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自传。从坂本龙一幼时接触音乐与作曲,一直讲述至他近年的音乐思想。 幼时的坂本龙一,因幼儿园作业所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强烈冲击。小学时,他随波逐流的学起了钢琴与作曲,*终成了朋友中*坚持下来的人。中学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 愤青 ,罢课抗议、游行示威。期间,他曾一度拒绝学习音乐。但却正是这次 拒绝 带来的空虚,使坂本龙一察觉到 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 。他从来没有想过,将音乐当成自己人生的使命,但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参与YMO乐队,取得国际性成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获得电影配乐领域*荣誉的奥斯卡金像奖 在本书中,坂本龙一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3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
坂本龙一是谁,而 我 又是谁? 本书集合了,音乐艺术家坂本龙一和天才编辑后藤繁雄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间不间断的采访、对话,让读者全程目击坂本龙一的内心变化起伏。 话题内容涉从童年时代的音乐启蒙、成名的创作、海湾战争与 911 、世纪末、疾病、不断探索音乐类型的边界、诗歌与文学、人类与自然 《skmt:坂本龙一是谁?》强烈地反应出了 这个时代 ,它不是对时事事件进行表面的反应,而是对时代深处流淌着的东西有感而发,很多时候分不清两者的对话谁是提问谁在回答,坂本也始终保持着不被定形的状态,是音乐家、是思考家、是环保斗士、是病人 与时代紧密关联、不断思考又轻盈游走其间,比谁都更激进地敲响时代的警钟(自我中心地!)但又不断继续着未知的音乐旅程。 这是一本满载着新世纪底层的流动、预兆、和预感的书。
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 艾略特 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 认识这个
这是布雷特 安德森的私人回忆,也是传奇英伦乐队山羊皮的完整历程。 摇滚乐队总是容易走上同一条老路,重复相似的故事。布雷特 安德森在这本他曾说过不会写的书里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叙事。从20世纪90年代横空出世,到2003年宣告解散,安德森在书中历陈了山羊皮乐队生涯的重要时刻,并以坦诚的态度评述了乐队的成与败。对于音乐产业与流行文化,他也做出了极富洞见的评论。 在乐队生活之外,安德森也回望了自己曾经支离破碎的生活,他潜入内心深处,向我们展现了真诚、犀利而敏感的自我。
我知道的是,山姆死了,我哥哥死了,我母亲死了,我父亲死了,我丈夫死了,我的猫死了,我的狗死于 1957 年,现在也没有活过来。然而我依旧想着某些美好的事将要发生。或许就在明天。 费尔莫剧场的新年演唱会后,帕蒂 史密斯独自漫步在圣克鲁斯的海岸,即将开始一整年的漂泊。 她的脚下是加利福尼亚州小旅店和亚利桑那的沙漠,挚友所在重症病房和肯塔基州的农场,而头顶,一块旅店招牌邀请帕蒂玩一场游戏,记忆中的艾尔斯岩和波拉尼奥旧居时刻牵引着帕蒂,通往中世纪佛兰德的道路在梦境中被打开 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亲友离世,帕蒂在步入人生第七十年之际写下这部现实、想象与记忆交织的回忆录。 生活周而复始,却在变化中向前。意外、悲伤与幻灭面前,帕蒂以她不
本书是一部我国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的个人传记。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刘炽先生一家在北京、沈阳、盘锦等地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披露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等经典旋律的创作历程,展现了刘炽先生乐观幽默、正直豁达、尊贤爱才的性格特点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执著与探索。 全书以刘炽小女儿的视角讲述了 我的父亲刘炽 的生活往事及艺术人生。在作者笔下,刘炽先生既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喜怒哀乐;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卓越的音乐才华谱写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与其他艺术家们一道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殚精竭虑。文笔细腻真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宏观处见时代背景,微观处见细节亮点,是一部
这是一个权威专业乐评人的具有专业水准的肖邦传记。该书综合各国肖邦专家的研究成果,基于肖邦在波兰和法国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众多史实,讲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肖邦的故事,被视为权威传记。本书不仅非常细致地记述了肖邦的一生,还详细地介绍了在巴黎达官贵人沙龙里音乐气氛和肖邦音乐成就所获得的尊重和推崇,而且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肖邦与音乐就是完全一体的特质。19世纪的欧洲是文学和音乐天才辈出的时代,肖邦是这璀璨星空中极闪耀的一位,关于这些,本书有非常详细周全的描述和记录。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在阐述肖邦生平和音乐造诣的同时,对围绕着传主的争论作了分析和评点,努力还原真相,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界。第二,作者对肖邦的音乐作品评价极为深刻和全面,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些乐评简洁而又系统,全部放在书
2020年,伟大的艺术家马蒂斯的150周年诞辰之际,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举办了大规模特展向他致敬,本书即为配合该展览编撰的画册。本次展览除了将蓬皮杜所藏的马蒂斯经典画作悉数呈现,还展出了来自巴黎毕加索国家博物馆、格勒诺布尔博物馆、卡托-康布雷齐马蒂斯省立博物馆、尼斯马蒂斯博物馆收藏的马蒂斯杰作,可谓是史上关于马蒂斯的颇具影响力的展览。因此,本著作也成为了目前市面上关于马蒂斯的全面和重磅的图文画册,可以说填补了中文图书市场的出版空白。(因为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的图片授权费非常高昂,所以之前鲜有出版社授权出版他们画册的中文版。) 马蒂斯与毕加索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毕加索曾经说: 没有人比我更仔细地研读马蒂斯的作
艺术全才、时尚先锋、传奇偶像 无数人试图定义大卫 鲍伊,他却从未自我设限,以变色龙的形象不断突破音乐、艺术与性别的边界,成为20世纪流行文化的伟大神话。他从未留下任何个人著述,只在各种访谈中袒露真实自我,彰显绝妙口才。《大卫 鲍伊访谈录》集结了1969至2003年鲍伊参与的32次重要访谈,真实记录了他艺术生涯的每一个脚印。在这本书中,大卫 鲍伊回顾专辑的录音与制作,分享演出和电影拍摄逸闻,畅谈音乐之路上的探索冒险、起伏挣扎,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见,对内心情感的坦率自白 32个人生切片,还原绚烂瑰丽又变化万千的 鲍伊 传奇;32个精彩 剧场 ,捕捉鲍伊妙语连珠间闪烁的智慧与激情。
斯克里亚宾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另类天才,是媲美肖邦的钢琴诗人,与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齐名的作曲家、先锋音乐家,也是神秘主义思想者,帕斯捷尔纳克等众多文学家的灵感源泉。斯克里亚宾独特的音乐风格、超越时代的革新性和深邃的作品内涵,为音乐家和人文学者所推崇,却也因此难以为大众所理解。 本书作者、俄裔学者鲍里斯 德 施洛策是斯克里亚宾的妻弟,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哲学素养,而且精通音乐。施洛策与斯克里亚宾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作为知音,他不遗余力地将斯克里亚宾介绍到西方。在本书中,施洛策从生平、个性、音乐创作、思想等不同侧面书写了他所理解的斯克里亚宾,重点阐述了斯克里亚宾的思想与音乐艺术的关系,尤其对斯克里亚宾神秘主义思想的渊源、内涵和发展变化作出了深刻的解读,以既成理论体
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 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浮沉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与衰落,甚至感受到旧时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连他们的时代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当然,我们可以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我们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从莫扎特 像油在流 的神奇连音,到贝多芬海 洋般汹涌澎湃;从克拉拉 舒曼 铅笔素描般清晰 的触键,到鲁宾斯坦火山般浓艳的演奏 《不朽的 钢琴家》一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有史以来伟大的钢 琴家群像。荣获普利茨奖的评论家兼作家哈罗德 勋 伯格生动地介绍了每一位艺术家的表演风格,甚至他 们令人捉摸不透的癖好。作者搜遍每一片材料,将其 一一罗列,并加以分析阐释。哈罗德 C.勋伯格充满 智慧、幽默风趣的文风令《不朽的钢琴家》超越了音 乐的范畴,即使是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也会忍不住一 看到底。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1997)是20 世纪著名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 蒙桑容为其作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两人进行了多次对谈,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与日俱增。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获誉无数的里赫特纪录片之外,还有这本《谜:里赫特》。 本书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访谈、里赫特日记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听乐笔记两大部分。《自述》是里赫特对其人生经历和钢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顾,生动彰显了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听乐笔记》收入1970 1995年间的里赫特日记精选,内容包括音乐会和唱片聆听记录,对音乐作品、音乐家和同时代演奏家的评价等,与《自述》形成互补,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
伟大的摇滚明星、永远的文化偶像、虚伪自私的丈夫、冷漠的父亲、穷凶极恶的坏蛋、爱哭爱闹的婴孩。作为披头士中性格蕞复杂、争议蕞大、蕞受名声所累也蕞和名声过不去的一个,列侬的故事被人们不断书写、修改、想象。关于列侬的回忆已被供上神龛,但,他是谁? 在本书中,著名传记作家莱斯莉-安 琼斯通过的一手研究资料、从未曝光过的列侬照片、对列侬亲友的独家采访,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摇滚传奇的生活、爱情与死亡。 我们要记得他这一生。这才至关重要。
在这本 成功的新版 中,哈罗尔德 勋伯格通过 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 篇章,将作曲家 从蒙 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 的新调性主义作曲家逐一 做了介绍。作者认为,音 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 ,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 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 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 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 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 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 着联系。 本书把 严肃音乐 相关 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 中 巴赫、亨德尔、莫 扎特、贝多芬、肖邦、威 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 。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 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 丰富的织锦。此外,还有 一些章节讲述了民族乐派 ,对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 族、阿瑟 沙利文爵士、奥 芬巴赫等人的所谓轻音乐 也有涉及。在此新版中, 勋伯格对后来的序列音乐 作曲家、极简抽象主义作 曲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 新调
克劳迪奥 阿巴多(1933-2014),意大利指挥家,音乐艺术家。对中国的爱乐者来说,阿巴多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早在1973年,他就率维也纳爱乐乐团来北京演出。2009年,阿巴多率琉森节日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的爱乐者奉献了四场高水平的音乐会。 阿巴多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担任过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芝加哥交响等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指挥,以及斯卡拉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伟大的柏林爱乐正是因为有了阿巴多,开启了艺术生命中的全新篇章。阿巴多一生录制过几百部音乐作品,为音乐的普及做出了很大努力。 本书以时间为轴,从阿巴多儿时的家庭音乐氛围,到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和维也纳的求学历程;从他连续获得两项国际指挥大奖,到步入伟大的
“齐柏林飞艇”乐队是硬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的鼻祖,同时也是20世纪为流行和拥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给音乐工业和后辈乐队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几乎没有乐队能与之比肩。虽然很多畅销书中都记载了该乐队的辉煌历史,但还没有任何一位成员曾经提笔写下回忆录,或者与媒体或传记作者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如今,在《光与影》这本书中,吉米·佩奇,该乐队中沉默寡言也深莫测的一位成员,终于对布莱德·托林斯基开口诉说,他用大量的细节,从深刻的切入点,次对公众展现了他一生非凡的音乐生涯。
我在书中撰写的是贝多芬的生平和他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的故事。我一直是贝多芬作品的诠释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书中对贝多芬每部钢琴奏鸣曲的描述并不是为了进行科学分析,而是从诠释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鸣曲看作贝多芬人生路上的节点,从而演绎这些伟大的作品。 鲁道夫 布赫宾德 极富传奇色彩的钢琴大师鲁道夫 布赫宾德,尤以贝多芬的演绎较为著名,代表作是被誉为钢琴录音典范的贝多芬三十二部奏鸣曲。他不仅是贝多芬作品的演绎者,也是贝多芬的研究者,在这本音乐札记中,布赫宾德通过贝多芬的书信、同时代的相关记载和报道,以及*重要的 乐谱手稿的研究,梳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和音乐生涯,可谓是 大师阐释大师 的典范性作品。
拥有唱遍宇宙的《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我们是冠军》(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将震撼你》(We Will Rock You)等传世经典歌曲;英国唱片最高纪录保持者,揽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入选摇滚名人堂,全员入选词曲作者名人堂 如此辉煌与传奇的缔造者正是英国殿堂级的摇滚乐队 皇后乐队。 乐队主唱弗雷迪 莫库里是非洲出生、印度长大的帕西人,十七岁时随家人移民至伦敦;吉他手布莱恩 梅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手里的电吉他由他自制;从牙科学转战生物学的鼓手罗杰 泰勒多才多艺,面容姣好却有着粗犷的嗓音;贝司手约翰 迪肯是本科拿下全A成绩的电子工程学硕士在读生 1971年,当这四位伦敦的大学生最终走到一起,流行音乐史上最华丽高贵的乐队就此诞生。 英国著名文化记者马克 布莱克整理了多年积累的采访资料,
16岁作曲,20岁成名,22岁火遍全球,瑞典DJ、音乐制作人艾维奇如同夜空中的烟花一般在乐坛绽放。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作者,是2010年代EDM(电子舞曲)热潮席卷全世界的象征。 但是,艾维奇背后的真实人物 蒂姆 贝里林是一个内向而脆弱的年轻人。他站在EDM发展的巅峰之上,以疯狂的工作节奏疾速前进,这导致他多次紧急住院治疗,不得不在2016年夏天取消了大量的巡演安排。然而不到两年后,他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令传记作者和编辑落泪的真实故事。书中讲述了艾维奇从一名音乐天才少年,到成为舞台上耀眼的DJ王者,直至28岁巨星陨落的人生历程,描绘了在艾维奇的明星光环和他创作的激动人心的歌曲背后,那个鲜为人知又多面的年轻人蒂姆 贝里林。作者通过大量一手资料,以贴近第一视角的叙述,坦率且诚实地展现了艾维奇对自我、生
英国作家菲利普 诺曼经过多年调查,做了大量采访,在本书中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列侬从草根歌手到杰出音乐人的传奇一生,讲述了披头士乐队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约翰 列侬(John Lennon, 1940.10.9 1980.12.8),英国摇滚音乐家,和平主义者,披头士(甲壳虫,Beatles)乐队的灵魂人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世界,至今仍拥有无数歌迷,深刻影响了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其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个性让他名满天下,亦谤满天下。1980年,列侬遇刺身亡。
从里窝那到巴黎,出生在意大利的阿梅代奥 莫迪利亚尼短暂的三十五岁人生往往被人们从三个角度解读:一个在朋友们眼中像优雅王子般的情感主义者;一个自幼都在和病魔抗争却缺乏自制力的破坏者;一个对艺术创新与纯粹抱有勇往直前决心的执着者。 这位巴黎画派领袖生前一直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在他死后,其作品价值连城。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他的种种说法不一的传奇与趣闻。褪去种种传闻,反观存世的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年少时接受的意大利古典艺术训练,同时吸收立体主义、原始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等不同风格,加之以超乎寻常的敏锐以及对人物真实神色的捕捉能力,使这位犹太艺术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意大利伟大的现代主义画家,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 波提切利 。 本专著由国际知名美术史学家、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蒂埃里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 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 本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 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神秘、受人们喜爱、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出现于后朋克时期纽约的 音速青年 ,是美国音乐*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同样著名的,还有女主唱金 戈登与同为乐队主创的瑟斯顿 摩尔的婚姻,他们首次缔造了男女双方在乐队中的平等创作关系,成为诸多乐迷的理想。 2011年,两人在二十七年的婚姻之后分手,并由此导致了 音速青年 的解散,公众对此震惊异常。戈登写下这本回忆录,检视自己之前所走过的路途。 戈登追溯了自己在垮掉派氛围的加州所度过的童年。也记述了二十世纪末的纽约景象。那座曾属于安迪 沃霍尔、帕蒂史密斯和卢 里德的城市已经消亡,金钱大量涌入艺术领域,为 音速青年 传奇的登台埋下伏笔。未来,这支乐队又会成为 涅槃 等乐队爆炸性成功的先声。 *后,戈登更以专辑为线索,逐一向启发过她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致敬,为乐迷们提供了无价的细节。 全书充满了上世纪八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