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之篇,简言之,以因果感应之理事劝人为善去恶之文也。不知其作者为谁,或云葛洪,学者未必信也。至於语托太上,称天立教,尤渺渺乎不可究诰焉。自赵宋以来,流传不替,着录於道藏,是符苏丹鼎行功修练之外,道教中部淑世之作也。全篇只千百余字,而理事俱到,其中列举世间常犯过恶两百余事以擎口人,巨细靡遗,不惮其烦,若悯人偶一不慎而蹈之,以罹祸灾者;其意恺恺然,其言蔼蔼然,而其正义之气森森凛凛然,如有鬼神之鉴临,读之令人惶恐凄恻,愧不自安;而若从此扪心猛醒,则又立觉祸福在我,如得天地之生意,贤圣可期;盖历历而指,则贤愚俱受其惠,循循而诱,则下学易於上达,亦切问近思之学也。夫如是,则劝善之效着,淑世之功深,而长养飞昇之道,化民咸俗之学,尽在於斯,则虽指之为葛洪所作也亦宜,虽谓之为上天所垂
此书论述历代律法,着重在汉律、唐律及明律。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古代律法,也是唐以后各朝律法之所本,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明律为清律所直接承袭,书中对明律的论述目的是比较明确,主要就在于借鉴。和沈家本同时的律学大家薛允升着有唐明律合刻,论说利弊得失,薛氏右唐而左明,沉家本对唐律也很推崇,但态度却较为客观,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对汉律的研究是本书的精华。历代刑法考收有汉律摭遗二十二卷,约占全书的份量的三之发之一。汉律摭遗的特点是对材料的征稽探隐发微,力求穷尽,而考辨则多引汉人说法以解释汉律。汉律久亡,经过沉家本的整理,汉律面目大致可观,其中有些还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及社会性质的珍贵资料。历代刑法考一书及稍后问世的程树德九朝律考,在整理我国法制史资料方面,都应算是具有总结
行书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鬼谷子》灵活运用古老的阴阳学说,解释并战国时代激烈的社会矛盾,制定出一整套了解社会并干预社会的计谋权术,构建了纵横游说之术的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培养了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等杰出的游说之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合纵”、“连横”的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戏剧场面,操纵战国政治斗争形势约百年之久。鬼谷子构建的纵横游说的系统理论,不仅左右了战国时代的政治形势,而且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思想领域独树一帜,在中国修辞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还被宗教家、军事家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与运用。《鬼谷子》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读者也可以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应该在各种场合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与修辞能力。这种能力,在外交场合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得失;在商业谈判与竞争的场合,
国学普及读物,竖排繁体。《墨子》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学说和思想,一般认为由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全书大致分五部分,成书时期不同,大多采用问答、语录形式。《墨子》内容涉及伦理学、政治、名学、认识论、逻辑学、法学、经济、教育、工程技术、军事学等方面,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次据明清时期的通行版本进行整理,采用繁体竖排,读者定位是具有基础的文史爱好者。
中华民族最早在自己的广大土地上过着原始共产社会的生活。那时并没有战争,但生活水平很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私有财产、私有观念引起了部落问的相互掠夺,由集群格斗而发展到由小到大的部落间的战争。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人口稠密地区战争不断发生,有战争的社会代替了无战争的社会。战争是社会历史的特殊现象。战争是阶级社会中的政治以特殊的即暴力手段的继续。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受当时社会经济的限制制约其规模和持续时间。《孙子兵法》一书,版本繁富,流传甚广。现在我们尚能看到的重要版本有: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曹操《魏武帝注孙子》本(又称孙子略解)、宋《武经七书》本、宋《十一家注孙子》本、日本樱田本《古文孙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武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大兵书,在后世及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内容精深,逻辑严谨,体现了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古今中外不少军事家都运用其中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其基本理论思想和谋略智慧更被运用到如今的经营决策中,影响之深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孙膑兵法》是之后的又一军事力作,它在继承孙武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将一些战争策略发展至国家战略。《“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诵读本》除了帮助你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以外,还可以看到古人对军事之于国家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们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智慧和内涵,使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不但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所借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指南。它们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又能作为为人处世的参谋,是能让人受益的终生韬略圣殿。思履编著的《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中华经典藏书)》从军事、政治、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对《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融文字、图片、注释、译文、释例、解析等于一体,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的丰富内涵和博大智慧。二百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联袂,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受,图文互注的编排形式、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让读者
《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诞生于清代。清代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的教科书。 《芥子园画谱》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王实甫著何璧校的《何璧校本北西厢记/古刻新韵》为王实甫《北西厢记》影印本,书后另附录了闵氏套印《西厢记》插图一种。《西厢记》很早的来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各本多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准确,引人入胜。《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