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菌先驱者(英、汉)》收集了数10个国家不同学者关于螺杆菌的一手研究资料,详细描述了螺杆菌从1892年以来的发现过程和历史,如意大利病理医生GiulioBizzozero在1892年首次发现和描述了狗胃黏膜中的螺杆菌;日本的微生物学家Kasai和Kobayashi在1919年发现了猫胃粘膜中的螺杆菌;美国学者StoneFreedberg于1940年观察到了溃疡患者胃活检标本上的螺旋体(Spirochete),但论文发表后却被医学界所否认;澳大利亚学者AdrianLee于1968年就在洛克菲勒成功培养出螺杆菌,然而他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该细菌属于新的种类,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我国的临床医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利用痢特灵(呋喃唑)胃溃疡,获得满意疗效,但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胃部细菌感染的病因学机理,错失幽门螺杆菌导致消化性溃疡这一重大医学发现。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依据中国、美国、欧盟、WHO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相关要求,参考ISO等有关资料编写本书。内容涵盖洁净室微生物控制的概述、相关法规、洁净室相关微生物、洁净室微生物控制、洁净室验证等制药行业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书适用于制药行业中希望了解洁净室控制的专业人员。
本书记述的蛙蛇是泛指性和有尾类动物以及蛇、晰蜴鳄类。 全书共收录蛙、有尾类等两栖类动物14科34属50种,蛇、鳄、蜥蜴等爬行类动物14科38属52种,其中多为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种类。以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记述各物种的名称、分类地位、保护级别、分布、形态特征和习性等,通过对本书的查阅,可以较快地识别有关物种。该书将为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濒危物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很好的参考,本书也可以用于科研、教学以及培训、宣传和科普等方面。
《肠杆菌科病原细菌》共含上、中、下三篇23章内容,另在书末有两个录。在上篇(共2章)中,对细菌与病原细菌的研究历程、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做了概要性的记述。在中篇(共l9章)内,共记述了肠杆菌科细菌的病原细菌27个菌属、123个菌种(其中包括14个亚种及6个血清型),基本上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病原细菌。其类型为仅对人致病的37个种,仅对动物(指陆生动物)致病的4个种,仅对鱼类致病的7个种,仅对植物致病的31个种;对人及动物均致病的16个种,对人及鱼类均致病的7个种,对人及植物均致病的4个种,对人及昆虫均致病的1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均致病的14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植物均致病的1个种,对人及动物、鱼类、昆虫均致病的1个种。在同一菌属(以章为层面)内选择了病原细菌的代表种,对其主要生物学性状、病原学意义及相应的微生物学检验方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类迈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宏基因组学技术作为研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筛选新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蓬勃发展起来,它必将会对人体微生物抗药性研究、人体与不可培养病原菌的相互关系的探索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人体微生物组》旨在对人体发现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概览,并介绍以往在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关系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共十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P);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工具;第四章从数学角度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第五至第九章介绍了身体各部位(呼吸道、口腔、生殖道和肠道)的微生物群落。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综述了利用动物模型对微生物组和宿主免疫的研究。第十二章讲述了如何利用基因组的培养方法解决许多与人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指南》在区分培训层次和类别的前提下,对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内容、形式、课时、考核要点等方面提出要求。本书的使用者包括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设立单位、实验室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作为评价和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力的参考依据。
本书收集了中国生态学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的2003年第五届学述研讨会论文36篇,内容涉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诸方面,包括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多样性和应用微生物生态学等。论文集部分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动态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微生物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人员参考。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mproving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meeting the demand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 we present this textbook \"Medical Microbiology\". We hope this book will better fit the need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 This textbook includes sections on introduction of microbiology£? Bacteriology£? Virology£? Mycology£? and Biosafety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ease of study through well-defined sections from microbial structures to diagnosis.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pertine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subject has been omitted to create a more useful reference. ????All of the authors come from the forefro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munities around China. They offer a variety of rich experiences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The editor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their contributions as well as extend thanks to the Zhengzhou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who has helped thi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双歧杆菌到底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