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参考北美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计划,结合我国神经外科临床实践的具体情况,将培训内容浓缩在几个重要章节之内。从显微器械和显微镜的使用、显微手术操作基本技术到实验动物的血管吻合、神经吻合,再到临床应用,进行详细说明,并配有高清照片,直观易懂,避免了以往教程的说教形式,从而为读者提供全面、规范的训练教程。
本书介绍了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特别是对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作了重点阐述。近年血管外科进入了腔内治疗的新阶段,故本书对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闭塞的腔内手术及常规手术的技能均作了详细阐述,使本书在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方面均较为突出。本书分20章,前两章为总论,第三章起为各论,对主要疾病的临床治疗分别作了阐述,全书附有较多的插图便于阅读理解。本书总结了外血管外科学术界在动脉、静脉疾病诊治方面的丰富临床经验,作为一本实用性很强的血管外科参考书,无疑对血管外科医师、普通外科医师、介入放射科医师、胸外科医师等都会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心血管手术麻醉学》是一本大型麻醉学专业参考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心血管手术麻醉的基础知识和作者们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心血管手术麻醉的相关问题。共分6篇46章,130余万字,插图100余幅。篇对心血管的解剖,循环、呼吸生理进行了介绍,并将手术前、中、后应用的相关药物和手术中常用的监测方法介绍给读者;第二篇及第三篇将心脏、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手术麻醉方法及术中处理等做了较系统的介绍;第四篇对心血管手术麻醉有关辅助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第五篇介绍了体外循环的基本方法和各种常见心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特点;第六篇对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急诊手术的麻醉、围术期心律失常的诊治、围术期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后疼痛治疗等做了介绍,此外,还重点介绍了心血管手术后呼吸机的应用与呼吸治疗、手术后的其他有关治
颅底外科通常指切除发生在脑底和/或颅底的肿瘤,也包括手术治疗涉及这一解剖部位的其他病变,如血管性损害和先天性异常。由于颅底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涉及面广,加之受到影像学水平和手术条件的限制,以往手术治疗颅底区域病变是十分困难的。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l)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显微镜、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双极电凝、高速微型钻、激光器、超声外科吸引器、神经内窥镜用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颅底显微解剖的发展及相关科室的密切合作,神经外科的又一分支??颅底神经外科开始形成并渐趋成熟,成为当前外神经外科中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国际上每年均有此专业的学术活动,并有颅底外科专业书籍出版。我国近年来亦开始重视此专业的发展,中
脑血管病(中风)是一组老年常见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幸存者也往往要面对躯体功能障碍、视力、听力缺失、认知功能下降和情感人格改变等一系列神经精神功能损害的症状,还得承受由躯体疾病所引起的沉重心理负担。严重的后遗症往往显著降低脑血管病幸存者的生活独立性,使患者生活质量和自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明显下降。随着我国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寻找有效的脑血管病防治方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血管内介入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防治脑血管病的方法。与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介入技术毕竟是一项有创性操作并有一定的并发症。因此操作人员是否具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刘大为教授率领的团队,以国际化的视野,结合北京协和医院多年来积累的多学科协作经验;为心血管内科、ICU及麻醉科医师撰写了《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处理》,内容包括了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评估,围手术期心力衰竭、高血压、高血糖、心律失常等处理。同时对围手术期如何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休克的处理,心脏手术术中和术后心功能异常的预防和治疗,非心脏手术麻醉的评估及方式的选择也作了重点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性疾病,和免疫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弥散性、多灶性病变,是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基础。如何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也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本书分为基础和临床两篇,共十六章。基础篇包括:人类血管的解剖组织、循环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心脏的血液供应、肾脏的血液供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检查等七章;临床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病、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性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康复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护理等九章。
本书共41章内容,从内皮细胞功能和损伤后功能不全人手,阐述了血管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基因表达和其调控等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全面地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和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讨论了临床血管保护措施和机制、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方式,介绍了内皮损伤研究的前沿成果和进展,展望了基因技术、细胞疗法等临床应用前景和开发需要进行的工作。是一本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的学术专著,对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工作者、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主编和主审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的专家会员,在血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均有不凡建树和深厚造诣。其他作者为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专家或为临床工作和研究工作中有独特建树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