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 古典时代 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是作者2012年讲授的十堂 中西建筑文化 课的文本呈现,主要内容架构在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浓缩了 中国建筑史 、 西方建筑史 和 现当代建筑风潮 的精要。作者以不凡的见识和丰富的学养,在有限的篇幅(约9万字)内,钩玄提要,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全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图片(226幅),是一本很好的面向一般知识读者的建筑文化普及读物。
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明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大、帝后陵寝*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包括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和思陵(明思宗)十三个陵。胡汉生编写的《明十三陵》对其中的长陵、定陵、昭陵、永陵、康陵和思陵进行了详细介绍,还介绍了陵区的下马碑、石像生、御路石雕、石五供、明楼、琉璃影壁等雕刻。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跟保护行为本身一样,这本书着眼于真实的场所 ,通过它们来建构起那些曾经被用于指导历史保护的 观点和价值标准的广泛背景框架。 《建筑、景观与记忆——历史保护案例研究》以 历史视角和批判态度探究了美国的历史保护运动。分 析了十处与众不同的地点,得出的这些对历史保护发 展沿革具有挑战性的分析结果,将会转变当前对于这 项运动的理解,审视为什么将历史、遗产和场所三者 密切联系起来的假设。它广泛涵盖了从关于1824~ 1825年间美国拉斐德侯爵凯旋征程纪念场地的讨论到 关于环境保护署超级基金有毒废弃场地历史的解读中 关于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推测。 批判性地思考保护行为时也同样需要批判性地思 考其对立面:破坏行为。本书同等看待从暗色岩采石 工的破坏性行为中拯救出来的哈得孙河岩壁的运动, 和那些为了保护所谓阻
本书收绿《雷氏族谱》十卷,完整地记载了雷氏家族从代雷发逵、第二代雷金玉、第三代雷聱潋、第四代雷家璋舆雷家重及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七代雷廷昌等七代人作为檬式房掌班在清朝200年嗣的家族燮遥及所作所为,当屠弥足珍贵的文献。 本害可供建筑历史研究人具、相关专业师生及其他有典趣的读者收藏阅读。
抛开建筑家们的成果是无法谈论现代社会的。他们是如何与时代角逐,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 本书的序幕由丹下健三开始,其后从焦土的风景出发,介绍了经历了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一代建筑家,在萧条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沉着地蓄养力量的一代建筑家,在泡沫经济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代建筑家,在阪神大地震与泡沫经济破灭后开始脱颖而出的一代建筑家,以及在二十一世纪登上建筑舞台的新一代建筑家。 本书共计收录多位极具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家,其中8位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并包含80多张照片及现代日本建筑家 系谱图 。
《中外建筑简史/中国高等院校 十二五 建筑专业基础理论规划教材》是一本有关中外建筑的建筑史类教材。具体说来,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本书中穿插了很多历史上著名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为其他建筑史著作和教材所没有,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第二,本书主线清晰,章节设置合理,更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三,本书语言生动,内容简洁明了,易读性强,除了作为建筑史教材,还可作为有关建筑史的一般读物,相较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史教材,目标读者的范围更加广泛。第四,本书的作者陈捷、张昕原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二人基本功扎实,逻辑思维强,多年致力于建筑史的研究。两位作者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还受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分理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昌鸣教授,同济大学建规学院博士生导
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以1920年代之末为起点,把1949年前后的中国现代建筑史贯通起来,以1949年以后的建筑发展为重点,一直叙述到1999年20世纪结束,时间跨度约70年。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正式发表的文献,以再现真实历史为主旨,对于半个多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的建筑现象、建筑事件、建筑作品、建筑理论和建筑人物进行了论述。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41辑。本辑共收入论文16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中国城市史、古典园林、乡土建筑、地域建筑文化、近代建筑、文物建筑保护、现代建筑理论等领域。王贵祥的论文探讨了战国时期楚国吴地春申君为其子建造的宫院建筑的布局和形式;王鹏的论文辨析了早期中国都邑中宗庙设置方式的演变,由“多庙”演变为“合庙”;耿昀的论文考证了平顺龙门寺的创寺历史和创寺僧人;《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一文将大殿沿革分为五个时期,梳理了各时期重要的营建工程;姜铮的论文分析了北宋崇庆寺千佛殿的营造用尺、设计方法和技术特征;《再论 中的“分心斗底槽”与“金箱斗底槽”》一文对殿阁地盘图和草架侧样图提出了新的
《世界建筑旅行地图:法国》 刘 伦 编著 由于法国优秀建筑作品众多,本书建筑作品选取尽量借鉴权威标准。历史建筑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法国列级保护历史建筑名录等为依据,近现代建筑以普利茨克奖、密斯 凡德罗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奖等重要国际建筑奖项及本土重要奖项为依据,并兼顾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性与可达性。*终选取180余位建筑师的362件作品,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41件、普利茨克奖得主作品50件;168件位于巴黎及周边、另有60余件集中于马赛等10座法国主要城市。
本书共分六章。*章绪论,主要对城市营建史语境中明清商丘城的学术背景及历史背景作了全面的交待,是对整个研究的宏观规划的阐释。第二章考察了明清商丘城之前的城市变迁历程,立足在文化历史名城背景下,分析其 城摞城 、 水上城 、 八卦城 的城市格局的历史形成,对体现该地区的城市营建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展示其城市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与规律。第三、四章将商丘置于中原腹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著名的黄泛区的区域背景之下,论证其对兵患、水患的防御方式与思路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科学价值。第五章通过对 八卦城 文化内涵特色的分析,揭示了城市规划的营建特色。第六章则是立足城市营建角度,来重新思考明清商丘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展示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19世纪末世界建筑史的宏大画面,其特点是着眼于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嬗变,对于建筑作品、建筑师与建筑理论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尤其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本书分为三编,在“古代建筑”和“中世纪建筑”两编中,力求充分展示世界上各种建筑文明的风格特征和交流融合,而第三编“近代建筑”则系统论述了欧美建筑文化,因为欧美建筑在同时代世界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在观念、风格和材料技术方面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美术史和建筑史研究的成果,既可作为世界建筑史的门径书或参考读物,又可作为建筑学和美术学等相关专业的建筑史教材。本书体例完备,每章设置了导言、小结和术语解释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 1844 年到 1949 年,30 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 医院和专科医院, 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 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 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与“仁心” 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 独特 的魅力。 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中英文双语+珍贵历史记录
......
《穿越百年的诉说(大画幅镜头中的中国近代建筑)》所表现的近代建筑指的是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公共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作者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中留存至今(包括翻修改建)的部分典型近代建筑进行拍摄,并考察它们建造时和落成后至今百年间经历的历史事件,完成一本带文字说明的摄影图集。 本书由百年建筑传统摄影工作室完成,一律使用4×5相机,黑白胶片,以典型的近代建筑为拍摄对象,力图使用百年前传人我国的传统相机,通过这种平凡质朴的视点,反映同样具有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为了帮助观众读懂这些建筑的语言,在图像旁作了简要的说明。 百年建筑传统摄影工作室的《穿越百年的诉说(大画幅镜头中的中国近代建筑)》可供对中国近代建筑史、大画幅摄影感兴趣的大众参考。
作为明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系统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特征的工作领域。截至目前为止,剔除一些零散的学术成果,学术界还没有推出一部系统完整的关于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明长城沿线大量存在的分散分布的军事堡寨,借鉴和发展了 遗产廊道 的理念,提出了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的区域保护和利用模式,同时借鉴 文化景观 的理念,提出山西省明长城沿线军事堡寨保护与利用的三种典型模式,这些模式的提出在此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