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部分,突发事件与避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和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以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为依据,论述了城镇重大突发事件是灾时避难和规划建设城镇避难场所系统的根本原因;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依据、程序、方法、注意事项与技术指标;防灾公园在城镇避难场所中的地位、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程序、要求与安全注意事项等。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统筹规划等基本原则,构建城镇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强调城镇灾害综合管理以及国家标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在规划设计城镇防灾避难场所中的主导作用。
《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交往与空间(第4版)》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但《国外城市设计丛书:交往与空间(第4版)》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一定会从扬·盖尔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
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基本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绪论,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深度,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燃气工程系统规划,城市供热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规划,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本书为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教材,可以作为给水排水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上述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利用*的技术以及科学和数学的*认识,解释7城市是如何真实运转的,从而为规划师们能够重新使城市恢复人性化提供了指南和灵感。 城市规划的主流教条不能应付过去几十年间技术、文化和科学上的变革。我们所留下的遗产是一个充斥着过多沥青和缺乏生命的混凝土的环境。因此,本书面向那些想了解城市如何以及为什么会依靠着它们的形式、组成部分和子结构的需要来决定其成功或失败状态的职业规划师、学生和教师。它有助于概念性地展示如何从多维尺度与分形城市相联系,以帮助读者获得需要的相关城市规划和设计新工具。 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需要将一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来理解。城市系统的不同类型的重叠形成了富有生机的城市复杂性,十分有必要使用诸如连贯、突现(emergence)、信息、自组织和适应性的概念来加深理解。
本书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五个方面,落实 渗、滞、蓄、净、 用、捧 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力求全面地、系统地为大家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由来、理 念、内涵和技术。本书共四章,具体内容有:海绵城市建设概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 本书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普及读物与工科类高等学校学生入门教材,也可适用于相关 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历史悠久、独具特 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 市化及机动化的发展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遭遇一 系列的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值 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阮金梅、彭敏、张鑫编著的这本 《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主 要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内容包 括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 同视角下对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 街区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 城与历史街区规划实践。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设计人员 参考。
张军、周玉红主编的《城市规划数据库技术(第二版)》是为了满足城市规划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及其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并根据这些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对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的具体要求而编写的。其特点是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对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及其设计进行阐述,并结合专业特征将空间数据库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纳入进来,以便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关系数据库设计方法、UML及其在数据库中的应用、标准化查询语言SQL、城市规划空间数据的组织方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发展趋势。附录中举例说明了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供读者参考。 《城市规划数据库技术(第二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
本书对城市及城市群体形成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与扩展,对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历史特点进行比较与概括,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与提炼。在对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进行理论分析与探究的基础之上,考虑城市群体引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并结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多中心一外围城市群落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并对该理论内涵进行了界定、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
《地下空间工程施工技术(高等院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面和系统地介绍地下空间工程施工的基础理论、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方法,内容兼顾施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做到专业方向施工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基础工程;第二部分是各类地下空间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盾构法和顶管法施工技术、隧道掘进机施工技术、沉管法及沉井法施工技术、注浆法施工技术以及地下空间工程防水。 本书适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师生,以及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
“宜居”原本是建城的根本,然而较长时间以来,宜居已是城市丢失的梦。今天,宜居城市的研究,是对工业化异化了的城市方向的回归和人性化城市重建的倡导。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城市宜居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较系统的国际宜居城市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我国宜居城市的构成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建设模式与规划研究方法。 全书共分三部分,包括国际、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展,宜居城市评价方法与实践,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与规划研究主要理论方法。 本书是关于宜居城市的专业性研究论著,是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前沿向导,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助手,是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的著作。读者可以从中全面认识什么是*城市,如何评价、规划与建设宜居城市。
对应于城市这一复杂系统,城市规划学科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规划正在经历从偏重技术到更综合、多学科以及更偏重政策性的转型,但是也普遍面临规划研究薄弱的困境。本书从近年出版的JournalofPlanning Education andResearch《规划教育与研究》)学刊中选择了涉及规划理论、规划教育、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交通、社区规划等多个领域的9篇文章进行翻译。这些文章的研究目标与结果清晰,分析有深度,方法适用并严谨,对从事规划研究的学者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且各篇文章在其领域具有原创性和有意义的贡献,对中国规划的借鉴价值将读者引领至一个更高的思想层次,并带来更开阔的视蝓除此之外,每篇文章详尽的参考文献,包含其领域的优秀阅读书目,适合相关领域的学者师生拓展阅读范围。
本册教材分两个部分共14章阐述。部分为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包括铁路、港口、公路和航空港规划;第二部分为城市交通规划,包括城市交通特征、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个体交通、城市步行交通、城市货运交通、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结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本领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阐述的同时,在工程知识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以利于规划设计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教材可作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学等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交往与空间》一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尽管欧美各国的具体条件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但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我们一定会从气扬·盖尔先生的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的提高。本书中文第四版是根据2001年的近期新英文版翻译出版。 本书供从事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的人士等。
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和评论家斯坦· 艾伦,在本书中对当代城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筑策略。本书的编排如同一本用户指南,既概述了艾伦在设计中的理论原则,又介绍了这些原则如何应用于具体实践。 受到20世纪70年代艺术界的极少主义和后极少主义的启发,艾伦将城市的活力和基础建设作为设计的源泉,以反映和增加城市的体验。本书囊括了艾伦的三篇文章以及六个具体的设计项目。 本书适用于建筑师、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
戴靓华编*的《医养结合城市社区养老居住设施 规划设计》基于对社会老龄化的严重性与复杂性、养 老居住设施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养老居住设施演变 特征的梳理与分析,阐述了以医养结合为导向的研究 视角、目的、意义和框架等基础平台问题。本书内容 包括养老居住设施的发展与变化;医养结合的可行性 分析;医养雏形的全方位解读;医养导向下养老居住 设施的营建体系;医养导向下养老居住设施的规划策 略;医养导向下养老居住设施的设计方法等。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管 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本书以“整合”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两者关系的切入点和主线,从概念诠释、非整合现象揭示和根源剖析、国内外理论借鉴、整合理论建立、整合体系构建到南京实例应用,组成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系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体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主题的理解程度和研究功力的把握,也体现了本书的理论价值。 本书共分7章:第1章引言;第2章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非整合性及其原因;第3章非整合性问题检验——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情况为例;第4章整合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国内外理论与经验借鉴;第5章构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整合机制;第6章实践应用示例——南京市城市规划改革的实践;第7章结论。
贾斯汀·霍兰德编著的《棕地再生原则--废弃地的清理设计再利用》一书展现了进行棕地再开发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并描述了为地产开发或开放空间创造土地的切实可行的步骤。这些闲置地产的利用对于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具有核心价值,利于阻挡城市扩张、保护或更新开放空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吸引在城市化地区的再投资。《棕地再生原则--废弃地的清理设计再利用》是本针对棕地再开发的设计、政策和技术问题提供了令读者易于理解的介绍性知识的读物。
周典*的《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研究论证了社区是城市建设适宜 老有所居 居住环境的合理空间单元和社会载体,构建了老龄化社会适宜 老有所居 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体系框架,提出了城市社区住宅适应 居家养老 的 终生可居住 的规划设计方法,总结了城市养老居住设施 社区化 、 小型化 和 家庭化 建设的新思路与规划设计方法。 本书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管理者、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师生等学习参考。
当代城市设计实践借鉴了多种理论,但往往缺乏一种灵活的观点以应对今天复杂的城市境况。《城市伦理——当代城市设计》由埃蒙·坎尼夫著,秦红岭、赵文通译,重点阐述了当前有关城市更新与当代城市生活矛盾的种种争论。作者提出了创建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可行策略,并聚焦于城市的空间特性,超越对城市外观改造风格的痴迷,专注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 《城市伦理——当代城市设计》分为两个部分: 部分 回顾与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城市一直到工业化时代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当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方法论.主要集中在对以下四种元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即格局(patterns)、叙事(rlarratives)、纪念(monuments)和空间(spaces)。建成形式(格局与纪念)与诠释和栖居的理论形式(叙事与空间)之间的和谐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拟运用经济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等的*理论,系统地总结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理论,介绍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体系、实施和审批机制。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特点在于扩大了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视角,致力于总结国内外有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成果。
本书是为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有关城市设计的教科书,分上、下两册。本书从现状调查到设计方法程序,从规划的功能界定到造型设计,破解了德国的城市设计,为国内的城市设计执业者和学生提供了极具特点的理性哲学基础和扎实的技术手段。 上册《设计方案》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聚焦于城市设计中从现状调查到设计过程的方法演进,聚焦于规划视角下的功能布局,实现细部和局部设计目标的可能方案,聚焦于城市设计的“基石”。分为“城市设计现状调查”、“分析与目标设定”、“城市设计的构思”、“设计的基本手法”四个部分。从现状调查出发,详细探讨城市设计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并具体解读道路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车行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疏解)、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