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的20本书 。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本书选取了七个能够全面反映大明王朝运作规则的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 以文学化的笔法描述七个人物在历史场景与文化中的境况,剖析其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展现出大明王朝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全貌。
吴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历史的镜子》是吴晗的一本历史文集,正文17篇,附录2篇,共计19篇。鉴于该版本没有进行分类编排,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类,以章节的形式重新编排出版。编辑过程中,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历史著作,除保留19篇外,再根据类别,酌情增添了一些文章,主要包括历史事件、政治研究、历史人物、社会文化等,这些文章皆为吴晗生前创作。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 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 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本书中,作者打破政治伦理框架下的 好人 坏人 之分野,将一张张忠奸分明的历史脸谱还原成一个个具有多面向的人;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品评,反思了 泛德论 、 忠 的观念的嬗变,以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 爱以天下为狗任 的传统。作者识见敏锐,文字洗练,通过对人性、政治、文化的多层面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人,以及历史的另一维度。
从慷慨悲凉的建安七子,到魏晋禅代之际睿智却凄凉的正始名士,从放荡不羁却落入凡尘的竹林七贤 , 到五胡入中原 、 世乱时危而狷介轻狂的中朝名士,再到晋室南渡之后的一手麈尾轻扬一手挥鞭北指的太元名士 , 他们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他们中 有人 天姿秀出、 有人 行止彪悍、 有人坦率慷慨,有人甚似 蛇精病。他们终于脱离了道德模范高高在上的神坛,变成了活泼泼的值得尊敬让人欣赏却无法复制的个体 。这么 多闪烁着智慧和生命之美的个体,如同当风的披帛,如同流过溪涧的酒觞,如同和暖的阳光,给了我们俯仰天地的情怀,给了我们高贵 、 直率又让人喜爱的范本。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拥挤而焦虑的十字路口,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们。
铁门关究竟在何处?《鲁拜集》、撒马尔罕纸和怛逻斯战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椰枣为何被称为 千年枣 ?复活节岛的森林为何消失? 罗新的旅途总是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这本书包含十篇文章,记录了历史学家罗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它们见证了旅行者和历史学者身份的重叠与交融。
《制造汉武帝》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发生重大转向的史学定论,提出质疑。从史源学研究和新史学的思路出发,论述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据的史料《汉武故事》等存在严重问题,认为汉武帝晚年并没有司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线转变,指出《通鉴》不能作为研治秦汉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书是一个案式的史学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史料的准确性是历史著作立论的基础。
本书以生活化的语言描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文地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为线索,梳理香港地区的各类风物,尤其关注店铺招牌、独特街景、交通特色和自然保育等方面,涵盖文化融合、传统民俗和赛博朋克等主题。本书有助于促进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历史的交流互通。不仅可作为香港文化研究的资料,还可以作为深度旅行和风物掌故等的参考读物。
《总统是靠不住的(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 总统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 平衡和制约 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
Array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金雁的散文集,既是个人生活记忆,也是对一段历史时期的记录。 书中主要回顾了20世纪60 70年代,即作者的童年和青春阶段。通过翔实生动的文字,作者回忆了擅长持家且头脑清明的姥姥;伴随着饥饿和干旱环境的童年生活;被打落社会底层而早早承担起生活重担的经历;从知青插队到就业 供销社 的谋生岁月;恢复高考后考取研究生的一段拼搏过程;等等。字里行间充满令人唏嘘的故事、果敢顽强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立深刻的反思。 同时收入了一些回忆成家后与秦晖共同生活的文章,幽默戏谑,趣味盎然;以及访问东欧的一段独特经历与见闻。 书中收入珍贵照片及作者绘画作品。
十多年来,罗新老师陆续撰写了多篇 与专业反思有关 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史学工作的思考。《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是这些思考的结晶。 本书用诸多个案讨论了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民族主义史学的克服、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本书所呈现了隋唐时期一些有代表性的女性的命运浮沉,同时也勾勒了她们所生活的隋唐时期的社会图景。她们中有女皇,有女将军,有女才子,有女商人,她们自信昂扬,性格洒脱,快意恩仇,同时不失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即便存在历史争议,也展现出隋唐女性特有的那种 张扬 气度。没有她们,唐朝就不会是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本书为她们发声,让她们从男性视角的史学剪裁中 独立 出来,抽丝剥茧,尽可能全方位展现其喜怒哀乐和风姿才情,不将她们作为男权附庸,而是力争以新的视角描述作为独立个体的 她们 ,是一本属于隋唐女性自己的往事记录。
《我也有一个梦想(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三》用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黄仁宇先生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由于作者出身戎马,早年四处迁徙的军旅生涯使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其后赴美求学除了知识上的增长。还实际体验了西方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有助于拓展视野。所以作者自称其历史观与众不同,所恃者不是才华而是视界。有了宽广的视界,其文章每能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新世纪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
《昭和风,平成雨》试图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历史细节,来串联日本当代重要的人、事、物,呈现近百年来日本风貌人情的微妙变化。其中,既有对日本经济起伏与社会演进的梳理,也会从国民消遣中管窥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此外,还有对文化更新、历史传统的观察与解析。
这本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小书,不是专门性的绘画研究著作,而是想透过中国画的外在形式,走到它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画家心灵的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有雪才会有心中之妙,才会有画中之美。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画作的介绍,揭示了画家的人生经历及境界和追求,同时在此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流于笔端,读来颇具启发意义。 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浓郁的人文情怀。
《如彗星划过夜空(三版)/近距离看美国之四》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以及付诸实现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了美国早期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所谓 五角大楼秘密文件 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显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的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 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薛凤、柯安哲从梁启超、李约瑟二人关于科学和历史的不同观点出发,通过气候与元代灾害、晚明对工艺技术的讨论、20世纪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元明之际蚕业技术文献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化学品监管等个案的分析,以及对于梳理中西方科学史研究的进程,勾勒了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研究方法上与机构上的差异,描述了当前的研究进路和方法是如何朝向更为全球化的视野而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