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著名画家、湘西奇才 文星街大哥 黄永玉几十年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作者以其老街坊的视角,细数其与黄永玉多年往来间的乐闻趣事,为我们揭示了黄永玉如何从湘西凤凰城文星街的一个小朋友,成长为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展现了一个幽默、通达的黄永玉,讲述了黄永玉的生涯历程,记录了这位大师的艺术行旅,活灵活现地将读者引入黄永玉丰富的艺术人生世界。
张大千出身贫寒,少年时就饱受苦难。长大后曾当过土匪,因爱情又做了和尚。家庭破产后被迫卖画,从此成了职业画家。青年时深研石涛、八大等人,极力倡导复兴中国古典精华,其仿作颠倒了国内外权威专家。同兄善子开发黄山,被称为 中国近代黄山画派始祖 。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突出代表,与溥儒并称为 南张北溥 ,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一大标杆。抗战时坚持民族气节,誓死与日寇斗争到底。中年时远赴敦煌戈壁,不辞艰辛,不计代价,苦苦面壁,使得敦煌艺术宝库轰动了全世界,从而拉开了中国现代科学保护与研究石窟艺术的伟大序幕。抗战胜利后,在全国各地频繁办展,大受欢迎,被画坛誉为了 画中李白 与 中国画仙 。1950年赴印度展画,从此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力推向世界。晚年在海外侨居期间,高举中国文化艺术大旗在各地宣扬中国文化,被称为
人生在世,通常只有“一生”,无所谓前半生或后半生;偶或有之,多半是负面意义。但大千先生则是非常少见的既有前半生、又有后半生的不凡之人。大千二十来岁,在画艺上就已经出人头地,三十来岁就已是名震大江南北的大画家,五十岁以前就已经功成名就了。1950年,他刚过半百之年,远走海外,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可他不甘心坐享五十岁前成就的余荫,让自己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他雄心万丈,决定重新奋斗开辟他后半生的新天地。费尽心力、智慧,运用他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有计划、有策略地进军西方艺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他为自己所营造的愿景,达成了一个与前半生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出色的后半生。而此书的着眼点,恰在于此……
黄宾虹编著的《琴书都在翠微中--黄宾虹自述》 ,精选他谈画论艺的经 典文章,集中体现他的文化内涵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自 述”不同于“自传”,这本“自述”,是在“述艺” 、“述道”。 通过这本书,我们意在呈现:绘画,是一个人 整体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文化底蕴,是一个人艺 术造诣的基础。希望后来者能从黄宾虹的画学经验 中得到启发,在艺术上不断完善。
潘玉良,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年少时父母双亡,14岁被卖到妓院。后被同盟会会员潘赞化重金赎出,供其学习西洋绘画。1921年潘玉良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入学里昂中法大学、国立美专、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等,曾与徐悲鸿同学。在法期间,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归国,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后旅居巴黎,画作及雕塑作品享誉国际。 著名作家石楠根据潘玉良从小妾到名画家的坎坷一生,还原潘玉良以非凡的意志力,一生与命运做斗争,终成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画家的过程。
内容简介 康斯坦丁 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是20世纪重要的雕塑家和先锋艺术家之一,被认为是难捉摸的一个。他神秘的天性不仅与他的故乡罗马尼亚有关,也因为其意识中的神话和 另类的光环 吸引了公众。他超越了艺术家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学生的康斯坦丁,以及艺术大师康斯坦丁。 传记描述了布朗库西如何用雕塑艺术布置巴黎沙龙,也探讨了他的作品如何与罗马尼亚的民间艺术联系在一起。敏锐的笔触让布朗库西的形象在20世纪现代主义重要知识分子的行列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有人说赖少其是版画家,有人说他是国画家,有人说他是书法家,有人说他是作家,有人说他是革命战士,有人说他是行政官员……是的,赖少其就是20世纪一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充满革命热情与艺术天分,富有传奇色彩、德艺至淳的文化巨人。
《伊夫 克莱因》一书揭示了克莱因那短暂却炙热的生活,是如何与他的一系列艺术实践相联系的,从而通过研究其艺术影响力和参与其中的多方面的艺术生涯,来表现他的独一无二又备受争议的才华。先锋艺术家、资产阶级、柔道专家、画家、政治家、中产阶级、法西斯 克莱因其人,从为自己创造一个个迥异的公开身份开始,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艺术风潮面前,发明一种新的方法来传达他的精神启蒙。作为一个神秘人物,克莱因谴责了艺术世界,他热情地拥抱战后大众文化的高潮和低谷。今天,克莱因不仅是战后激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当代艺术实践的标志性角色:他重塑了抽象绘画,为表演艺术创造了新的视野,利用土地、身体和概念艺术,成为跨学科领域的先驱。
《为人生而艺术--徐悲鸿自述》汇集了徐悲鸿 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章、书信等,内容翔实、生动, 充分体现出徐悲鸿的人生经历及美学思想,具有很强 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理论价值。本书共包含四个 部分,分别是:经历与游记、谈艺录、中外艺术之发 展与展望、悲鸿书信集。
浮世绘是日本的标志性艺术之一,成长、繁荣于江户时代。然而,现今艺术评价颇高的浮世绘当初仅是平民的娱乐,现今备受瞩目的浮世绘画家们当初只是地位低下的 画工 。华丽绚烂的浮世绘背后,是画师们拼命追赶或创造潮流、谋求销路的残酷生存竞争。本书选取菱川师宣、奥村政信、西川祐信、铃木春信、北尾重政、胜川春章、鸟居清长、喜多川歌麿、鸟文斋荣之、东洲斋写乐、歌川丰国、葛饰北斋、溪斋英泉、歌川广重、歌川国芳等15位代表性的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师,生动地讲评了他们波澜万丈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真实地再现了画师们孜孜以求、争奇斗艳的时代图景,配有67幅浮世绘代表作,从江户时代整体的艺术史中勾勒出浮世绘之前世今生。
作者力求以史料为基础,注重考掘“时代与人”的关系,以客观审慎的笔墨和图文互证的方式,再现赵少昂的艺术人生。作者认为,“少小而立,昂扬向上”的执着精神,“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澄明艺境,“侍母至孝,勿忘国族”的回报之情,“竹同君子节,蝉与我心清”的高洁之心,是赵少昂值得关注的四个方面。
沈尹默,原名君默,后改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百年巨匠 沈尹默》是 百年巨匠 系列图书之一,《沈尹默/百年巨匠》讲述了沈尹默的故事,书中大量展现了书坛巨匠沈尹默先生生前多个时期的原貌、创作的原作、用过的原物和生活过的原址等。《沈尹默/百年巨匠》作者沈长庆先生为沈尹默先生之孙,自幼受到家庭氛围熏陶,对沈尹先生的生平和书法艺术造诣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一幅震惊世人油画 《亚威农的少女》。这是*张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创始人。 毕加索完成《亚威农的少女》时,年仅26岁,他栖身在巴黎一个叫 洗衣船 的地方,既落魄又贫穷。那时巴黎的 洗衣船 ,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在。此之前,毕加索像 北漂 一样,已经在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圈混迹了十多年。 毕加索是个天才,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是幸运的,也很努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毕加索
从19世纪末开始,与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的中国近代历史一样,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时一大批致力于用艺术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用艺术救国救亡的文化先驱应运而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经过不同时期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创造和不懈努力创新,中国的美术、文学、话剧、书法、京剧、音乐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也由此诞生了一批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巨匠,他们都有极富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成长于乱世,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变迁和时代的风起云涌,经历了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他们大多出身贫寒,但是自强不息,经受了岁月的磨练,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和努力,成就了自我。 百年巨匠 丛书通过原貌、原作、原物、原址描绘,
《达 芬奇传》为 中华译学馆 艺术家 系列之一。中华译学馆是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共建的翻译出版及研究平台。秉承 以中华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界,驱动思想创新。 宗旨。本书引进自法国伽利玛出版社(Gallimard)著名自传书系列 folio biographies ,该系列已收录文学、宗教、历史、音乐、艺术、电影、科技等方面近200位名人传记。伽利玛出版社主要出版文学艺术、人文学等方面的图书和期刊,是法国*的文学类出版社。旗下的作者获得18次诺贝尔奖(Nobel Prizes),27次龚古尔奖(Goncourt Prizes),18次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Grand prix de litt rature de l Acad miefran aise)。 列奥纳多 达 芬奇(1452 1519),一位天赋异禀的梦想家,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拥有着敏锐的头脑。他想要了解关于这世界的一切:从物理学到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