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 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
《生态乡村规划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一书*章至第三章回顾了乡村的概念与乡村划分,提出了生态乡村规划的学科支撑与理论基础,简述了生态乡村规划及发展历程,介绍了生态乡村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四章至第十章重点围绕生态乡村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居民点布局与节地控制规划、景观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环境规划、旅游规划等主题逐一介绍了生态乡村规划的主要专题规划内容;第十一章围绕生态乡村规划的编制依据、成果形式与要求、 多规合一 对生态乡村规划编制的 新 要求、 乡村振兴 对生态乡村规划实施的 新 要求、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等进行了阐述。 本书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系统阐述和专题探讨相结合,经典知识与前沿热点相结合,既具有教材的普遍性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可作为全国高
新版GB 50014-2021内容变化很大,包括校核的项目和水量计算,总变化系数提高、补充了污水污泥处理标准,新增了信息化、智能化等智慧排水的内容,删除了不再常用的工艺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等内容。 本书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条文为线,逐条进行解读,以问答形式,对本条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方便大家理解学习。 本书分为9章,分别为总则、术语、排水工程、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泵站、污水和再生水处理、污泥处理和处置、检测和控制。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在阐述东京城市形成演变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及再开发项目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12个城市再开发案例进行分析。阐明东京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特征,呈现东京城市再开发举措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揭示确保再开发项目得以实现的政策支撑、资本参与、政府部门管控及专业机构发挥作用的项目机制。本书所探讨的是与城市决策、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城市发展问题。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生态都市主义》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莫森 莫斯塔法维主编的理论著作。这本书根植于哈佛设计学院这块沃土,汇聚了各方名家共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献计献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飞速发展,大批的生态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然而同时带来的还有大量的城市问题,雾霾的烦扰,城市的臃肿等等问题都为城市设计者和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发展?这本书将会给你zui好的答案。全书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生态都市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从各个不同侧面,为改变现代城市的各种病症开出了药方。它不是一本生态城市建设的手册,而是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本书作为城市地理学教科书,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城市研究领域的 进展。全书以城市与经济、城市与社会及城市自身的成长过程为主要切入点,结合以 不同城市为对象的案例分析,将城市研究中的经典模型、新近理论及后现代观点融合为一体。其突出特点是对与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阐述,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同时期城市研究领域的 理论成果。本书的理论观点、研究视角和方法,对我国的都市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不仅结构清晰,文字也十分流畅、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于城市问题的深切关怀。
本书作者10年前的著作《连贯式生产性都市景观》的续集。在书中,作者更新和扩展了 都市农业 和 生产性城市 的理念,描述了10年来都市农业的发展,并为规划者和设计师延续2005年以来都市农业的城市设计理念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的世界范围内的都市农业,把生产性的都市农业引入城市景观的,并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着重于具体的实践,注重城市的公平、弹性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的乡建,大 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投入乡村建筑的 营造工作。何崴教授及其团队是较早一批进入 乡村的建筑师,他们持续关注中国乡村的现实问 题,并带着思考与探索精神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瞩 目的乡村规划与改造项目,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 的高度认可。 在本书中,何崴教授从自身教学、研究和实践出 发,总结了自己对于近年来中国乡建的若干思 考,讨论了建筑与乡建的关系、乡村建筑设计 的方法以及建筑师在乡村的身份和态度等问题。 本书理论与案例并重,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中 国乡建的一种管窥,也揭示了作者及其代表的新 一代中国乡建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内容有国家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进化与创新、研究国家系统的意义、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特征——农业时代、延续而来、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问题、国家系统变革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变革、国家系统变革的微观基础、国家系统变革的方式——多体系联动进化等。
本教材贴合教学和实践需求,按48课时制定学习计划,采用直观图形 简洁文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编写。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知识;植物的功能作用及实现途径;识别要点;设计方法;分类设计;图示表达。本教材将植物识别与应用结合,实现图纸和场景的转换,培养学生植物组合造景的图纸绘制能力,同时引入近两年的校企合作项目和校内实训项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园林、植物设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国内以商业地产产品为主题的书。商业地产的成功,不能只靠单一条线的单打独斗;需要产品定位、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条线、多专业的协同作战。全篇将商业地产的类型划分、开发逻辑、产品价值取向、困境与解题、趋势创新等进行全方位解读,以期给广大建筑设计师、地产开发人员、商业运营管理人员、资产管理等从业人员,提供商业地产产品端的全景式呈现。从商业地产的类型原点出发、将纷繁复杂的项目根据关键维度,归纳成标准原型,并对各种商业原型进行适用匹配;以期搭建商业地产产品端的完整架构语言。从当前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出发、探索商业地产的困境破局策略以及创新发展的趋势。
《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从规划支持到规划本体的演进/同济博士论丛》以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为命题,讨论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历史进程、理论建构及实践应用,并分别从认识论的演进、本体论的拓展及方法论的完善角度展开阐述。在理论层面,回顾并总结了社会研究在规划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内容及方法的演变,建构了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层面,结合两个社区规划的案例研究,从实证角度探讨并总结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的实践经验与不足之处;*后提出了从认识论角度首先应建立由 规划支持 到作为 规划本体构成 的规划社会研究观。《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从规划支持到规划本体的演进/同济博士论丛》可供建筑规划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