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著作集:琅嬛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石匮书自序、一卷冰雪文序、张子说铃序、史阙序、奇字问序、老饕集序、四书遇序、昌谷集解序、梦忆序、合采牌序、陶庵肘后方序、桃源历序、纪年诗序、茶史序等。
《张岱著作集:琅嬛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石匮书自序、一卷冰雪文序、张子说铃序、史阙序、奇字问序、老饕集序、四书遇序、昌谷集解序、梦忆序、合采牌序、陶庵肘后方序、桃源历序、纪年诗序、茶史序等。
孙光祀(1614~1698)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重要的山东籍官员和诗人,著有诗文集《胆余轩集》(文7册、诗1册)。现首次整理出版的《孙光祀集》包括《胆余轩集》和搜集的佚文及从族谱、方志、碑刻中辑录的有关文献、史料,其中许多为已出版文献中难得一见者。《孙光祀集》分上、下编。上编《文集》主要为科举程墨、奏疏表启、序说碑传以及祭文杂著等,多属经世致用之作,是作者政治主张与经验的记载。下编《诗集》收诗近三百首,皆亲友赠答与平居咏怀之作。
鲁一同(1805-1863),字通甫,一字兰岑,清河(今江苏淮安)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擅长诗歌与散文创作,有通甫类稿、通甫类稿续编、通甫诗存、通甫诗存之余等诗文集傅世。鲁一同也是晚清著名的学者,生平撰有王右军年谱、邳州志、清河县志、通甫评杜等著作,以下对其生平、文学创作、诗文结集及流传情况试作总结论述。
本书20卷。作得早年逢王安石变法,中年经过元祐党争,晚年遭遇靖康之祸,故其见闻极为丰富。本书对王安石变法所记颇多,还记载了一些北宋初年的朝章制度及逸闻趣事。《邵氏闻见录》,北宋学者邵伯温所撰,又名《河南邵氏闻见录》或《邵氏闻见前录》,“前”字乃是后人所知,为的是有别于邵伯温之子邵博所撰《邵氏闻见后录》。本书的内容大体有这样几类:一、记录王安石变法中变法者与反对变法者的言行、思想、逸事,甚至连一些家庭琐事也不厌其烦地记入卷中,为后世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具有独值的历史资料。邵伯温对这两方的代表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等各有褒贬,但总的来说,他盛赞的还是那些反对变法的人物,对他们思想道德、政治立场的肯定程度要远远大于变法者。二、记载了北宋时期朝廷和宫廷中的一些典章制度、铁闻趣事。本书对邵
《唐宋传奇集》是鲁迅先生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所辑录的一个唐宋小说选本,它凝聚着鲁迅先生长期的心血和努力,反映出鲁迅先生的学术功力和学术眼光。从其问世至今,已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本书经过时间的洗礼,越发显现出它的价值,它仍是现今乃至今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是唐宋小说的书籍。 本书译文,尽量以直译为主,以期保有原作面目。在直译难以达意之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则以意译,力求做到信、达、雅。篇中的诗赋,亦尽量译出,一些意思浅显、文句平实的,为免伤大雅,则不予翻译。对联具有独特的语意及形式,一经翻译,势必损伤其美,故亦不译。《稗边小缀》为鲁迅的著作,遵从此套丛书体例,以附录形式附在书末,亦不作翻译。 本书的选题、订立体例、汇聚资料,均是程小铭君总其事,程君并亲自对本书前六卷的《离
《文心雕龙》是一部我国先秦至南齐时期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著作。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先秦的萌芽、两汉的发展,到魏晋时期正式开始对文学本身作逐渐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颇具卓识的单篇文论,这是刘勰作《文心雕龙》进行理论探讨得以继承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幽闺记》,原名应是《拜月亭记》。关于此书作者,过去的文献记载,多说是元人施惠字群美者所撰。明代何良公俊《四友斋丛说》认为《拜月亭记》是“元人施君美所撰”,以后王世贞、臧懋循、钮少雅等人,都持此说。但《录鬼薄》“施惠”条下,却不曾记他曾作《拜月亭记》;而明吕天成在《曲品》中又说“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近人王国维则以为《拜月亭记》出自明人手笔。因此,《拜月亭记》的作者是谁,已成一段公案,至今尚无的据。今姑暂定为施惠所撰。
盛唐诗至为发达。盛唐诗人若高、岑,若李、杜,若王昌龄、王维,其尤著者也。无高、岑、二王,则李、杜无从见其博大,虽云光焰万丈,而不能不互有挹取,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已。相较而诵,则学者可以揣摩借鉴,得于心而应于手,实有助于今日诗歌之创作也。本书以明活字本为底本,并据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等补遗校勘。书前有作者编撰的《高适年谱》。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高适的诗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和政治面貌。他较为关怀人民的生活,是一位出色的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本书以编年体的方式对高适的诗赋进行准确、详尽的注释,且繁体字体,竖式排版,让您重温古诗的古雅韵致。
苏轼(1037~1101)中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东坡志林》可以说是苏轼的“滑稽文学”。作者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铸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涉笔成趣。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明代小品文的风格。
《唐宋传奇集》是鲁迅先生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所辑录的一个唐宋小说选本,它凝聚着鲁迅先生长期的心血和努力,反映出鲁迅先生的学术功力和学术眼光。从其问世至今,已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本书经过时间的洗礼,越发显现出它的价值,它仍是现今乃至今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唐宋小说的书籍。本书译文,尽量以直译为主,以期保有原作面目。在直译难以达意之时,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则以意译,力求做到信、达、雅。篇中的诗赋,亦尽量译出,一些意思浅显、文句平实的,为免伤大雅,则不予翻译。对联具有独特的语意及形式,一经翻译,势必损伤其美,故亦不译。《稗边小缀》为鲁迅的著作,遵从此套丛书体例,以录形式在书末,亦不作翻译。本书的选题、订立体例、汇聚资料,均是程小铭君总其事,程君并亲自对本书前六卷的《离魂记》《
这本小书命名为《姓名的故事》,意思是它不算什么姓名学的著作,只是力求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趣味性,不但为学文史的青年朋友提供一点文化知识,而且为学科学技术者提供一点“谈助”资料。初民社会时,任何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姓一名,表示她或他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因此每一个氏族成员都能背诵自己祖先的名字和世系、谱牒,可以背诵四五十代以上至七十余代。姓从女生,最初人类父家长为首的宗族成员,包括高祖,曾祖、祖、父子及其妻妾、奴婢等人,这父家长及其族人不常称姓而称为氏,就是说,姓是氏族的分支,氏是宗族的称号。本书以研究华夏——汉族的姓名的起源、功能、演变及其方式为主,三国以后至魏晋南北朝,西北至东北,游牧民族乘机崛起,建立政权,与汉族相对峙,既有战争,也有来往,呈现杂居状态。但先进的经济文
《春在堂随笔》所记内容,十分广博,既有学术考证、诗文杂录,又有民情的记载,时政的议论。俞樾治学,不限于书面文献材料,很注意用石刻资料作广泛的论证,如卷二有记泊江余姚所出一汉碑,来考证古代经、克之文;另一则记绍兴禹穴的石刻,与王昶《金石萃编》、阮元《两浙金石录》互证。卷七有记龙洲所存韩愈《偃王庙碑》拓本残文,与清刻韩愈文集相校,辨其异同。民卷有一则记所得明人文集抄本《殷无美文稿》,以此订补《明史》有关的传与表之史实。卷九又据明人《况太守集》,补《明史·况钟传》事迹。俞樾有经学根底,又博涉群书,善于志疑,启人思考。如卷九有一条引《太平广记》释苏轼诗,并纠正元人李治《敬斋古今注》及清人翁方纲《苏诗补注》之误。卷十有一条考述黄牛庙与黄陵庙之别,并辨世传诸葛亮所作《黄牛庙碑》之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