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本书旨在以 图、文、表、照 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涉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及重点内容表现出来,以提高公众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和认识。本手册分为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导视标志七个篇章。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要查询相关篇章的无障碍设施一览表,结合无障碍设施的具体建设内容和示意图进行查阅。
王晓宁、盛洪飞编写的《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根据我国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系统介绍了常用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国内外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的发展概况、道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分析、道路交通污染调查与分析、道路交通环境影响预测、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等内容。此外,《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对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环保知识及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了总结归纳,给出了学习提示。《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涉及道路、交通、环境等相关专业。本书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学习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参考使用。
城市照明实用手册系列丛书以《城市照明规划设计规范》(报批稿)、《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高杆照明设施技术条件》(CJ/T457-2014)等标准为准绳,组织国内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设计、施工管理丰富的实践经验人员编写完成。本系列丛书系统介绍了城市照明规划设计、道路照明和夜景照明工程设计、城市照明工程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等相关内容。本系列丛书叙述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不仅可供城市照明行业设计师、施工员、质量检验员、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城市照明工程安装和照明设备生产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学习参考用书和岗位培训教材。
李仲信著的《城镇绿地景观设计研究》详细的介绍了城镇规划中园林与景观设计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涉及自然、人文、空间、植物、建筑等元素的关系。全书插图采用原创手绘,解析了园林绿地与景观的结构。书中还附有丰富的实践案例,生动还原了城镇绿地景观系统的形成过程。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起点,也是市民自由出行、聚会休闲的场所。但是,在中国大中城市中心,早就见不到这种情形了,已经商业化了:见缝插针的商业设施取代了悠闲漫步的公共空间,大型购物中心占据了整个商业步行街区,步行街被条条机动车道所分割,历史文化建筑淹没在高耸人云的摩天大楼群之中,交通主干道随汽车的增加而拓宽,汽车长龙在多达双向八车道、高架路和立交桥上如潮水般拥堵而缓缓蠕动,汽车尾气、噪声和雾霾笼罩在城市上空……这些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其实,这种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与发展中也曾发生过。对此,德国人的办法是,让人类原始的步行交通回归城市中心,把城市中心步行区作为整个城市规划的一项策略,作为绿色交通规划的重要举措。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新颖规划与成功实践,被国际
《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04:哈德逊城市广场》呈现了新的世界各地高层建筑建设的新动态。接着,哈德逊城市广场作为本辑的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纽约曼哈顿西区,建设高密度可持续社区的任务与策略。然后一些从纽约展开的一些论文也十分有吸引力,如曼哈顿的高楼经济,高层建筑如何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纵向延伸提供空间等。后纽约的高层建筑统计为了解纽约高层建筑的建设高度、时间等内容提供了一些数据和图表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GIS已经全面融入城乡规划的全过程之中,成为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平台。《城乡规划GIS空间分析方法/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以ArcGIS为分析工具,详细阐述城乡规划主要的空间数据规整过程,重点介绍城乡规划编制阶段常用的地形分析、填挖分析、视域分析、水文分析、短路径分析、生态敏感性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矢量叠加分析、交通网络分析和CityEngine三维建模的实现过程,数据表达与成果输出方式,简要介绍几种城市遥感信息的提取方法和景观格局的初步应用。 《城乡规划GIS空间分析方法/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协同创新专著系列》适用于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数字规划、生态规划、数字景观等相关领域的读者阅读,可以供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风景园林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建筑水、暖、电工程施工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是根据国家新颁布的规范及标准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暖通工程、建筑电气工程。本书以“施工现场错误做法图例、产生原因、解决方法”这三个步骤为主线,以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做法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的形式,对水暖电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让从事现场施工不久的施工人员能够看得懂,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浅田孝(Takashi Asada, 1921—1990年),日本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新陈代谢运动的核心人物,提出“环境发展论”,开创了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规划设计。浅田孝在丹下健三研究室的一系列项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参与的项目包括南极昭和基地、横滨市规划、濑户大桥、孩童之国等。他还筹办了1960年东京世界设计大会、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和1975年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本书收录了浅田孝的照片、草图和文稿等珍贵资料,从不同的视点全面介绍了浅田孝的思想与工作。
自1983年《共享式停车场》版出版以来,共享式停车理论已经成为多功能建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恐怕是作者本人都始料不及的。初期的研究证实,当一处建筑拥有补充的停车形式时,可以使用相同的停车模式,泊位的需求数量将减少。由于当时并没有对每块面积的停车需求分析的先例,也没有公认的参考文献资源,这些数据便成为了原始研究的一部分。在随后的二十几年中,共享式停车理论已经成为了审批和设计公共多用设施的必要程序。随着多功能建筑的发展以及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人们对停车空间的需求也在逐步改变,更新1983年停车参数的需求迫在眉睫。本书在依照原理论基础的同时,更为多个不同潜能的建筑需求提供了符合当今要求的参考数据。 本书是关于介绍“共享式停车场设计与管理”这一概念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共享式停车场概念、泊位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实用及够用为原则,以城市规划体系为内容框架,突出了城市规划注重实际应用的特点,在内容组织上涵盖了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包括城市概述、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规划的法规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的评价、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十三章内容。相信《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出版能够使读者对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
管娟,郭玖玖主编的《理想空间(No.79城市微更新)》以城市微改造为主题,探讨旧城更新的方式,主要划分为社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改善三部分,介绍城市微改造设计手法以及带来的影响,包括整治“微改造”,缓解、消除安全隐患,充分挖掘老城区潜在资源和优势,保护和修缮文物古迹、工业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城市记忆等,为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提供有益地借鉴。
《理想空间No.81:湿地规划与设计》内容编排上包括主题论文、专题案例及他山之石三方面内容。其中,主题论文根据湿地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人工湿地公园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城市水体设计中生态功能提升的若干可能途径;专题案例从湿地规划设计(湿地公园规划和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景观设计、湿地工程设计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分别就湿地规划设计工作者在宏观规划、微观设计、工程技术层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后在他山之石部分以马来西亚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作为镜鉴,为未来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桥梁桩基计算与检测》结合我国现行规范规程和作者近20年对桩基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我国桩基工程发展动态,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复杂条件下基桩的受力性能以及桩基工程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桩身质量的检测方法。尤其是诸如多层地基中横向荷载桩的分析,倾斜荷载或轴、横向荷载同时作用下基桩的受力分析,以及基桩的屈曲分析等,对工程应用具有的参考价值。 全书由浅入深、内容丰富,不仅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包括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等)和海洋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环境设施设计》系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之一,接近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及相关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编写,拥有完善的内容体系,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特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基本理论、发展状况、各类公共空间环境设施的设计及功用,并例举了大量的靠前外风格各异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实例,具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点,对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由苏泽群主编的《荔枝湾》一书记录了建设荔枝湾、实现“水更清”、“城更美”的奋斗历程,也是广州规划设计师醉心于打造岭南文化载体、弘扬岭南历史文化之真实写照。 此书的出版,一定会在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巴西城市化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研究》是由中国、巴西学者共同完成的有关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的比较研究。在前七章中,巴西学者根据现实情况,对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口贸易、融资、环境立法以及各部门的监管、城市政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并针对相关问题指出了解决方案;在后四章中,中国学者就中国城市化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展开了讨论,并通过巴西的经验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