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城市行走书系”,是一本讲述上海外滩建筑的图书。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化”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上海外滩三十余座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内部空间、发展历史等。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新的建筑照片,同时还绘制了形象生动的分析图、行走地图等等。
本书作者以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地图及《上海市地名志》、各区地名志为史学文本,以沪上建筑专家(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民居建筑专著为学术文本,历经6年走访了400多条石库门里弄。根据建造时间为序,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特色和分布区域的特点,遴选出40个代表性里弄用摄影的方式讲述,并利用手绘图解石库门里弄中的拥有特色的木门、石料门框、门楣装饰、门楣横批、外墙、天井等20多个重点部位。希望能起到向海内外读者推介上海民居建筑文化的作用。
本书首先重点对客家围龙屋产生、演变的过程、围龙屋的基本型制、结构、组成和建造方法进行论述。围龙屋一般由堂屋、横屋、化胎、围屋、风水塘、晒谷场等部分组成,并由各部分的连接处形成天井、天街。因建造地形、时代、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每个围龙屋的形态和房间数量会有差异。之后,全书对客家围龙屋内部装饰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首先是装饰风格中多以谐音来表达被象征的吉祥内容,这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普遍的一种表达方法;其次是装饰多集中在位于建筑中轴线的堂屋和建筑外立面上,尤其是在围龙屋的上堂屋和祖龛处,两侧的横屋和围屋装饰较少;*后是随着年代的推移,装饰手法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建筑上的石雕木雕也越来越精美。
本文立足于牌坊建筑的现存实例的分析,以类型学和符号学等现代西方哲学为理论平台,分别探溯牌 坊 和牌 楼 的不同的建筑原形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而建立较为系统的牌坊的历史发展沿革;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牌坊的类型划分、造型特色、平面形式、空间特色、结构构造、装饰艺术,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形态和社会背景之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文章着重阐述了牌坊作为独特的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群、城市乡野空间、风景园林中的空间形态特征和作用,揭示出牌坊在中国古代社会物质需求和精神教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意义的延续。(各章详细内容见附页)
明代制壶名手陈用卿,做过一把紫砂壶,上面刻铭文十字:“茶熟香温有客至,一可喜。”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你将砂壶洗净,放进茶叶,冲上开水,盖好壶;你慢慢觉得茶叶在水中浸泡手,叶片舒展,香味开始从壶中溢漫,送来缕缕茶香。正当此时,有友人不期而至。你取出茶盏,注入浅浅两杯,于是主客二人便天南地北、上下古今闲话起来。 我所以借用陈用卿壶铭,用为书名,因为收在本书中一篇篇文字,无非是茗边闲话而已。
《乌岩古村: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是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再生的理论思号、规划设计和建造实践。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理论篇”阐述了我国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历史必然性、村落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探讨了再生的内在活力与外部环境,并指m当前再生实践应避免的误区。中篇“规划篇”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古村为案例,介绍了再生规划主题探索和规划方案。下篇“实践篇”列举了乌岩古村11处再生改造建设范式,对其规划建设全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生动展示。
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刻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历代民间工匠用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令人叹服的创造力留下了无数雕刻精品。本书分别介绍石雕、玉雕、木雕、牙雕、竹刻、砖雕,以及造像和其他雕刻门类,期望读者能从中了解多姿多彩的中国雕刻。
全面论述了湖湘学派的源起、奠基人、理论体系,以及对湖南乃至全国的影响。湖湘学派所承继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修养身性”、“经世致用”的精神,与湖湘的士风民气相结合,便形成了湖湘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湖湘学。湖湘学影响了宋明时期的湖南理学、前清时期的湖湘经世之学、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之学和戊戌维新运动,对民主革命也产生了的影响。
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其中已拆毁无存者59座,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而作画时则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书后还附赠一张近对开大小的马辉堂花园全图(马家是自明朝起即承建皇宫、王府及皇家园林的大木厂营造商)。每图均有简要的文字记录、说明。
女子的满头乌发隐含着女性自身的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代表,爱情的梦想,牵系着许多文化上的深厚意蕴。 东方女性的一头长发,如春云一般舒展,如飞瀑一般荡漾,可以挽结成数百种发髻形状:高耸的高髻,玲珑的环髻,小巧的圆鬏,轻盈的蝉鬓……女子用香油、用花液来滋润它,保护它,用金银、珠翠、鲜花、丝罗来装扮它。一头长发,相伴女子一生一世,述说着女子的多少心事?! 笔者搜集了一些古代发型发饰资料,参考前辈学者的著作,编成这本可读性强的普及读物,为您解读那些蕴藏在女子发式中的故事!
国外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一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城市,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蒙特利尔的劳伦斯河……这些河流养育了城市,养育了人民,成为这些城市的母亲河,为城市增添了无限风光。上海人可以自豪地讲,我们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另一条是苏州河,她们分别贯穿城市的东西和南北。我们不从城市景观角度或者是发展经济,开发房产的角度看,这两条河流(特别是黄浦江)都为上海城市提供了有开发价值的水岸风景线。 黄浦江是横贯上海的主要河流,古名“东江”,由余塘、圆泄注、泖港三支流合成。公元3世纪以前,黄浦江江流颇短,向南流入杭州湾,后几经改道,折向东北,至15世纪才形成现今的黄浦江。它全长113.5公里,河道平衡宽度为250米,自闵行以下,河宽达1000米,水深6-9米,属潮汛河,日有两次涨潮和落潮,水流终年水
霞山古村落被确定为浙江历史文化村镇已有近5年时间,衢州市和开化县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将其作为旅游景点向外推介,但是其村落结构、民俗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以及村落由古道而兴起、繁华乃至衰落等变迁的诸多方面价值还没引起各方学者关注,系统的学术专著与文章也不多见,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钱江源头古村落--霞山》(作者邰惠鑫、赵淑红、宋绍杭)正是关于研究介绍这些方面的专著,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从人居环境科学和新史学方法的理论出发,以黄河在山西省和陕西省沿岸的11个历史城市为研究对象,旨在探寻原真的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古代城市的城市设计方法和支撑系统。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研究,总结历史城市形态演进、变迁的规律,从而为本地区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 本书在对黄河晋陕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理清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发展的脉络,分析城市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态演进规律。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将历史城市功能结构概括为“治、祀、市、居、教、通、防、储、旌”等九大功能,并以定量化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用地平衡表,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城市人居环境的深层含义和城市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人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