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LEM *技术发展报告 第13卷 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UnionofLaboratoriesandExpertsinConstructionMaterials,SystemsandStructure,RILEM)成立于1947年,是旨在推动建筑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发展的非政府科技联盟,实现该领域研究与应用间的技术转化。RILEM关注建筑材料及其在建筑和市政工程材料中的应用,涵盖了从建筑建造、使用和材料回收的全过程。RILEM的更多信息和前期出版物都可以在www.RILEM.net上查到。RILEM*技术发展报告(STAR)是由技术委员会(TC)撰写的。这些报告是RILEM*重要的对外公开资料 报告该领域*前沿的科学与工程资讯。TC
本书是在建筑类畅销书《装修建材速查图典》一书基础之上更新升级而来的,一方面对过时、老旧的图片进行了更换,使用的都是近年国内外的实景图;另一方面,补充了一部分室内装修常用的建材,并收集了国内正在兴起的新型建材。除此之外,对于本书中涉及到的国家标准规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本书对常见的100 多种室内建材进行分类,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分成了顶面材料、墙面材料、地面材料、卫浴材料和厨房材料。本书对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价格、规格等做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加入材料的挑选和保养、施工等实用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材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装修建材工具书,既可作为室内装饰专业人员的案头参考书,又可供广大装修业主使用。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速查手册(第2版)》是根据*实施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在版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并根据*修订的其他相关标准和规范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本书从基本的知识入手,引入了大量新的数据和图表,介绍了普通混凝土、常用特种混凝土的材料选择、配置方法,并配以相关工程配合比设计实例,以便让读者快速掌握各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同时,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验收方法等内容也做了介绍。 本手册适合广大的新品混凝土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以现代材料学为基础,针对石质文物保护工作涉及的 病害机理 保护技术 和 保护材料 中的难点问题,从基本原理的探讨入手,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进行了系列 研究,包括检测与监测技术、清洗与脱盐技术、表面防护与渗透加固、粘结和灌浆材料、 表面彩绘与涂层、生物病害及防治技术等。研发的技术和材料已在许多石质文物修缮保 护工程中应用。相关调研、实验和工程应用涉及的文物点包括:钱王陵、飞来峰造像、 云冈石窟、安岳石窟、乐山大佛、西泠印社、故宫和敦煌莫高窟等几十处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 本书可以为人们了解石质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提供专业知识;可以作为文物保护专 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为文物保护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技术与材料应用的借鉴。
本书共分19章,主要介绍了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叠层太阳能电池等)、燃料电池(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半导体-离子导体燃料电池等)、新型二次电池(包括镍/金属氢化物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硫二次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超级电容器(包括碳基超级电容器、金属氧化物超级电容器、导电聚合物超级电容器等)等内容。本书汇聚了新型能源材料领域近期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近期新的器件化应用,使其能够适用于教学需要。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
《水泥基材料3D打印关键技术》一书共分为10章,总结归纳了3D打印的基本概念、优势特点、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典型工业级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打印机类别、材料特性及发展应用等;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应用,同时分析了水泥基材料3D打印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探讨了水泥基材料3D可打印性的量化指标和测试方法,明确了材料配制的思路;借助超声等无损检测方法,建立了基于水泥基材料流变特性的参数化调控方法;同时,总结了三维模型的创建方法、模型设计与分层切片算法等,以及3D打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如路径规划设计、精度控制等;以尾矿砂纤维混凝土的制备为例,详细探讨了水泥基材料3D打印的制备与测量,并建立了基于挤出性和建造性的设计方法;实验测试了3D打印水泥基材料的力学各向异性及
本书由海南大学海洋新能源开发与电化学应用科研团队郑学荣教授和邓意达教授组织撰写,并负责内容体系的设置、统稿与定稿工作。海南大学袁益辉教授、王杨副教授负责第2章和第3章的资料整理汇总;王慧副教授、王浩志副研究员负责第4章和第5章的相关文献搜集;李纪红副教授、李虹博士负责第6章的资料内容整理。本研究团队中的多名研究生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帮助,分别是郭园园、芦俊达、姜芷琪、贾柔娜、蒋禧蓉等,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获得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jg 2023 ZD-6,Hnjg 2024 ZD-1)的支持。由于时间较为仓促,且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与疏漏之处,请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首先对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的典型树脂基体、增强纤维、夹层结构芯材、复合材料及其成型工艺的分类、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随后重点介绍了复合材料树脂基体、增强纤维的表征方法。本书重点介绍了用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拉伸、压缩、面内剪切、开孔拉伸、开孔压缩和冲击后压缩性能试验方法,用于工艺和质量评价的弯曲和层间剪切性能试验方法,还介绍了夹层结构平面拉伸、平面压缩、侧压、平面剪切、弯曲和剥离性能试验方法,蜂窝芯和泡沫芯的部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以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据表达方法;此外,还介绍了一些新型测试技术和方法,如非接触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在复合材料变形测量中的应用等。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方面,本书在介绍常规方法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复杂、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全书最后介绍了复合
本书共分为4篇,包括总论、无机保温材料、有机保温材料及复合保温材料。第1篇总论分为4章,第1章绪论阐述了建筑保温材料碳足迹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第2章建筑保温材料阐述了无机保温材料、有机保温材料和复合保温材料的总体情况,第3章碳足迹阐述了碳足迹的来源、定义、研究状况、计算方法和原则、评价方式等,第4章减碳策略总体上阐述了建筑保温材料减碳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减碳原则及方法。第2篇无机保温材料分为4章,包括岩棉板、泡沫混凝土制品、泡沫玻璃板、泡沫陶瓷板,分别阐述了这四类典型无机保温材料的生产及性能、碳足迹分析及各自的减碳策略。第3篇有机保温材料分为4章,包括模塑聚苯板、挤塑聚苯板、硬泡聚氨酯、酚醛保温板,分别阐述了这四类典型有机保温材料的生产及性能、碳足迹分析及各自的减碳策略。第4篇
《水泥物理性能检验技术》一书以近年来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水泥物理性能检验方法标准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泥的分类和生产基本知识、水泥标准化与计量基础知识、水泥产品主要物理性能的定义及其检验方法。本书撰写者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水泥二十项重要的物理性能检验中的方法原理、检验设备、检验条件、检验步骤给出了详细的叙述和说明,对检验中的注意事项给出了全方位的提示,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在系统研究了含盐条件下多孔材料、表面涂层及建筑玻璃的热工性能后,揭示了这些常见建筑材料在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中的热物性变化及其对室内物理环境与建筑能耗的影响。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多孔材料在含盐环境中蒸发冷却的机制,分析了盐雾对建筑外表面防腐涂层热物性参数的影响,并研究了盐分沉积对建筑玻璃换热系数和光热性能的影响.本书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也为沿海及海岛地区的建筑设计和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本书图文结合,逻辑严密,是一本探讨建筑材料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上乘之作,适可作为建筑专业、材料专业开展相关研究的参考用书。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气凝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了气凝胶的制备工 艺,对其表征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气凝胶产业的发展现状、应用领域以及相关的标 准和政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专注于硅基气凝胶的制备技术,对其表征方法进行 5 了详细描述,并且探讨了硅基气凝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其在能源、环保、航 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第三章主要介绍了非硅基氧化物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 同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在催化剂载体、隔热材料等领域的应 用;第四章阐述了碳基气凝胶的制备工艺和性能表现,并且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 了介绍,包括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池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聚合物气凝 胶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例如在生物医学、传感器等
《绿色建材》系统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建筑材料的要求、绿色建材的研究和评价技术、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绿色建筑部品及其评价和室内空气质量的检测与评价;详细论述了水泥、混凝土及制品、建筑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石材制品、建筑用金属材料、建筑用木材制品、化学建材产品、建筑墙体材料及制品、建筑门窗、建筑屋面、建筑楼板等建筑材料及产品的绿色化制造技术和绿色化评价指标;系统介绍了水泥生产协同处置废弃物、建筑海砂的应用技术、建筑垃圾的绿色化利用,以及绿色建材产品的应用技术。融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本书适于从事建材及建筑领域教学、科研、生产、设计及管理等各类人员阅读和参考。
本书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对混凝土基体开裂与渗透、钢筋锈蚀、混凝土防护与修补及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实践等方面的研 究内容,共包括三篇:*篇介绍了混凝土开裂原理及改善方法;第二篇介绍了混凝土渗透原理及改善方法;第三篇介绍 了混凝土防护修补材料与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实践。本书可供混凝土结构设计单位、混凝土施工单位、混凝土原材料供应企业、混凝土搅拌站、监理单位、政府建设管理 部门的科研、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