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上,他开创了中国白话文流行音乐和中国儿童歌舞剧音乐的先河;20世纪中叶,他所创立的歌舞团培养了周旋、王人美、徐来、黎莉莉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发掘和培养了聂耳、冼星海等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 本书是关于黎锦晖音乐人生的一部传记,由黎锦晖的儿子黎遂凭记忆、访亲友、查资料、寻踪迹编著而成。全书材料丰富,论述详实,其中不少珍贵的手资料,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的空白。
陈坚(1937-),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56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9-2002年间担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并曾任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先生的学科主攻方向是现代戏剧研究和夏衍研究,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田汉—曹禺—夏衍”三个发展阶段的阐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主编《夏衍全集》。《陈坚文存》为陈坚辑选一生优秀论著共8种,此为第七种。
她,是一代“评剧皇后”,连周总理都说“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 她,又是一位前卫女子,这辈子干的*前卫的事当属追求“戏剧神童”吴祖光,“霞光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她,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和庸俗的旧世界决裂,又用炙热的感情歌颂新生活…… 她就是新凤霞,在她去世十九年后,这部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的手稿,终于重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既是一代评剧皇后的传奇自述,又是一部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
黑陶著的《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精)》是一部反映民间音乐家阿炳真实面貌的“口述历史”著作,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谨以此书纪念阿炳诞辰125周年。本书作者通过数年寻访,对十六位亲眼见证过当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访谈。
《我和郎朗30年》是作者兼父亲的郎国任的倾情之作,讲述了郎朗如何从一个普通孩子迅速成长为国际著名钢琴大师这一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完整地再现了郎朗从出生到30岁的成长历程。读者将看到一个钢琴天才为了求拜名师而在异地他乡地下室刻苦练琴的身影;曾被某位钢琴教授斥责为“土豆脑袋,难成大器”、险些半途而废的虚惊;参加钢琴大赛遭遇不公的委屈;面临多位钢琴大师指教的艰难抉择;一个不平凡的父亲辞去难得的好工作、多年不离不弃、每天24小时陪伴的坚定信念;一个个大师级专家倾其所有对郎朗的栽培灌溉;一次次摘冠折桂的耀眼辉煌;签约经纪公司征战欧美的职业钢琴家历程;已到了结婚年龄的郎朗对未来人生伴侣的期望,以及郎朗同众多国际音乐大师、各国政要、各界精英--格拉夫曼、艾森巴赫、巴伦伯依姆、祖宾·梅塔、联合国前
音乐是什么?它如何自我表达?它的方式非常简单,通过声音,实际上也就是空气(布佐尼说它只是“发声的空气而已”)。音乐不只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本身也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意在模仿自然最深刻的层面。 时常有人认为,音乐只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像爱与恨,尤其是在剧场音乐中。但是在音乐中,特别是在没有歌词的与无标题的音乐中,我们应该知道它也表达一个人内在的自我,他与世界和宇宙的关系。因此音乐也有能力感情甚至与感情无关。它经常提供人类关系的一种缩影,因而它具有一种超脱的特性,能够一段爱的二重唱中的叙述性,无论这是威尔第、莫扎特或瓦格纳。
《贝多芬传》作者梅纳德·所罗门以其缜密如同侦探般的的嗅觉,凭借其多年研究贝多芬的深厚功力,从贝多芬的家庭,其所处的社会及政治环境,选侯领地的精神生活、音乐传统中收集来各类资料,得以描绘出这位天才作曲家全面而生动的肖像。《贝多芬传》的重大贡献在于:澄清了以往贝多芬传记中大量模糊不清之处,并最终确认了学术界长久以来苦苦寻找的、传奇的“永生的恋人”对贝多芬音乐爱好者而言,《贝多芬传》不着丰富的插图,从贝多芬的故居、恋人的画像,曲谱和除去加注释的书目之外,还包含贝多芬作品的目录。
16岁作曲,20岁成名,22岁火遍 ,瑞典DJ、音乐制作人艾维奇如同夜空中的 一般在乐坛绽放。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作者,是2010年代EDM(电子舞曲)热潮席卷全世界的象征。 但是,艾维奇背后的真实人物——蒂姆·贝里林是一个内向而脆弱的年轻人。他站在EDM发展的 之上,以疯狂的工作节奏疾速前进,这导致他多次紧急住院治疗,不得不在2016年夏天取消了大量的巡演安排。然而不到两年后,他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令传记作者和编辑落泪的真实故事。书中讲述了艾维奇从一名音乐天才少年,到成为舞台上耀眼的DJ ,直至28岁 陨落的人生历程,描绘了在艾维奇的明星光环和他创作的激动人心的歌曲背后,那个鲜为人知又多面的年轻人蒂姆·贝里林。作者通过大量一手资料,以贴近 视角的叙述,坦率且诚实地展现了艾维奇对自我、生活与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