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意”是林徽因先生从审美的角度表达出中国古建筑在“诗意”与“画意”之外的美感。这个词,早出现在林徽因、梁思成发表在1932年11月出版的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引起了中外建筑学者的兴趣。林徽因在建筑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她与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改变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改变了《弗莱彻建筑史》中没有中国建筑史分类的观念。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先生关于中国古建筑之美的思想及赴全国考察古建筑的老照片,用优美的笔触记录历史,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审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真实感人,令人动容、不由心生敬佩。本书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逻辑,极具优美之感。
本书综合了近年来关于美国警察研究的成果,对美国警察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分析了社区、组织和人等三种主要相关因素对警察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探讨了警察与普通人的区别、警察的工作方式及其变化、警察的自由裁量权、社区警务、警察腐败,以及反恐斗争、民事责任和科技进步对警务的影响等问题。内容贴近实际,行文简练,逻辑严密,对于理解警察和思考警察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近现代建设发展史是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也是外学者论述较多的一个课题。已出版的书籍,主要是从历史发展或建筑大师这两个角度来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发展情况。本书以全新的角度,从建筑语言的发展来分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潮流、艺术倾向,以及材料、结构特征。本书适合于建筑历史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以及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阅读,亦可作为高校建设史教学的参考书。由于作者绘制了书中几乎所有的插图,因而本书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
本书共选收20余篇论文,基本上覆盖了上述古代印度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自文明的诞生到古代社会的转型,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容都有,而且彼此互有联系;虽在细节上有断档之处,但重点突出。因此,这部著作不是简单的论文汇编,而是一部有着内在体系的断代史论纂,或者说是一部集腋成裘的专著。 本书在选题上,对印度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诸如原始佛教、种姓制与奴隶制以及社会转型等问题,选人较多,并独立成童。在这里反映了作者多年耕耘所倾注的心血。在这部著作中,除有关印度文明的内容外,还收入若干篇与中国相关的文童。其中包含有中印两大文明的比较研究、重要历史人物的对比以及佛教文化的交流等。
《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设计》论述乡村振兴设计缘起、地域文化探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立足社区的本地设计、开放互联的协同创新等内容,并对乡村振兴设计模式进行了总结。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此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
《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主要围绕义县奉国寺建筑、彩绘、塑像乃至北方寺庙园林的特点及其背后历史上的“人和事”乃至传说等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 对于有兴趣了解建筑文化的成年读者而言,它易懂而不肤浅,可以温故知新,甚至可以了解到奉国寺专题研究的新进展——如殿内七尊大佛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问题,《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就解读了新的发现;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是一本稍下一点功夫即可获得多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佳作;而对于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小读者而言,则可在老师或学生家长的辅导下,获得初步的文化启蒙。
《古今青岛》一八九九年,德皇威廉二世命胶澳租借地分为内外界,内界即租界内的市区,被命名为(月岛)。其范围包括今市南区大部分和市北区一部分。 尽管胶澳正式来讲只是德国的租借地,但德国政府对待它的态度却不亚于殖民地。德国在华利益绝不是仅局限于租借地这一弹丸之地,而是力图将青岛打造成其在远东的一模范殖民地一,使青岛成为其在远东的一个牢同的据点,以实现其更远大的、长久的利益。殖民政府倾力兴修铁路、修建港口、发展贸易、规划市政、改进卫生、兴办教育等,欧洲工业文明的成果全面融入到青岛早期城市建殴中。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 既有对西藏风俗、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风趣详实的描述,又有学者专门的文论,可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深邃内涵及藏民族的独特魅力,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珍贵的资料价值和研究的参考价值。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本书可供建筑专业师生及专业研究者参考。
作国一本专家集体智慧结晶的专辑,本书共分四篇: 篇在综述文章后,重点介绍了90年代十大建筑设计创作构思,逐一刊出了主要建筑师的专访,有较强的可读性,在此之后也用相当篇幅介绍了获提名荣誉的20个项目;第二篇记载了80年代十大建筑的成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的综述文章较好地把握了改革初始期建筑创作繁荣的局面,从中读者也可领略到“十大建筑”与20个提名奖作品的特色与风采;第三篇是特定历史时期的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急德侬教授归纳了50年代十大国庆工程的总体认识,同时也记录下十分珍贵的建筑图景;第四篇题为“历史·经典·记录”,其中选取部分为北京十大建筑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们的回忆文章,并刊出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选、揭晓后的部分花絮,从而使全书在负有历史责任感的同时,也增强了可读生。作为一部属于集体
这是一本讲述西湖龙井前生今世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本田野手记。因为作者将他对西湖龙井茶的研究巧妙的融进了调查之中,读者跟随作者调研的视角逐步渐进。从龙井村溯源,作者陪伴我们一起进入龙井茶历史的长河。一面是西湖,一面是钱塘江的翁家山村,狮峰山脚下有着杭州城桂花较盛的满觉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且颇有民俗传说的梅家坞,佛都茶乡的天竺等西湖龙井茶文化遗产地,当我们荡漾在满目青翠的茶园茶汤中,探究起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解开龙井的奥秘,特别是对“狮、龙、云、虎、梅”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了一手确切的、真切易懂的解答后,不免感觉在这样开放性的“原生态博物馆”茶区所受的熏陶,也不比大名鼎鼎的杭州中国茶博馆少呢。自古茶叶就是贡品,曾经是国家“4个半”礼品茶的收购地之一的杨梅岭村,作者将茶农种茶、制
这本书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角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比较了中国人与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以及犹太人的民族性格,纵向分析汉文化与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的文化差异,探讨了满族等民族是如何在汉化过程中失去“狼性”的,剖析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羊性”的起源。 中国人的“劣根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从严复、鲁迅到柏杨、,中国人已经写下了无数批判国民性的文字。但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似乎并无太多改观。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国民性是可变的。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