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国文门文学史教学思想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讲义共分五课,*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
《宋元戏曲史》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到宋元时期的源流演变。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该书是其在戏曲文艺方面所取得建树的代表之作。该书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该书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抵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书中认为﹐宋代滑稽戏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进了宋杂剧的形成。书中提出﹐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宋元戏曲史》是中国*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材料相当丰富﹐治学态度谨严﹐颇有影响。其中有些见解(如关于杂剧的历史分期)更为研究界长期沿
本书从中国医药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以医经、本草、经方、临床医学的发展形式为主要线索,起自原始社会,下迄于明清,对中医的起源、发展、充实、衰变等几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将各个朝代的医学史迹贯穿其中,维持了学术发展的连续性。本书对我国古代领先的医学领域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对于中医理论和医学史研究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数学史话是一部简要介绍中国数学起源,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的小册子。中国古代数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了数的概念和形的概念?古书上说: 上古结绳而治。 这本书就从 结绳 和 规矩 讲起,到汉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介绍了代表性著作《九章算术》,以及宋、元两个朝代中国数学的巨大发展,及其之后的衰落。并在 传统数学和中国社会 一篇中分析了中国古代数学特有的模式、方法和体系。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见长,主要成就在算术、代数方面,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联。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显著特色。
《人类的艺术》是一部文笔生动的艺术史。此书主要把艺术分为中世纪艺术、埃及艺术、希腊艺术、中国与日本艺术等几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以及文学、舞蹈、摄影、工艺美术等艺术领域。房龙举重若轻,在纷繁庞杂的内容中灵活自如地行文,可见其历史知识的渊博,以及驾驭文字的功力之深厚。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登了昔日济南铁公祠和大明湖的珍贵照片,讲述了一张 余杭抗日救护队 合影引出的故事,记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的故事等。
作者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思考。他区分 思想史 与 学术史 ,认为前者侧重的是一时代思想变化的源流大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的论述不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围绕思潮和问题展开,且在解释传统思想时,引入西方思想作为参照。 许多具体的论断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也能启发读者的思考。
官制是指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 黄金台 ,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 ,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在我国历史上都发生了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依时代为序,勾勒了中国古代国家的中央决策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军事机构、地方机构及其职任,以及官员的选任和管理,重点指出了各个时代官制的特点和变化。
鸦片战争令中国朝野受到巨大震撼,在国难和家境窘迫的双重压力下,广东香山人容闳踏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个就读并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容闳回国后,面对残败的山河,立志通过对外学习来改变民族的现状和未来。容闳的伟大设想得到了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在曾李的推动下,清廷启动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幼童成为中国早的官派留学生。容闳作为留学计划的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可惜的是由于受到顽固守旧派的阻挠,留学幼童尚未完全结束学业,即被强制回国。 幼童们回国之初,受到严重歧视,被描绘成中了 洋毒 的国家叛徒,但他们选择了默默承受,同时不放过一切可以证明自己对祖国坚贞不渝的机会:中法马尾海战,幼童们的船舰击中法国旗舰,并创造了法国海军的阵亡纪录;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从婚姻的观察、形式、制限、停止、组织、影响、关系、济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现象和法律角度叙述我国婚姻问题的史略。作者从经史典籍中搜剔出材料,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证,对婚姻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述。
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武术 说到中国功夫,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满身肌肉的李小龙,还是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一直都是影视剧里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元素。而武术不止于此。武术将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身体运动与哲学道理自然结合,内容极其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本书以武术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武术的前世今生,为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武侠传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旧书新觉 系列第二辑之一。是高一涵先后完成的两个研究专题的合集,分别对我国历史上的御史制度、内阁制度的来龙去脉做了完整的介绍。这两种小品,体裁大致一样,都是从历史上和法制上去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作成一个有系统的叙述。所采取的材料虽然不甚完全,但是变迁沿革的概要,却已详叙无遗。
这本书辑录了近十年来《新周刊》 有关身体这个话题的文章、采访录,从中可以看到中国这些年间在身体与性领域曲折前行的轨迹。心为形役,形也为心役。身体从来不只属于自己,它被时代风潮深刻影响,并在不自觉中渗入个人生活日常中。重新审视人类的身体使用史,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时代,身体受过苦、享过福,也被规定过用法、重新定义过胖瘦尺度和美丑标准。在当代,我们更体验到科技对人的解放和它对身体的禁锢。本书为《新周刊》所刊发的身体与性专题类文精华合集,梳理了总是被权力、法律乃至道德束缚着的身体使用史,并采访了养生、减肥、行为艺术、性用品产业、心理咨询等诸多领域的个案,结合近现代多种身体研究理论,呈现当代国人的身体使用现状。正如心灵在行动中高举,身体也在使用中发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 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本书概述了跨度约一万年的经济史 从人类定居、开始农耕直到古代后期。人类创造的社会形式越复杂,集体所提供的保障越重要,购置有助于提升社会名望的货物也越富有吸引力。商业和手工业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商人这一职业得以产生。商人将他们的货物或用荒漠商队运送并穿越陆地,或用船只跨海运输,他们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高风险,只为在目的地出售这些货物,从而获得可观的利润。 本书展示了经济史学家眼中的 轴心时代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代的人们如何进行经济活动,如何面对经济困境,并由此了解他们由特定的经济生活而产生的观念,了解古代人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本书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一段多面而引人入胜的古代经济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7 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九章,分别论述了三代、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个时代的劝农考证,是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研究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相关政治制度的变迁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辉编著的《中国古代饮食》从饮食探源、饮食思想、饮食礼仪、饮食器具、饮食流派、饮食典故、饮食典籍等方面出发,从各个角度呈现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全貌。在有限的篇幅内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画,图文并茂地描选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轶事,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画卷,这不仅让读者的心灵和佳肴相互交流, 使得人们的肠胃和品位相互沟通。
《法字从水起沧浪 历史法治故事的现代镜鉴》以法律史视角介绍了与嘉兴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谈及朱买臣、张元济等名人的法治观念及践行司法的轶事,共收录五十余篇文章,分为旧案探踪、文中章法、职官执法、司法律政、循法读史五个篇章,图文并茂地为读者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故事,解读了嘉兴有关人物的历史贡献,对推动现代法治建设,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研究农政可以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社会进行侧面的分析。全书有九章,分别论述了战国以前之粮政、汉代粮政、两晋南北朝之粮政、唐代粮政、宋代粮政、辽金元之粮政、明代粮政、清代粮政、民国粮政,展现了中国粮政的演变史。
寺庙和道观是 世俗的宫殿。深山大川,超凡脱俗,是寺庙和道观选址的首要原则。虽然超俗,却又入世,它们凝聚着中国古典建筑 的精华。寺庙宫观和教堂是展现 文化的重要窗口。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在寺庙宫观中,凝聚着先人的高度智慧和高超的建筑雕塑艺术,保存着许多名人大家的撰书题字和楹联诗文,流传着神守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一些神秘可观的祀神礼佛活动,体现了 文化的多样形式和丰富内涵。由乔志霞编著的《中国古代寺庙/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介绍了中国 的寺庙与宫观建筑的历史。
官制是指 机构的设置和官吏的任用、考核制度,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盛哀、一个社会的稳定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安宁。春秋战国的“黄金台”,汉代的察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的三省六部、科举选官、节度使,两宋的文官当政,明代宰相的终结和大学士、厂卫的设置,清代的军机处在我国历 都发生了重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官制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渊源,在合理与不合理中或调整、或完善、或发展、或消亡,逐步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官制》依时代为序,勾勒了中国古代 的中央决策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和军事机构、地方机构及其职任,以及官员的选任和管理,重点指出了各个时代官制的特点和变化。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8年由正中书局出版。全书分为3章,叙述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仓储制度的发展演变和管理运营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仓储制度的渊源,并详细介绍常平仓、议仓、社仓及仓储制度的利弊,开研究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