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先生经过六经八钢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搜集了大量针灸、救急要方。本书记录了李老对有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泌尿、五官、皮肤等各科急危重症的治疗方法。李可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为称道,还记录了对急性胸膜炎、他发行肺间质纤维化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痢疾、肝病等急危重症的治疗。本书是一本中医治疗急症、疑难症不可多得的好书。
《四圣心源》为清代名医家黄元御所著,系统详尽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以脾胃为核心,阐发气化学说,主张阳虚时土湿木郁为致病根源,并对临床常见内外妇科疾病进行了分析,并创立相关治疗方剂。本书所阐发的理论对中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扬创新了脾胃学说与气化学说,为 火神派 理论之渊薮。本项目对该书以现代白话语言进行系统翻译,以便于现代读者理解学习。同时增加大量图表,以直观展示其理论思想;并用基于五行-六气理论而创立的方阵图以直观表达本书方剂的配伍,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中医外治疗法,方法简易,实用有效,往往能起到 外治疗内疾,小方治大病 的神奇功效。相较于传统内治疗法,外治疗法操作更安全,效果也十分显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不吃药、不打针 的中医疗法。 本书先简述了中医外治法的基本情况,以及敷贴、药浴、热熨、芳香等十余种常用中医外治疗法的操作要点、适应证、禁忌证等,接着按内科、外科、男科、妇产科、儿科、皮肤及其他常见病症将一百个常见病种分类,病种涵盖感冒、高血压、便秘、失眠、痛经等,详细介绍各病症的外治方,内容丰富,方法简便,选择多样。既可满足男女老幼防病保健之需,又可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的参考书。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运气要诀》是由清代御医吴谦等人根据《黄帝内经 素问》的内容编纂而成,是关于中国传统运气学说的简明读本,具有易记易诵的特点。本书为《运气要诀》白话讲解版,拆解了深奥的医学、易理术语,打破了文言的阻碍,附以运气推算的图示,方便读者自行推算时查阅。
本册小书结合现今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同时从平凡生活出发,取材方便近民,工序简单易学,又不失中医药传统知识技能。希望在少年儿童心中树立动手的观念和执着于精的态度。制成品的利用率广,从而提高孩子们对各种传统中医药手工的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性较强的传统中药手工体验,使得中医药科学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生根。
本书以传统师带徒传承中医的模式,通过记录跟诊老中医的学习经历,还原原汁原味的中医诊疗现场,使读者身临其境。 全书共7章,包括杂病论治、急症论治、用药传奇补录、儿科常见病、妇科常见病、专方专病论治、医案医话,详细介绍了笔者在侍诊过程中所记录的老师临床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内外妇儿、急症专病的诊疗过程、处方用药及临床疗效反馈 ;对于临床疗效佳的专方、专药及常用方,通过大量医案分析,使读者能深刻理解并掌握专方、专药及常用方的用法,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思路和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理法方药兼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及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走近中医》全方位地对中医进行了解构,开篇就痛快淋漓地回击了歪曲、误解中医的观点,同时又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反思中医内部存在的偏差。上篇解释基础知识,中篇阐述理论,下篇则介绍方法。难能可贵的是,全篇保持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生动而有趣,活泼而自然。但以中医的博大精深、浩瀚微妙,区区二十多万字又岂能说尽道明?本书能做到的,只是在人们心中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往历史精华的门。
全书包括上、下两篇,分别对男科、女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上篇为傅青主男科,分伤寒、火症、郁结、虚劳、痰嗽、喘证、吐血、呕吐、膨症、水症、湿症、泄泻、痢疾、大小便、厥症、癫狂、怔忡惊悸、腰腿肩背手足疼痛、心腹痛、麻木、胁痛、浊淋二十二门,涉及男科遗精、滑精、淋、浊、阳强、阳痿、肾子痛、偏坠8个病种。下篇为傅青主女科,共二卷,上卷分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5门,计38篇,39证,载41方;下卷分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5门,计39篇,41证,载42方、2法。 另附有产后编二卷,载产后总论、产前后方症宜忌、产后诸症治法等,以及误破尿胞、淋、便数、泻、痢、呕逆、咳嗽、水肿、小腹痛、腰痛、阴痛、恶露、乳痈等证。此外,还附补集。本书内容精要,选方实用,流传极广,非常适合中医学临床医生、中医学学生及
《李鸿翔老中医临证集录》汇集整理了李鸿翔老中医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特色,详解了临证变法论治21则,经验效方27首,临床经验汇要16条,并附详细的诊疗医案和处方用药。此外,还论述了李鸿翔老中医对于中医经典古籍的一些独特见解及救误纠偏医案,全书理论与实践并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互参,特色鲜明,可供临床中医师及中医药专业学生参考借鉴。
本书由 中医复兴之父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 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书以 物质势力圆运动归纳于一个细胞小体 的原则,系统分析晋、唐以前 古 中医学之理论特点及治疗原则。全书分生命宇宙、系统原理处方基础、伤寒读法、温病本气、时病本气、时方改错等篇。现存1940年成都四川国医学院铅印本。全书分 生命宇宙篇 、 中医原理篇 、 经方用法篇 、 温病篇 、 伤寒论原文读法篇 、 伤寒论方解篇 、 杂症治法篇 、 时方用法篇 八个部分。
三因司天方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针对不同的运气特点而设。善用三因司天方治疗内伤外感的各种疾病是龙砂医家的绝技。但近代以后,随着五运六气成为中医学传承中为薄弱的环节,三因司天方鲜用于临床。近年来,顾植山教授把这十六个方重新挖掘出来,带领龙砂弟子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神奇的疗效。为了帮助广大中医工作者快速学会运用三因司天方,本书对运气思维进行了阐释,对三因司天方渊源、方义、运用思路和要点进行了挖掘、梳理或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审象握机思路进行了系统的讲解。本书是帮助广大中医工作者回归到中医本色思路、快速提升临床疗效的难得的读物。
本书由 中医复兴之父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 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本次点校,以中国国家图书馆1947年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为底本。原书为5册,第1册收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温病本气篇 ;第2册收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第3册收 古方中篇 、 古方下篇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第4册收 《金匮》方解篇 、 《伤寒论》方解篇 ;第5册收 生命宇宙篇 。各篇均单独列有目录。今将5册合为一书,将各篇目录删去,统一编排全书目录,而各篇各章节内容仍遵循原书的顺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包含《素问》《灵枢》两部分,前者注本颇多,后者注解较少。作者对《灵枢》各篇进行了逻辑梳理、要点讨论、知识串联、临床思维点拨等阐释,并结合古代天文学、音律学、民俗学等相关知识,对一些学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整理收录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延伸讨论及延伸阅读内容,以开阔读者思路。本书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简洁直观,书中内容经反复求证、修改,旨在为广大中医学子及中医爱好者提供一部自学《灵枢》的实用参考书。
《运气易览》有云: 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 五运六气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做出适应性调节,才能保持健康。运气学涉及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书共?12?章,从六十甲子历、客主加临、标本中气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将天文历法、气化规律及定数等概括于甲子系统中,以解释五运六气对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的指导作用,以及具体阐述运气学说的内涵及其应用价
本书是中医原创畅销丛书 《王幸福临证心悟系列丛书》的第三分册,由跟诊先生多年的嫡传弟子根据其多年学习手记实录整理而来。全书分效验灵方、医案解读、用药真谛、辨证精华和医话启迪五个方面,阐述先生数十年行医之心法。配有大量极具借鉴意义的医案,条分缕析行医心法及临证思路。延续《杏林薪传》《医灯续传》写作风格,文字简洁质朴,医案真实可信,理法方药兼备。是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伤寒贯珠集》为清代医家尤怡所撰。该书采用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做了重新编排和归类,并进行逐条注解。三阳病以经、腑立论,三阴病以经、脏立论,各篇以法类证,以证论治,这种分类,独辟一门,颇有见地。 本次笺注,以尤怡《伤寒贯珠集》为引,力主从临床应用出发,结合当今伤寒名师写就的手札笔记,从 注文浅释 医理探微 临证薪传 案例犀烛 四个方面,对注文中的医理、辨治思路、应用要点、存在争鸣处进行诠释与解读,使《伤寒论》深厚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使读者在名师的点拨下领悟经典的含义,明确方药理论的应用思路。 本书以笺注形式全面、深入诠释《伤寒贯珠集》,希冀读者能在作者的心得体会中全面、深入领悟尤怡注解《伤寒论》之宗旨,汲取《伤寒论》精华,提升临证能力。
本书参考现行中医高校通行的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社会上能够搜到的其他版本,如桂林古本(本书中均简称为桂本)《伤寒杂病论》、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等诸多版本共集成 370 首方剂,和每一个方剂所涉及的所有条文,其中包括杂疗方中 还魂汤 和 三物备急丸 ,经作者多年研读及临床验证,这些方子疗效确切,这些条文所描述的症状表达准确,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了便于传承仲景之学,特把这 370 首方子编写成歌诀,便于传诵记忆,把每个方子所涉及的所有条文列于方药之下,便于对比研究 仲景学术 和 方证学说 及方证临床运用,特别对 方证学说 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作为一部工具书,便于中医临床医师、中医学生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演习 经方 ,熟谙 方证 ,更快地全面掌握仲景学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图解新思维 中医学基础》以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审定教材《中医学基础》为依据,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和治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以 知识点归纳、相似点比照 为特色,供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中医护理,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心理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备考复习用书,也可作为医药行业考试与培训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