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春秋时人,因隐居于鬼谷,故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以其为师,有"捭阖"之术,又有阴符七术,为纵横家之鼻祖。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楗》《抵巇》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摩》等八篇,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等三篇。书稿对《鬼谷子》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做了不少注释,书稿译文准确,文字晓畅,有助于读者了解《鬼谷子》的内容,汲取其思想精华。
文徵明所著的《文待诏题跋》集合了作者对诸多书画作品的题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对于书画的理念。崇尚古雅,尊崇传统和法度,也重视推陈出新,同时 强调书画家本身的人格在作品中的体现。本次整理出版,以《学海类编》为底本。
王文治,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快雨堂题跋》为清代 书法家王文治题跋汇编。王氏以精书善鉴名世,此书乃其校订历代书法作品的题跋汇编,对于学习书法有参考价值。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等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有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儒家痕迹,后来各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从《尚贤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系统反映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定为墨翟自着,实为后期墨家作品,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宝贵数据;《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近,乃墨子弟子所辑录,是研究墨子事迹的*手资料;《备城门》以下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是研究墨家军事学说的
《淮南子》一书,是由淮南王刘安和他的宾客门人共同撰著的,问世于西汉前期。《淮南子》是一部奇书,保存了先秦和当时思想的大量材料,它又是一部杂书,糅合了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个派别的思想,试图在一部书里纳入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论说。
《管子(共4册)》主要内容:《管子》旧题春秋管仲著,西汉刘向编订为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内容广博,包含了天文、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伦理等许多方面,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以务实为特征的经世致用之书。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早年经商,后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齐桓公尊为 仲父 ,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使齐国走上了富强之路。管仲的事迹言论主要见于《国语 齐语》。
王文治,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快雨堂题跋》为清代 书法家王文治题跋汇编。王氏以精书善鉴名世,此书乃其校订历代书法作品的题跋汇编,对于学习书法有参考价值。
王文治,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快雨堂题跋》为清代 书法家王文治题跋汇编。王氏以精书善鉴名世,此书乃其校订历代书法作品的题跋汇编,对于学习书法有参考价值。
《历代名家精选集: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60篇,内容驳杂,糅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内容丰富,体例周备。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献价值。《历代名家精选集:吕氏春秋》以清毕沅校《吕氏春秋》为底本,选取了全书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注解导读,基本反映了全书原貌。
被譽為「中國的狄德羅一的宋應星,他的著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一中國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了成書於明崇禎十年,但直到近三百年後的民國初年,才受到國内學界的關注。而對其人其書較系統、成熟的研究,更晚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O江西省圖書館藏海内外孤本《論氣》、《談天》、《野議》、《思憐詩》四種的發現,打破了宋應星為純自然科學家的觀念0歲月不能磨蝕的光辉,足以證明其本身的價值。 宋應星是江西奉新縣人,世代業儒,萬曆四十三年(二八一五》領鄉薦,此後屢上公車不第,歷官分宜縣教諭、汀州府推官、亳州知州,明亡後退居鄉里,清康熙初棄世。宋氏一生於科場、仕途均不甚得意,然著述頗豐,除《天工開物》外,尚有《畫音歸正》(崇禎九年〔一六三六〕梓行,今不存》、《美利箋》、《原耗》(以上二種佚》、《卮言十種》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是古印度佛学大师世亲尊者(5世纪人)所造。全书由《本颂》(六百颂)和《释论》(八千颂)组成,是佛教重要论书之一。本论综合佛教有部、经部宗见而出胜解,义通大乘,指归上遂。全书内涵斗沛,意境深远,所涉及到的佛教名相极为广泛,又依严谨的量论(因明)法则理论解析,开阖有间,雄辩善巧,所以向被尊为 聪明论 ,亦为佛教入门著作。本书早由陈真谛法师所译,唐玄奘法师继而重译,称为 新论 。后,玄奘师门下如神泰、普光、法宝等在研习《俱舍》的同时各予注疏,见解纷呈。唐开元中,有传承法相学法脉的圆晖法师又节略各家义疏,兼摄会通,撰成《俱舍论颂疏》十卷本。是书惟解世亲尊者的《本颂》,简要遍览,广受欢迎,遂为汉地重要的《俱舍论》解本。当今大德智敏上师,青年出家,得法于
《吕氏春秋选译(修订版)》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是在秦相国吕不韦主持下,由他的宾客门下集体编撰而成,其指导思想与吕不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昭襄王立其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虽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宠幸的华阳夫人无子,而庶出的公子楚,因其母夏姬不受宠幸,被派往赵国做“质子”(人质)。秦国数次攻伐赵国,赵国因此对子楚很不礼貌,子楚陷入困难的处境。吕不韦本是阳翟富商,正好此时在赵都邯郸遇到子楚,以子楚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而西入秦,通过多方活动,使子楚立为华阳夫人的嫡嗣。
《茶经》是世界现存 早、 完整、 全面介绍茶的 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作者陆羽(733—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包括: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它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以后茶书皆本于此。_x000D_《续茶经》是清朝陆廷灿按照《茶经》的体例编辑而成,也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与《茶经》目录相同, 还附一卷茶法。自唐至清,历时数百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续茶经》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订定补辑,颇切实
《易》是历*古老的一部卦书。由于历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重视,争相解说,遂成为贯通儒、道、墨、释、阴阳等诸家学说的经典;特别是《十翼》的出现,从汉代起,长期传诵于世间,成为士子的教材,其影响中国文化之深广,远非群经中任何一经所能比。 《帛书周易》的出土,为易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新资料。本书注译者从《周易》晦涩难读、《帛书》字多通假及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和爻辞,均首先校勘原文以辨别正误,次对每一字词细加考证注释以申明本义,再加今译以串通句意,终加总释以疏通卦旨。以其征引古籍之广而论,这是一部博采群说,吸取各家之长的集大成性的著作;以其所据出土新资料及新见解而论,又是易学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摆脱各家各派以自己的偏见而进行说教的色彩,以及许多恣意附会
《天工开物》是目前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天工开物》在一些欧美国家广受重视,在法、英、德、意、俄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图书馆都藏有此书不同时期的中文本。全书共十八卷,123幅图片。其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本次出版以崇祯十年南昌府本为底本,由我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院士潘吉星先生进行了校注和翻译。其在中外科技交流史研究上和《天工开物》及工艺传统研究上建树卓著。
文徵明所著的《文待诏题跋》集合了作者对诸多书画作品的题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对于书画的理念。崇尚古雅,尊崇传统和法度,也重视推陈出新,同时 强调书画家本身的人格在作品中的体现。本次整理出版,以《学海类编》为底本。
文徵明所著的《文待诏题跋》集合了作者对诸多书画作品的题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对于书画的理念。崇尚古雅,尊崇传统和法度,也重视推陈出新,同时 强调书画家本身的人格在作品中的体现。本次整理出版,以《学海类编》为底本。
《考工记》是我国*部手工技术汇编,闻名中外的科技名著。相传春秋战国时作,列为《周礼》 冬官 ,为儒家经典的一部分。《考工记》译注。将古朴的原文译成白话,详加注释,将《考工记》中有关 百工之事 及官营、家庭手工业的 三十二工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列细述。附 考工记著作年代新考 等,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系我国古代为著名的一部兵书,同时也是现有早、完整的一部兵学著作。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此书虽只有五六千言,但它舍事言理、词约义丰、内容宏博、议论深刻。本书以魏武帝《孙子兵法》为底本,采用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为校本,采用段注段译对读的形式,对这部古典名著加以整理。通俗易懂,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以助自己事业的成功。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它的问世,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此书虽然只有五六千言,但它舍事言理,词约义丰,内容宏博,议论深刻,举凡与古代军事有关的问题,如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军队的训练与管理、战争的谋划与指挥等等,书中几乎都有论述。所以,此书在军事学术方面成就至为
我国军事家几无不晓得孙子兵法那一本书,但墨翟的守城方法,似乎还未得到人们的十分注意。墨翟的时期,大约比孙武不过略后几十年。据墨子公输篇说,以技巧有名的公输般替楚困造成云梯,要来攻打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