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出生到求学,从事业到学术,从性情到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详尽地记述了蔡元培先生的一生。书中充分肯定了蔡元培先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及文化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对蔡元培先生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评论也做出了说明,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中国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
梁启超说: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本书记述李鸿章的一生:早年落拓,后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但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梁启超解读了李鸿章在晚清内外交困的大变局下,对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 作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诸葛亮、俾斯麦等人进行比较,认为李鸿章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 修修补补 ,但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终未能扭转王朝颓势,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下风。 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必然结局。
《宋美龄自述》是宋美龄言论、文章的合集。由于特殊的身份和作用,百年来,宋美龄留下许多文稿,文稿发表时期大都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的20年间,50年代中期以后,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开始进入稳定期,蒋介石开始培养蒋经国接班,开始退居二线,宋美龄文稿相应减少,晚年也有少量文稿出现。 《宋美龄自述》形式有文章、谈话、演讲、书信、电函等。内容包括:留美生活回忆,宗教观念,对南京政府政绩的歌颂,反共宣传,抗战和爱国主义宣传,对思想作风、伦理道德、人格修养的阐述等。为了完整展现宋美龄的整体面貌,本书对上述内容的文稿皆有收录。
汪精卫,国家公敌,民族敌人,早已盖棺定论。然而人之初,性本善,奸雄并非生就,也更非戴着奸雄的面谱。秦桧尚以忠君出现,汪精卫成为民族的敌人,同样抱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儒家经典,扛着“救民于水火”“和平路线”的大旗。 这个民族敌人,饱读儒家诗书,其可怜的野心也只不过是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风云舒卷,改朝换代,留学日本的一介儒生却成了推翻满清的孙中山得力助手;他功成名就,却唾弃曾经向往的高官厚禄,效仿古代隐士隐居法国;他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却不赌不嫖不抽,忠于爱情,修身养性;他一介书生,却雄心万丈,刺杀摄政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可是,在国家民族的灾难面前,这个曾经的民族英雄,砥砺品格的儒生志士,曾视功名为粪土的人,却踏上了万劫难复的不归路…… 那是一代
张謇不是革命家,然而却与辛亥革命发生密切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謇选择了实业与教育,欲以实业与教育救国。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多家企业,并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等,他所有与政治有关的活动,都从实业和教育救国的前提出发。辛亥革命前,他参与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他任南京临时政府总长;1913年出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称帝后辞职南归。1926年病逝,给世人留下一个号称全国模范县的南通。本书详尽描写了这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艰难而不平凡的一生。
《大国海图人物志:蓝色波涛里的帝国梦寻(李鸿章与北洋水师)》侧重描写李鸿章海洋观念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他把建立海防、海军的这一理念投射在实业、军队建设中去。他经营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说服朝廷购买引进洋人舰船、聘请洋教官,组建北洋水师。但是整个北洋水师还是沿用封建制度的官僚体系,种种人事、技术问题频繁出现,不过又一一被李鸿章忽视,他在封建体制下的变革是不可能成功了。甲午战争战败后,他作为海洋战场上的主要领袖,签署了《马关条约》,落下遭众人唾弃的骂名。全书以清廷内的海陆之争为中轴,前面探讨李鸿章海洋、海防观念的形成,结尾处把李鸿章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处理。
这是一部有关孙科的人物传记。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在父辈高扬的旗帜下,向着真理的曙光,坚毅前行。孙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军阀们有枪杆子,有笔杆子,有资金有实力有派系有圈子,孙科游离于军阀派系之间,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想方法,聚手段,向着目标,拆除挡在前行路途上的栅栏,搬开石头,冲向*。一次又一次失败,没有灰心,没有失志,用心力用智慧,在国民党高层,在国民政府顶层,摇旗呐喊。孙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登顶,然而,在*之上,遭遇更大的狂风更强的雷击,人生事业理想信念,一次又一次被洗礼。民国时期的政治官场是如此的险恶,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是如此的命运多舛,后人不禁拍案惊奇。
《刘英自述》是张闻天夫人刘英“口述历史”的精选本,分“自述”、“附编”两部分。“自述”讲述了她1979年以前的坎坷经历;“附编”汇集了她对于几位老革命家、老战友以及中共七大的回忆。全书真实地再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深刻地记述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张闻天、陈云、胡耀邦、杨尚昆、胡乔木、王震、李立三、潘汉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现出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坚强党性。《刘英自述》语言生动,内容权威,融思想性、史料性于一体,堪称“口述历史”之精品,对于了解和研究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所认识的孙逸仙:童年朋友陆灿的回忆》是根据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所藏该书的英文打字稿复印件重新全文翻译,译者尽量查对资料准确译出人名和地名,并加以简单的注释;对书中明显的史实错误也就译者所知加以说明,以便阅读和利用。书中各种人名、地名注释和译注说明,是译者参考比较多种不同资料整理而成,为节省篇幅,一般不再一一注出来源。 《我所认识的孙逸仙:童年朋友陆灿的回忆》附录收录《Sun Yat Sen-As I knewhim》的英文原稿全文,通晓外文者大可直接阅读英文原文,当更能体会作者的原意。而英文稿偶有单词拼写错误及语句、语法不通之处,载人《我所认识的孙逸仙:童年朋友陆灿的回忆》时为存其原貌,原则上不再加以校正与说明。
2014年3月,*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书记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为帮助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增强宗旨意识,解决好群众立场、群众感情问题。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深入查摆自己在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查找差距中增强动力、拿出措施,切实改进,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隆重推出由穆青、冯健、周原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书。本书系上个世
孙传芳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幼年寄人篱下,历尽世间艰苦;中年投军,鼎盛时威震东南;晚年看破红尘,一心向佛。他,聪颖过人,文韬武略;他,好战成性,视战争为消遣。孙传芳的一生,正所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本书以真实史料为依据,用较为凝重的笔触描绘了徐世昌从九年翰林到小站练兵,再到总督东北、出任袁总统的国务卿,一直到当上民国总统,后直至卸任后的生活起居及志趣。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徐世昌风云起伏的传奇人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又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他的经历,无论作为英雄豪杰,还是作为文学家学术家,都极其丰赡而有魅力。作者成功地勾勒出大师的形象轮廓,对他的意义也有精彩的论述。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情满西花厅;走近周恩来;心系大庆和大寨;“宰相”肚里装着百姓寒;追寻历史的足迹;大树护英才等。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上海滩青帮中的人物,其原名月生,后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引经据典,为其改字镛,号月笙。他生于乡野,家庭寒微,童年便父母双亡,虽有继母与外婆抚养,但生活境况几近孤儿。杜月笙十四岁到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因无人管教,便于工作之余在上海结识了一些街上的混混、流氓和一些游手好闲之徒,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沾染赌嫖之习。况且当时的上海滩人事繁杂,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有,加上他童年读书甚少,为生存计,便成了这个染缸中的一员。 虽然往事如烟,但知道杜月笙者仍大有其人。而知其人者,皆自书本中获知,且多为小说家言。而言杜月笙者,又皆以丑化其人为能事,道其非嫖即赌,与人勾心斗角,唯利是图。但就实际而言,杜月笙有嫖赌之习是实,然绝非他一生都如此作态。倘若如此,杜
“中国宰相”,大清“第二号人物”,洋人曾这样称呼他,他无疑是晚清政坛一个曾举足轻重的人物;第二次鸦片战争正暴发于他任两广总督期间,他无疑是中国近代一个曾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后世教科书中称他“六不总督”,说他“惹火烧国”,但终不食英粟、客死异域,他无疑是一个多义人物、失败英雄…… 本书是国内出版的本叶名琛传记。作者以叶名琛五十岁的人生历程为线索,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以公正的史识为前提,以细腻的文笔、凝重的情感、精当的议论,厘清了叶名琛必然失败的命运,也透视了叶名琛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的早年得志和他的终失败,他的精于世故和他的得意忘形,他的精明强干和他的愚腐无知,他的宣威布德和他的心狠手辣,他的左右逢源和他的尴尬无奈,他的忍辱负重和他的困兽犹斗……
梁启超(1873—1929),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齐小刚所著的《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梁启超》以信而有证的史料,秉公立论,分段评说,准确地勾勒了梁的政治生涯,探讨了改良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同时对梁的思想和学术文化作了富有哲理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创见的新观点。《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梁启超》中还对梁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等作了介绍,轻重谈雅恰到好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