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尚院士是我国*名的生物化学家。张先生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治学严谨,他.在生化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鄢种艰苦奋、不计名利、一献身科学的**品质,以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值得我国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学习。作为深受张先生影响的一名晚辈。杜严勇*的《胰岛素探秘者(张友尚传)》资料翔实、文笔流畅、陶文并茂,比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张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
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并为这个学科的发展、繁荣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仍恋恋不舍,使中国科学界为之感动!他是大英博物馆向全世界推崇的迄今为止亚洲的一位中国科学家,使中国人为之自豪和骄傲:他一生著述丰厚且惊人,对中国和世界科学宝库的巨大贡献使人震撼!这个人就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古生物学家。
《达尔文回忆录》是一部达尔文亲笔撰写的自传,主要讲述了这位挑战 神创论 和 物种不变论 的进化论鼻祖传奇的一生。全书以其年少时对自然科学萌发兴趣为开头,到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又以其提出轰动生物界的生物进化论而收尾,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历史责任感。他的一切努力和研究对世界历史进程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立足于回答沈善炯如何成才、为何壮志未酬这两个问题,以时间为主线,分九章展开介绍他的人生。前面三章分别介绍他的中小学、大学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第四章介绍他受麦卡锡主义迫害,在归国途中遭驻日美军非法扣留的经历。第五、六、七章介绍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工作的过程,以及1960年代他带领学生研究微生物生化的情形及取得的成就。第八章谈他在 四清 、 文化大革命 两大运动中的经历。第九章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他以60余岁高龄重新出国充电,在国内开创生物固氮遗传这个新兴领域,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历程。然后是简短的结语和几个附录 对他的学生和朋友的访谈、他的主要科研论文目录、资料采集工程的主要成果。
从面相看,达尔文浓眉大眼,愁容满面: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形象——它是20世纪的图腾之一。对有些人而言,达尔文是新生物学的奠基者;对一位愤怒的威尔士人而言,他只是“脸上多毛的老猿猴”。可是,对每个人来说,他的温文尔雅都势不可当。莱斯利·斯蒂芬(kslie stephen)感觉“他的朴素与友好中带有某种近乎哀怜的意味”。可以说,达尔文是历著名的科学家。这位旧大陆的博物学家出身于小小的什罗普郡的乡绅家庭,他和蔼可亲,大大改变了我们对自己在这颗行星上的位置的看法,在这方面他超过了任何现代思想家——甚至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 供研究生及科研人员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和“十二五”规划教材》的读者对象为高等医药院校及研究机构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要是作为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医学院校研究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技术选择和应用的参考用书。《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第3版 供研究生及科研人员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和“十二五”规划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研究生理解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主要流程,学会在研究中正确选用适合各自课题需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书内容共15章,即绪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细胞概述、细胞膜、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内膜系统、核糖体、线粒体、细胞骨架、中心粒鞭毛与纤毛、细胞核、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死亡以及细胞工程。本书适合作为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若以“科学”、“人文”、“李约瑟”这三个主题词来包络全世界的学者,本书作者何丙郁的名字当是排在最前列的。 作者从一名自幼接受英文教育的物理学家,摇身变成东西方文化界知名的华裔人文学者。他以独有的眼光、睿智和魄力,穿梭于欧亚澳美四洲做出跨领域、跨文化、跨学术的研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肯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作者与李约瑟博士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关系,以及后来接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长达12年。 本书作为学术性自传,既记录了作者不平凡的学术生涯,又向读者展示了他慈祥、谦和的绅士形象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是一本给普通大众看的人体结构科普书。通过穿插漫画来讲解复杂的人体结构和解剖学问题,所配图片对人体构造画得非常详细、、逼真而不“血腥”,对读者准确了解各个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将对普通人来说过于枯燥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并具有趣味性。
......
这是一本给普通大众看的人体结构科普书。通过穿插漫画来讲解复杂的人体结构和解剖学问题,所配图片对人体构造画得非常详细、、逼真而不“血腥”,对读者准确了解各个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将对普通人来说过于枯燥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并具有趣味性。
这本科学家撰写的散文杰作,收集了古尔德在《自然史》杂志上发表的科学随想。作者在哈佛大学教生物学,是科学内行,又有历史家的眼光。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达尔文在确立了进化论之后,为什么迟了20年才发表?古尔德说,这是因为他清楚进化论的含义比一般人所意识到的更为离经叛道。然而自达尔文以来,进化论已经发展了快二百年,可许多人仍然对进化论一无所知。大家不知道进化这个概念在开始就是误用的。达尔文自己并不用这个概念,他只是在《物种起源》的一段才用到这个词,而且是作为权宜性对比才这样用的,他自己的用法是“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自然选择本身就是对环境的适应,并没有从低到高的方向性,并不代表进步。从“经过改变的继承”到进化,人们保留了人类的中心地位,保留了世界观(进化论最初是为了与关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18世纪开始,已经进入了研究巅峰,出现了像林奈这样伟大的人物。本书选择了西方百余名最知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作为介绍对象,介绍了每一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及科研成果,力求通俗易懂。
生命来自哪里?或者说,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在本书中,作者从古埃及时代开始讲起,追溯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种种传说、假说及理论,一直到全新的细胞学和基因科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可以看到技术手段如何促进科学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代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一重大问题的。也许探求生命起源的意义在于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但愿你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接近这一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