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棋谱,时代变了,那些历史的棋局还能教会我们什么? 刘邦开国后大杀功臣? 东汉书生、宦官、外戚到底在争什么? 北魏实行了 子贵母死 制,为什么反而出现太后专权的情况? 在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双主角光环下,李治真的柔弱吗? 唐代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 从 洪武 到 建文 ,靖难之役背后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历史不只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用处在于人生。 本书由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编著,讲述了从商到清的政治兴衰重要节点,解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趣闻或者人物,呈现历史的原貌。不误导、不戏说,让历史发出真实的声音。 在历史的棋谱里,看中国人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智慧。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 士 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 硬朗 ,而又 好玩 、 有趣 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专栏 钩沉 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 尚拙 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 结硬寨,打呆仗 ,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 现代 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 根本性议程 或 建制议程 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 特质 。本文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 现代性 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 广开言路 。
这是作者作为 现行反革命 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 文革 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一书,是张爱萍上将之子张胜,利用16年时间打磨的一部传记文学精品力作。作者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父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用独特的笔法展现历史,用全新的理念揭示人物,饱含深情地记录了张爱萍上将的传奇人生。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近,记者就作者是如何走上从军之路的、在与父亲的交谈交流中有怎样的感受感悟、书稿是怎样酝酿形成的、张爱萍上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对当今时代的人们有什么教益和昭示等话题,专访了张胜。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 华人 与周边 他者 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 他者 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曾国藩到康有为,本书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命运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的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吴晗先生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内容涉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经济、社会风气等。揭秘了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朝恐怖的特务机构的真正面目,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评说。本书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照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以及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复杂人性,总结历史人物的生存智慧和经验教训,引出我们后世的思考,对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因战事趋紧,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 这个被傅斯年称为 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深沉的情感,酣畅的笔墨,全景再现了在李庄的学者们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历程,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执着学术的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在中国*艰危的六年,他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
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次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图说上海老洋房》介绍的48栋老洋房,都是如今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不可再生、闻名上海滩的名人豪宅,如沙逊别墅、马勒别墅、马歇尔别墅、马立斯花园、丁香花园、三井花园、荣宗敬故居、周湘云故居、严裕棠旧居、盛重颐旧居、宋子文旧居、爱庐、郭棣活旧居、白宫馆 自然,其中发生过的故事,留下的遗韵,产生的影响,就更加耐人寻味。 《图说上海老洋房》是集上海老洋房建筑语汇和上海名人掌故逸事于一体的彩色影集,一卷在手,上海滩昔日的独特风貌自在眼底,于增智、解史、娱情、鉴赏都有不可替代的补益。
本书是 金冲及文丛 之一种。 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第二部分 辛亥革命研究 ,精选自作者40余年来所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盟会人的政治方案、护国运动中的政治力量等各个专题进行考证。
本书聚焦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即1921 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以时间为线索,以 漫画+文字 的形式,串联起一部极简党史,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极具幽默感和通俗性的表达,提纲挈领地勾勒出这一时期党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九章,重点分别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1644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极,至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总统,这260余年的历史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以致晚清穷于应付的能臣李鸿章说是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段历史是如此的面目多样难以厘清,又和我们离得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总是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复杂多变正可以考量著者的功力,因为身在其中纠缠不清正可以验证学者的眼光,朱维铮先生有胆有识,以七篇30万言,为读者抽丝剥笋,以细致扎实的史料辩证,带领读者进入去今未远的事件发生现场,发现定论未定论的历史中的种种存疑之处,供读者思考,供读者阅读。这七篇文为:篇之甲 史有疑, 篇之乙 往回看, 篇之丙 说维新, 篇之丁 鸦片史, 篇之戊 神和圣 篇之己 时趋异 篇之庚政难改 篇之辛 记慈禧。
本书讲述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作者选取了与一般史书不同的角度,内容多为与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的奇闻趣事。大到军阀与总统,小到茶壶与牙刷,无论话题大小,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为读者讲述了一番不为人知的另类历史,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思考。
本书为 漫画百年党史 丛书卷,通过手绘漫画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社会的背景讲起,重点讲述中共一大、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长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旨在展示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为党的百年大庆记载伟业、展示辉煌。 书稿由党史权威专家陈晋拟定提纲、提供素材、审校修改,由现象级畅销书作者陈磊团队创作漫画和文案,强强联合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和贴近青年人的漫画表现形式,突破以往厚重严肃的党史类书籍的写作方式,开启党史阅读新形式,让读者爱上读党史,助力党史教育入脑入心。
该书稿是一部用文学笔法来重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历史的作品。该书稿分为十二个独立篇章,以十二个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烟云,以回忆的口吻讲述南京城里的大事小情。个人的曲折人生与时代洪流交织辉映,复杂的情感体验为历史画卷添上生动注脚。本书的作者王一心老师是一位极其成熟、严谨的写作者,大胆尝试了一种非虚构性质的虚构写作。以微观史研究的功夫来书写小市民的心灵史。看似在做小说家言,但对细节的把控笔笔不苟,运用大量的回忆录、日记、新闻报道作为史料支撑起全书的严谨叙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感。总的来说,该书稿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可读性,作者功力深厚,潜心研究,书稿文辞优美,配图得宜,以微观视角深挖宏阔历史,具有相当的文史价值。
十字军是中世纪历史长河中避不开的一段历史、一个专门的历史术语。 《十字军东征》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描述和较为客观的分析,讲述历时200多年、反复八次的十字军东征,完整呈现了十字军东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以及它给西欧和东方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全书展现近1000年前东西方世界第一次交流时的历史场景,同时揭示了近代西欧向外扩张的历史源头,是一本世界史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