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 立命之学 、 改过之法 、 积善之方 和 谦德之效 。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 趋吉避凶 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春秋繁露》是后人汇编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著作集,是研究董仲舒以及西汉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书选注、选译了其中主要的篇章,以期展现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概貌。 董仲舒是汉代*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具有开创性和体系建构能力的哲学家,集先秦儒学之大成,对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了解董仲舒以及汉代儒学思想,有助于梳理和理解儒学成为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历程,以及汉代儒学充分吸收、容纳先秦各家思想以应对时代挑战,建构庞大儒学体系的思想脉络。
《楚辞》是我国*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战国晚期天才诗人屈原及其后学宋玉所创造的一种具有楚国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诗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是《楚辞》的注译普及读本,全书对疑难字词采用分句注释,尽量选择古今学者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充分吸收20世纪以来楚辞学、神话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力求详尽通俗,译文则主要采用直译,以便于读者理解原文。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学巨著。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蒲松龄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以隽永之笔、博爱之情,取得了文言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我社此次出版,从其中精选四十余篇文章,约请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胡国浩先生做了导读、注释和翻译。本书的导读见解独到,注释精炼,翻译文笔流畅,对于读者阅读理解大有禆益。
《战国策》是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 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道德经》,春秋时期 老子 的哲学作品,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 道德 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 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它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吴根友教授在武大为本科生课开设了《道德经》课程。本书即是他数十年教学和研究的结晶。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该书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的乡野怪谈。故事引人入胜,辨析事理精微入妙。与《聊斋志异》并称为清代短篇文言小说的双璧。 《阅微草堂笔记》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昀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涉及的对象,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妖精鬼魅,几乎无所不包。《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晚年心灵世界的写照。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孔子家语》汇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此外,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包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孔子家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 孔子研究*书 。
《鸣原堂论文》是一本专门指导、培训高级官员如何向皇帝写奏疏,即向中央政府打报告的学习用书。 书中选录自汉唐匡衡、贾谊、刘向、诸葛亮、陆贽,至宋明清苏轼、朱熹、王守仁、方苞、孙嘉淦等大手笔的奏章十七篇。选编并加评点者,是晚清湘军统帅、桐城派文章高手曾国藩。他为了教弟弟曾国荃写奏折,特地精选古代名奏折,逐篇评点而编辑成书。此次出版的《鸣原堂论文》,全书由导读、正文、翻译、注释组成,全书内文版式疏朗,设计大方,双色印刷,便于阅读,对读者了解曾国藩的文章之道,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共三十三篇,分 内篇 外篇 杂篇 三个部分,一般认为 内篇 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 外篇 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杂篇 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晏子春秋》并不是严谨的史书,而是在史实基础上加以虚构、渲染的传记类作品。它的思想又比较驳杂,很难简单地用某家思想来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尚礼、爱民、举贤、节用等。 晏子所处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晏子春秋》中所表达的一些忠君、爱民、节俭等观念,不同派别的论述中往往都有涉及。因此,吴则虞先生认为晏婴本人的思想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学派,他的思想也不属于某一学派。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是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 四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不但理论纯粹宏博,文章也极
《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专著,由他的门生弟子辑录。阳明先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极其特殊的成就。他的著作与学说集心学之大成,代表了朱子之后儒家哲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具有与西方流思想家同等的权威性,不仅在当时成为风靡国内大江南北的重要思潮,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乃至世界范围内仍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