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 混凝土结构 课程前半部分的教材,是该课程后半部分 混凝土结构设计 的先修内容。本书内容包括:绪论,钢筋与混凝土材料的基本性能,钢筋与混凝土间的黏结性能,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构件斜截面、构件扭曲截面、构件的冲切及局部受压的性能与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与计算,混凝土构件的使用性能与计算,混凝土构件的时变性能与计算以及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教学试验及基本要求。本书适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包括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极限水平承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柱、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板和墙、裂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材、连接、焊接、钢结构的连接处、板、钢结构的柱和梁、背诵数字共15章267个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以问答和图解的形式做出详细解释。每页一问一答,3分钟轻松完成。活泼的语言、简练的公式、生动的插图,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传达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有趣性。
本书包括结构概要、力和重量、力的基本说明、内力、力与变形、应力、挠度、静不定结构(框架结构)、倾角变位法、建筑中的其他外力、结构计算共11章314个建筑结构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以问答和图解的形式作出详细解释。活泼的语言、简练的公式、生动的插图,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传达建筑结构的有趣性。
本书某于手绘图解实例,提出了解析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模式的框架,包括基本景观要素、基本功能空间、复合功能空间与空间体系四个层面。梳理了设计中常用的基本形态,包括圆形、椭圆形、曲线形、有机形等。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与数据分析,尝试在定量层面,量化场地的空间设计特征与游憩设施布局。本书也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视觉景观、生态设计等理论,例如自然偏好理论、理解 探索模型等,并讨论了城市开放空间的特色塑造方法。本书可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学习者提供帮助,也可为相关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本书阐述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的基本受力性能,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的一些主要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钢与混凝土的组合作用、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板、钢混凝土组合梁、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混合结构设计概论等。书中配有必要的例题和小结,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原理,掌握其工程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本科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和进行科研工作时参考。
本书从随机动力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依次介绍了随机动力学的概率论数学基础,包括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的基本原理;进而介绍了工程中常见随机动力激励(如风、地震、海浪)的随机物理建模;然后阐述了考虑结构参数随机性的随机结构分析的主要方法、以及考虑激励随机性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概率守恒原理的两类描述(随机事件描述和概率空间描述)出发,着重介绍了进行高维随机动力系统分析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详细阐述了广义密度演化方程的理论推导和数值求解方法。后,介绍了结构可靠度和控制理论,并详细阐述了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在复杂结构系统可靠度评估和随机控制方面的应用方法。本书重要贡献是对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的清晰表述及其在地震激励和风浪作用下评估结构动力可靠度和控制问题的应用。
本专著的编写来源于系列重大桥梁工程,研究内容属土木工程结构风工程及防灾减灾研究领域,主要针对大跨桥梁结构涡致振动现象、效应、机理和控制等基础和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适用多种桥梁主梁的涡振气动控制对策。本专著涉及研究内容获得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经费资助。相关研究成果被评价为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体现了当代桥梁工程研究的前沿进展 对于现代大型桥梁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已开展的系列工作面对国家发展亟需,为国内建设的规模大跨桥梁工程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撑,锻炼并培养具有国际学术界的科研队伍,努力实现了桥梁结构风工程科研、设计、建造多个环节的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高性能泡沫混凝土保温制品实用技术》是一本泡沫混凝土建筑保温制品生产与应用技术普及型读物。全书共分17章。前10章为建筑保温制品生产技术基础,详细介绍了产品的生产原材料、设备、工艺、影响因素、生产误区等技术要素。后7章是各种制品生产与应用的分述,详细介绍了高性能保温板、自保温砌块、自保温墙板及屋面板、有机无机复合保温制品、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小型自保温墙板、填芯复合砌块等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本书基本涵盖了各个生产要素及当前主要的泡沫混凝土建筑保温制品,是一本技术全面、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好的专业参考书。
本书主要是作者从事研究的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808355,基于负刚度-阻尼控制系统的结构减振控制研究,作者经过整理,内容更加精炼,图文并茂。1 绪论\t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t11.2 负刚度控制理论基础\t31.2.1 负刚度控制简介\t31.2.2 负刚度控制机理\t41.2.3 负刚度控制研究现状\t71.3 形状记忆合金及其特性及应用\t91.3.1 形状记忆合金特性\t91.3.2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控制中的研究进展\t111.3.3 形状记忆合金在其他领域应用\t151.4 本文研究内容\t162 新型轨道式负刚度装置设计和建模\t18
《建筑工程检测评定及监测预测关键技术系列丛书 测量不确定度在建筑工程检测与评定领域的应用》一书针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需求,详细介绍了一些常用检测项目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本书主要内容有: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分类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自由度和正态分布时的安全因子等;同时,对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测量结果的报告形式进行了介绍;*后,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桩基础和钢结构主体检测中常见的检测项目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全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指导性强,方便读者学习参考。 本书适合从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科研与教学参
全书呈上、下篇两大部分的结构关系,目的是为了将一些研究内容较为相近的理论板块有联系地进行分类,以便各位读者、同业和研究人员快速理清本书的研究思路。【上篇】主要围绕 建筑空间的秩序、模块及要素 这一主题来展开。*部分 建筑空间的秩序 ,通过对建筑空间秩序的伦理、审美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当中的留白艺术三个层面来进行研究。第二部分 建筑空间的模块 ,从建筑空间的模件体系与模块化设计的发展变革窥见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 建筑空间的要素 ,以当下建筑空间呈现 共享性空间 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分类讨论了建筑当中时间要素、视觉要素,使用主体要素的等作用,对于未来建筑空间发展形态的意义。【下篇】 研究内容理论范围以 建筑空间的载体,媒介及语意 为题。*部分 建筑空间的载体 ,通过借鉴美学研究领域当中与 意境 概念有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二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的相继出版发行、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bingyin)的开通,及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巡回宣讲,笔者有机会通过博客、邮件、电话及与网友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就大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与工程实际*为紧密的、及大家感兴趣的工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现将这些问题及笔者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归类成册,以回报广大网友和读者的信任与厚爱。其目的拟使结构设计过程中,在遵守规范规定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生在理解规范的过程中以有益的启发。本书所根据的主要结构设计规范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
本书在2002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版的基础上,汇总了作者及其团队2003~2013年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也反映了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本书主要介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重要性与研究现状;混凝土结构服役的各种环境,以及为进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环境区划研究;各种耐久性试验方法与装置;材料层面和结构构件层面的耐久性研究成果;以及从结构的层面来阐述混凝土结构设计、评估和性能提升方面的内容。
本书通过大量工程实例、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及作者二十多年施工现场经验积累,指出了旧的混凝土理论对现代混凝土科学的偏差、不适应性和错误。从配合比、骨料和水泥的使用、纤维的使用、抗冻性、裂缝、耐久性、干缩、自愈合、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等多个方面,对旧的混凝土理论和当前在学术界比较权威的结论,进行了补充、纠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取得了许多独创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对现代混凝土科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阶段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纠正当前混凝土界的一些片面性的或者错误的观点,对正确指导混凝土科学研究,提高当前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控制和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指导大专院校的教学,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土建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建筑抗震设计(第三版)》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编写,主要阐述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地震与抗震概论,建筑场地与地基基础,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单层厂房抗震设计,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为便于学习,每章均给出学习提要、习题及思考题。 《建筑抗震设计(第三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承载力高、自重轻、截面尺寸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本书在阐述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现行规范、规程、标准为依托,结合*研究成果,对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组合楼板、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组合节点的设计及其工程应用等内容展开系统、全面、深入的讨论研究。全书着眼于工程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辅导资料,也可作为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构造计算,构件的连接计算,轴心受力构件计算,受弯构件计算,拉弯、压弯构件计算,钢结构的疲劳计算,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轻型钢结构设计计算以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计算。本书从构件的设计与计算要点人手,内容丰富,操作性、实用性强,可供钢结构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土木工程学科精品规划教材)之一。本书依据2010系列结构设计规范、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所规定的知识单元编写。 全书共4篇,包括结构设计入门、梁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等。在内容上注重结构设计概念,力求突出重点,文字简洁,深入浅出。每章最后附有思考题与习题,供学生巩固、提高之用。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专业课教材,也可供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幸承担了丛书中《宏构如花一奥运建筑总览》等四卷的编撰任务,我们感到光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BIAD)成立于1949年,一贯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已有近60年的体育建筑创作生涯。从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座专业体育馆(现北京体育馆)到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从1966年的首都体育馆到1990年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建筑,BIAD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建筑筚路蓝缕、从无到有、从不完善趋于完善的艰辛历程。BIAD的马国馨院士参与的北京奥林匹克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了国际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首次颁发的“国际体育 休憩 娱乐设施协会银奖”;不仅如此,BIAD人还在北京奥申委的指导下全力参与了北京的两次申奥工作,承担了北京申奥几乎全部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设计文件编制及规划研究工作。在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