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遗珠——苏州控保建筑探幽》一书即将面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非常感谢沈主编和作者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用真实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为苏州市控保建筑作出了详尽阐释。同时也非常感谢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鼎力支持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这将有力地推动苏州市文物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苏州市控保建筑的永续保护和合理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
从原始的洞穴棚屋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庇护所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但是不管建筑如何变迁,依旧有一些东西是人类不能忘却的,古老的语言不一定意味着它们都已过时,相反,在建筑里,某些规则因循了千百年,至今依然奏效。
古籍保护与修复是指为减少古籍的老化与损毁,将古籍存放于适宜的保存环境,配备专业人员与设备设施,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科学方法去除和清理古籍上存在的不属于其本体的附着物,对于古籍缺失的部分按照专业的技术进行修补。从而程度地让古籍恢复到原本的状态,以供研究。古籍保护与修复是一个细致复杂的科学管理与工艺过程,其中包括环境管理、人员管理以及除污、脱酸、加固、字迹的显示与恢复以及修补托裱等技术手段。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对古籍形成的修复和保护。
  此书考量了自19世纪末建筑史学科出现以来建筑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史学家如何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将历史考据转化为历史叙事?建筑史对建筑从业者是否有用,又在哪些方面起作用?里奇将建筑史视作一个开放的学科,并围绕建筑史知识从三个领域展开论述:艺术史、历史学和建筑学。他认为,《什么是建筑史》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示意义,为从历史角度研究建筑学提供了多种路径。 通过对西方及全球建筑史的介绍性回顾,《什么是建筑史》将会扩展建筑学、艺术史和历史学的学生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推动研究生和建筑史学家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探讨。
为尽早解决龙岗区历史遗留建筑物的问题,加快和规范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历史遗留建筑物的基本档案,并逐步将其纳入常规管理,龙岗区建设局、清华和深圳清华研究院共同成立了科研课题组,科研工作历时三年,在积累了数量的龙岗区历史遗留建筑物检测与鉴定资料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现行有关房屋建筑结构检测和鉴定规程、标准,编制了《深圳市龙岗区已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进行了工程验证。《指南》具有以下特点:(1)将结构安全性检测和鉴定结合在一本指南中,要求明确简洁,便于查阅使用。(2)将结构安全性检测和鉴定分两级进行。通过级检测和鉴定,把安全性没有问题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建筑物筛选出来(这两种建筑物在历史遗留建筑物中占大多数),对结构安全性尚不能确
本书是在参阅了大量外有关建筑、人文、历史和地理的论著基础上,本着对人类光辉成就的赞赏和以史为鉴的精神写就的。本书以艺术史中公认的类型和风格演变为主线,惟2666张精美的图片为纲重点介绍了近1000座人类建筑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宫殿、陵墓、凯旋门这样气派奢华的帝王建筑,广场、竞技场、剧院这样宏伟壮观的公共建筑,也包括那些为普通人建筑的民宅、公寓。在对它们的介绍中,不仅描绘了建筑外在轮廓、装饰、色彩和比例,更着重于探讨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和经过、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以及后人的启迪。 本书所介绍的每一座建筑均配有对应的图片,外国建筑的名称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其建筑师、建筑年代凡有案可查的均有详实记录。由于图片数量巨大和篇幅的限制,图片未能加以全数印出,因
自清代以来,潘姓家族名人辈出,苏州潘家有“富潘”、“贵潘”之说。潘宅拥有巧夺天工的建筑结构、细腻精湛的建筑艺术、丰富渊源的人文历史。徐进亮的《礼耕堂平江历史街区——潘宅》研究、描述中国的古近代文化、历史及其作为载体的民居、园林等古建筑的著作无数,但专门展示一座古民居的文化、历史、艺术、人文的专著尚无先例。
古希腊、古罗筑是西方古典建筑的原型和范本,本书通过对古希腊、罗筑的解读,概述西方建筑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几个拐点。读者可以花很少时间,浏览西方建筑的千年图景。“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共9本,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丛书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是国内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本套丛书既是建筑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适合于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人士阅读参考。本书是该丛书之一的《西方建筑的7种图谱》。
本书是在参阅了大量外有关建筑、人文、历史和地理的论著基础上,本着对人类光辉成就的赞赏和以史为鉴的精神写就的。本书以艺术史中公认的类型和风格演变为主线,惟2666张精美的图片为纲重点介绍了近1000座人类建筑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和较高审美价值的建筑,宫殿、陵墓、凯旋门这样气派奢华的帝王建筑,广场、竞技场、剧院这样宏伟壮观的公共建筑,也包括那些为普通人建筑的民宅、公寓。在对它们的介绍中,不仅描绘了建筑外在轮廓、装饰、色彩和比例,更着重于探讨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和经过、艺术家的理想追求以及后人的启迪。 本书所介绍的每一座建筑均配有对应的图片,外国建筑的名称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其建筑师、建筑年代凡有案可查的均有详实记录。由于图片数量巨大和篇幅的限制,图片未能加以全数印出,因
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20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幢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还可以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民族的自大与自卑,皆源自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盲目,而盲目反过来又闭塞了人们了解本国历史的视听,从而进一步滋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