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所著的这本《电影文化研究》对诗意的文艺电影、大师经典影片、好莱坞商业电影、华语成熟类型电影、内地导演文化输出出现问题的电影、呈现东方文化的电影之作及独立电影等进行了仔细的文本细读与文化分析,跨越时间与空间,分析不同层次的电影,并尝试揭示其文化内涵与艺术张力的差异。 本书的各个章节皆立足一部影片进行深入分析,其间看似没有内在联系,实则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来解读中外不同层次的大师之作、艺术影片及商业类型片,解码其文化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及台词叙述方式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这是一部由居住在南京的历史学家张宪文和作家叶兆言、黄蓓佳、范小青、赵本夫,画家武建华、张维彩、朱成梁、王祖民、姚红等共同完成的一部表现1937 年南京作为一座城市的美好与毁灭的史诗性绘本。绘本用了许多历史元素,如1937 年的日历等,通过一年四季节日的转换再现了1937 年南京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一步步被卷入战争的无奈,于对普通人生活的揭示中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本书是作者在天津音乐学院讲授古琴课程的契机,编成一本内容全面的古琴教材。全书从讲解乐器知识和上弦、调弦的方法开始,由浅入深,逐课传授了二十三首琴曲,不仅收录了成先生亲自打谱和擅长演绎的传统古曲,更有其自行创作的新曲若干。全书行文为课堂笔录的形式,有问有答,讲解文字与谱例穿插进行,充满启发性的细节。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打开音响,对照讲解和分析,对琴曲进行逐句的学习。
中俄两国相邻向往,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鉴于哈尔滨在地域和历史上的特殊优势,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2009年主办了“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陶亚兵编著的《中俄音乐交流史事回顾与当代反思》上篇以谈话录的形式尽量将学者的发言原貌呈示,目的是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中俄音乐交流史事中所蕴含的人性和动态,弥补历史文献和量化调查的不足。下篇汇集了56篇与会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按照论域相关性和学科相邻性原则将论文分为6个专题。
此书可用于民族器乐课的公共教材,是1999年杜亚雄先生出版的中国民族器乐概论的修订版,内容分为独奏乐合奏乐以及中国传统器乐的艺术特点三大板块来介绍中国民族器乐的组成与发展
本书是用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史料汇编,时限为1840-1919年。近代史下限常定为1949年,但考虑到1919年以后的音乐史料便于查找,因此,这部分史料未被收入本书,只是沿用“近代”概念。书中收录的史料,大多是从“五四”运动以前的期刊、报纸以及书籍中收集到的,个别也利用了现代出版物。 本史料所反映的是1840年至1919年期间,以新音乐为主潮、转型时期的音乐文化,以资音乐理论工作者借鉴和参考。至于该时期的传统音乐的史料,当另编成册。 本书共分六辑,每辑按时间先后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