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与大众化的生活空间,对其进行再生研究需要聚焦 遗产 和 社区 两大基本属性,将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事务在促进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下进行统筹协作,进而从历史、地理、市场、政策和日常生活等维度描述遗产社区的变化过程,并对其内涵进行相应阐释。本书通过对石库门里弄街区多样性的价值思考,从多维视角审视石库门里弄保护和更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与文化效益;并就石库门里弄对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的影响、石库门里弄继续作为大众化生活空间的可能性,以及石库门里弄与城市再开发模式转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此探讨城市更新与社会转型背景下石库门里弄的再生路径。
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费孝通)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真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真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是定义、评估和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周乾松编*的《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紧扣新型城镇化、加强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形势背景,简要介绍国外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重点论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措施,全面阐明名镇名村申报、保护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保护预警系统、保护管理体系等内容,并重点总结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浙江乌镇、江苏周庄、浙江诸葛村等保护成功案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可供历史城镇规划师、名镇名村保护者、管理者,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文化学、地理学、旅游学等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莎车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为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 之一,丛书主编阮仪三。本书力图通过对莎车古城的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文化遗存、民居建筑等描写,反映莎车这座南疆丝路古城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莎车古城保护与传承的思路,向读者展现莎车浓厚的地域特色。
王南著《规矩方圆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全书共2册,一册是文字版,一册是图版。
《睡不着觉?》是一本关于睡眠的趣史,更是一部哲学小品,采撷作家王蒙和医师郭兮恒关于睡眠的对谈而成书。 当睡眠问题日益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生命健康时,作家和专家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发,分享关于睡眠的趣事和见解。王蒙先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讲述自己从少年失眠到老年善睡的有趣经历,由此引述老庄哲学的“心斋”“先睡心,后睡眼”等观点,进而提出“失眠是个伪概念”;郭兮恒教授结合自己从医30余年的经典临床案例分析睡眠这一生物节律,从科学甚至心理学层面消解失眠人群的焦虑。 《睡不着觉?》既是给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的人一本好梦书,也是给油腻的人生一餐提升智慧的心斋。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 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并且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这两大落脚点,在规划的精细化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早在2001年起上海就开始推进针对二级旧里以下地区的新一轮改造工作,随着2017年上海城市建设从 拆改留 向 留改拆 转变,全面推进新一轮的旧区改造工作,加快改善中心城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中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2022年7月,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生效,标志着上海全面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进入了 两旧一村 改造阶段。这些旧改工作不仅只是改善了物质空间环境,同时也是社区结构重组、社会文化再造的一个过程,让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内涵更有厚度。 在新时期,本书希望通过梳理上海旧区改造发展历程,借
《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修复理论/遗产保护译丛》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村镇,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的公布,传统村镇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方法、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显得愈来愈重要。《传统村镇保护发展规划控制技术指南与保护利用技术手册》内容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既有村镇住宅改造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关键技术研究》(2006BAJ04A03-01)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分别为:1.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控制技术指南。针对我国传统村镇保护与建设的控制技术薄弱的现状,立足不同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的村镇保护实际,通过实地调研,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利用发展等方面进行传统村镇的保护与建设的规划控制技术研究,以有效指导我国传统村镇的科学保护和合理更新。2.传统村镇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风峪沟内的店头村,是古晋 阳城陆路驿道通往西部城市的个村落。该村依山 而建,凝重质朴;村落周边山水相拥,村内建筑独特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该村被评为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这也是太原市迄今为止申报成功的 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批中国传统村落。王崇 恩著的《店头古村研究》一书即是国家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研究结题成果。该书在开篇中较为详细地从历史 环境、军事战争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店头村的历史脉络 发展,并从店头古村的村落布局、空间特点、营造技 术、村落环境和景观、装饰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方面进 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对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