贤撰。象贤,字行先,又字圣涵,号清溪,苏州府吴县人。监生。少从杨宾、沈德潜游,与钮让、白长庚等相友善。先后任泸溪及玉山县丞、万载知县之职秉性敦厚,自奉甚俭。所学渊淹,书法遒劲。着有《闻见偶录》、《印典》等。 象贤以行世印谱著作,多排列篆文、钮式之体,少制度、品评、纪述之作,因作是编。《印典》一书,搜罗宏富,去取精审,编排合理,体例谨严。八卷十二门之架构,印史异闻,制度器用,故事诗文等皆有涉猎,堪称印林经典名著。是书卷首分载钮让《序》、让《金玉印章歌为清溪朱行先作》、朱象贤自序、《印典例言》等诗文四则。正文八卷,十二门,即: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事、综纪、集说、杂録、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卷末附朱象贤侄廷诏、白长庚二跋。 是书之版本,
《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此书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四库提要》评论说:「其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犹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视董逌之文笔晦涩者,实为胜之。其人可薄,其书未可薄也。」附录收入孙承泽传记、序跋、四库提要、何焯撰《庚子销夏记校文》及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四部总录艺术编》全书收书1500多种,举凡书、画、法帖、版画四类,其中“版画书目二种”出自傅惜华之手,“补遗”其他两种为周云青之作。除去版画类之外,其他三类所收诸书,先记该书常见版本,间记行格,次罗列各书的有关著录和摘录题跋。如米芾《画史》条下夹注宋刊本等九种本子,正文按写作时间依次摘录《直接书画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惜抱刊书录》、《郑堂读书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适园藏书志》、《书画书录解题》,并记参加书目。读过诸条,《画史》一书版本源流、内容考辨、体例,在在可查。书后附有人名、书名索引,查检颇为便利。此编一册在手,中国美术史基本著作便可按图索骥,其梗概了然于胸,堪称美术文献之渊薮。
《米芾集》这本书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诗文集、附录补遗、历代书目著录、作者论证资料、历代集评和翁方纲所撰米芾全谱。全书由米芾撰,张玉亮、辜艳红点校。平装,310页,120千字。本书框架结构合理,文字质量,点校者参考了米芾集主要刻本作了汇校,是一部质量合格的古籍整理著作。
《饮膳正要——古刻新韵辑六》为元忽思慧所撰 ,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20年),全书共三卷。 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 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 ,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