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文白对照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包含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方面面的医学理论,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为中国的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文白对照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包含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方面面的医学理论,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为中国的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并称为“四书”,认为它是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如其名,中庸主要讲解的就是有关“中庸之道”的问题。 “中庸之道”,也被称为“中和”、“中和之道”,它是儒家的道德修养标准和立身处世原则。孔子曾感慨:“中庸之德其至矣乎!”历代儒家君子都以追求中庸、恪守中庸,为修身养德的原则。 什么是中庸呢?历代大儒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汉代的郑玄说,“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也就是去,取中间。宋代的程颐解释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也就是没有偏颇,恒定有常。朱熹注解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即不偏不倚,保持平常之心。他们的解释都符合中庸之道,但也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