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医院药房正在使用的药物情况整理出来,方便医生和药房工作人员查阅。 当你或家人生病的时候,不管出于哪些原因,确实没有去看医生,要自己做出吃药的决定时,可以在这本书中,以*快的速度找到用药的建议:1.确定你的症状,根据症状去查一下这可能是什么疾病,需要吃什么药;2.你已经有意向要吃什么药,那么在*时间在书中找到这个药,看看这种药的特点,服药时需要注意什么,尤其是人们平时在吃这种药时,容易犯哪些错误,检查自己是否也有这方面的疏忽,并防止它再次发生。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 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药事管理学》(第6版)以《药品管理法》为核心,以保证药品和药学服务质量与合理用药为重点,力求反映药事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法规、新进展。教材与执业药师、药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衔接 。结合2015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尽量覆盖执业药师、药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的相关知识点。在上版基础上,更新、增加了2011年7月-2015年9月期间,我国有关管理体制、法规、政策修改变化的内容;更新、调整了2011年7月以来药事管理有关新进展、新数据;调整部分章节内容,使结构更合理;丰富体例和形式,引导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在有关章节尝试增加双语内容。
陈婷、方晴霞主编的《实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管理(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规划教材高等院校数字化融媒体特色教材)》系统阐述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内容主要包括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概念、建设及维护、无菌操作技术、静脉药物治疗知识和调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如静脉药物医嘱审核、调配操作规程、中心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处理及应急管理等。书后有10套模拟试卷,供学生自测。 目标是使药学专业学生构建有关静脉用药的知识,掌握静脉药物调配的实践操作技术以及日常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从事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打下基础。 利用 互联网 技术,重要知识点后附有二维码(共有9个教学PPT、17个操作视频及9个典型案例分析),学习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查阅。 本书将
郁仁存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特别在癌症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以郁老“内虚学说”为依据,“虚、痰、瘀、毒”学术思想为基准,将其临床中常用有效的中药药对进行总结,主要从补益类、理气类、化痰散结类、活血类、抗癌解毒类、其他类,共6个方面介绍,其中每一药对均包括药对来源、单药功用、对药释义、主治、西医药理、郁老点评等内容。本书列举药对较多,基本可涵盖郁老从医中的常用药物,反映其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且本书郁老亲自对各药对进行点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共18章,主要内容包括联合用药原则、指征及注意事项等的概述,感冒和各系统(科)常见病的病因、症状、用药方案、联合用药及相应疾病的生活管理、用药建议和涉及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等提示。内容丰富实用,切合临床实际。 本书可供医院如临床医师、药师、护士等人员,药品经营单位如药品批发、药店等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等参考使用。
刘克辛主编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供临床药学专业用第2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5章。总论18章,系统论述了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着重阐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理论、公式的临床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在总论中,为强化当今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将药物转运及转运体、药物代谢及代谢酶以及药物分布及血浆蛋白结合分为单独章介绍。在总论中增加了蛋白多肽类药物、手性药物、天然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将第1版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一章融入新增的19~25章各论,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和已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知识,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特点、体液药物浓度测定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本教材末的附录包括常用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刘辉主编的《常见疾病用药手册(药店专用版)》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中医养生等七大版块,超100种药店常见疾病。每个病种的内容包括了疾病定义、病因、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用药、专业关怀,让一线药店人全面系统地了解每个疾病的诊断标准、处理原则,以便为顾客提供全面的健康解决方案。
每门教材都以上版教材为基础,结合调研反馈意见对原有主体框架适度调整;充实更新近年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内容,对实践案例进行更新与增补;对知识内容进行文字叙述的精炼和合理的图表化;根据本门课程增加一些特色栏目
本书选取了《傅青主女科》临床常用或疗效显著的50首方,通过书中傅山对带下、崩漏、月经、不孕、妊娠、产后等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法的确立以及组方用药思路的分析,总结其方证及用药经验。全书按照来源、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效果、治法、歌括、方解、医论、临床应用、现代药理研究的格式编写,其中临床应用是全书的重点,展示了现代医生在临床上对该方的使用情况,不仅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临床医案,而且还包括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从广泛而深刻的角度体现该方的特点与优势。
全书从新药的概念、特点、发现的途径及影响新药发现的因素入手,结合新药研究中的物理和化学问题,如先导化合物的确立和候选药物的形成,以及新药筛选中的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并对新药研究中,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技术要求如药效学模型选择和评价,药物之间作用的相互关系,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与新药开发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在此基础上,又对新药研究中的一些普遍性内容,如一般药理学,毒理学包括遗传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全身毒性及特殊毒性,以及近年来药剂学中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剂型等进行了较为详尽地介绍,尤其针对新药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结合我国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和新药研制现场核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仔细剖析和全面介绍,对于新药的Ⅰ期临床评价与GCP也进行了
《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第四版)》由知名药学专家荟萃临床药学知识和遣方用药经验,以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近1200个问题均“来自患者,面向患者”,问题来源于患者咨询中 常见、药师经常面对的疑问,解答的深度和力度力求贴近读者,简明易懂。 《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第四版)》章节内容包括:常见病及慢病的选药与用药、正确使用药物、认识药物另一面、药物相关知识。 《药师咨询常见问题解答(第四版)》可供临床药师、医师全面了解相关药品知识,作为接受患者咨询、正确解答疑问的案头参考书;也可有助于患者和广大百姓了解常见疾病常识,正确选药,安全合理用药。
本书按照原卫生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编著了这本《药食同源对症速查手册》,旨在使人们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大致了解。具体撰写时则从故事趣谈、药食溯源、性味功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功用比较、药食方萃,药膳食疗着手,以利于人们对症选用。 本书适用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者,药膳餐厅、病房营养护士、中医爱好者也有参考价值。
李范珠、李永吉主编的《中药药剂学(供中药学等专业用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分上篇、中篇与下篇三部分。上篇为 总论 (**~7章),主要介绍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中药剂型制备的基本操作、包装贮藏及新技术;中篇为 中药剂型 (第8~ 20章),主要介绍各类中药剂型的理论知识、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下篇为 设计与评价 (第21~24章) ,主要介绍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生物有效性、配伍变化以及设计等内容;并附 中英文名词对照 和 中文名词索引 。
临床药学是一门药学与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综合性药学学科。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医疗改革的要求、自身发展的规律,我国以临床药学为重点的医院药学转型发展符合世界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本书的作者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各自多年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及实践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临床药学》的各章节内容、基本理论和*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且可读性好。本书对培养临床合理用药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大有益处,因此,除了作为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教学用书外,对临床医师、药师以及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书以药物中毒的紧急救治为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药物中毒的诊断、救治原则、常用方法和解毒药;对常用药物中毒的药理作用、诊治要点、急救措施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项作了细致的阐述和特别提示。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科学实用,便于查阅,可供临床医师在药物中毒急救时速查参考,也适合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专业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是关于中医方药量效研究临床应用的专著。精选近年来知名中医专家在方药用量上的运用经验,结合具体案例和医家临床体验,剖析中医临床在准确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变化的方药剂量对不同病证的疗效的影响,对于阐明方药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指导临床实际应用、切实提高中医疗效、回归临床合理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贴合中医临床实际,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临床与科研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