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 1940年2月间,梁思成领导的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 本书沿着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路线,重走考察之路,将营造学社的调查对象一一考证,重现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的考察经历,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让读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全书约15万字,图约260张,以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路线为顺序,兼及地域特色划分章节。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存,风格独特、技艺精妙,艺术价值、建筑价值、旅游附加值都很高。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山西的古建筑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时序不断,遗存甚多,甚至有些是海内外孤品,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 《来山西看中国古建筑》以山西北部、山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和山西南部为地域划分,精选出形制最突出、艺术价值最高、建筑风格最独特的100处国宝级古建筑,从古建爱好者需求的角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将这些古建筑的看点准确、透彻地呈现出来,堪称古建爱好者按图索骥的 工具书 。
本书为 走读山西 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在非洲、亚洲、中美洲、欧洲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金字塔的身影,它们的形状、大小、建筑场所、建筑目的等都不尽相同。虽然大多金字塔都深受所建造时代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借此一窥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活动的有关信息。考古学家河江肖剩和现代社会学院教授佐藤悦夫通过收集整理几十年间持续积累的考古成果,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最新发现,在本书中证实了人们曾经的猜测,也提出了更多有关金字塔的谜团。 《世界金字塔》汇集了人类跨越时空建造的不同文明的金字塔,由各领域的专家以丰富的照片和插图介绍了其中的建筑精华,全方位揭露了金字塔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及其建造工艺上的绝妙之处。希望读者在惊叹金字塔美丽和伟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劳动者们为建造金字塔所付出的智慧.努力和期望,以及感受他们永不厌倦的探索精神和
本书基于对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录城堡、卡伦、营盘等驻防城的考古学调查、测量和勘探,结合中外文献、图片资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伊犁驻防城体系的发展历经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阶段。各城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心”布局,互为掎角之势。伊犁河谷清代驻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导下,由各族兵员百姓共同建起来的,它们有效地稳固了边疆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以此材料和史实为本,作者还就城市考古学、城市形态学、“中心地”、边疆理论、“新清史”等理论范式做了深入反思。
此书选取的是古代进出福建四条陆路通道上的各个地点,及古道上的关隘亭桥等建筑遗存。这四条线路分别是东线福温古道、北线仙霞分水、西线闽客间关、南线福广通津,曾经是素称 东南山国 的古代福建与外面世界进行物资与信息交流的通道,承载着福建肩挑马驮的交通历史。书中建筑说明部分,由专家细致梳理出古道上各个地点的主要线路与历史形成,而散文部分,则由作家从一个或数个遗存的古建筑出发,追溯漫漫古道漫长历史中的故事遗留与人间冷暖,二者点面结合,勾画出一幅幅福建先民自古以来努力向外探寻生存通道的生动图景。
本书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进一步的补充调查和分析,以通俗而不失专业水准的笔触,本次再版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图片增补工作。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和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名胜景区的概况,作者跟随颐和园的历史,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亦散发着人文气息。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 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 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 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干兰”式建筑从古代起便盛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建筑形制之一。全书分五章,分别论述了干兰的名称考释、干兰的类别及其特征、干兰式建筑的作用、栅居的分布及传播、栅居的变迁及残存等问题,详尽梳理了“东南亚洲栅居文化”的源流与传布。
山西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古戏台建筑是其重要类型之一。它们广泛散布于山西境内各个城镇村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这些戏台时代脉络清晰,金元明清时期均有遗存;数量庞大,目前至少留存有清代以前的戏台3515座;类型丰富,建筑结构、用材尺度和制作手法等区域特征明显,在全国享有重要地位。山西是戏曲发源地之一,也号称古建博物馆,古戏台这一二者结合的产物便是这段辉煌历史的忠实见证。
收录福建古建筑中以外筑城垣为特征,具有行政建制与军事防卫功能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遗存。包括4类39 处古建筑:府县古城 9 个,卫所、水寨、巡检司 17 个,镇村城堡 9 个,炮台4 个。全书以 建筑说明 散文随笔 图片 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建筑说明部分从专业的角度全面介绍各座城垣的筑城历史与历代沿革及建筑形态特征,散文随笔部分则以轻松好读的笔调,讲述每座城垣背后的历史细节与相关人物故事,二者相辅相成,配以大量古建筑图片,全面展现出福建各类古城的筑城史及在海防史上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
在《唐长安城考古笔记》这本书中,有着20年考古工作经验的何岁利带领我们涉过时光的千山万水,走进中国历史上璀璨耀眼的大唐盛世,遇见唐长安城的前世今生。从充满腥风血雨的玄武门到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呈现了真实生动的考古故事。你还将看到专业的考古学者如何工作,以及考古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 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孙庆伟著的《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将考古材料提升为史料,旗帜鲜明地论证了夏代的信史地位,从而为考古学重建古史确立了一个典型个案。
山西,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展示山西的古代建筑,就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本书选择能显现上下五千年历史变迁、富含文化哲思的古代建筑进行观鉴,将在这本书中崭露头角的类别有居所、祠堂、长城、关隘、楼阁、佛寺、石窟、古塔、庙宇,堪称一部立体史记。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该丛书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临木扎特河河谷,现有编号236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早、地理位置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3世纪,8-9世纪逐渐停建。1961年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共三卷,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附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以及内容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