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作者张渊智、陈楚群、段洪涛)主要介绍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包括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从光学遥感辐射的物理基础出发,首先描述了水质遥感的基本原理及其光学特性的物理意义,接着介绍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然后重点论述水质遥感光学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此外结合目前水质遥感研究的*进展,增加了激光雷达和微波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应用,后指出未来水质遥感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重点。 《水质遥感理论方法及应用》有机整合水体的光学特性和遥感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许多实例,不仅系统地介绍光学遥感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而且给出了光学遥感数据与微波遥感数据复合的应用实例,还简单介绍了激光雷达和微波
本书从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依次介绍当今正在运行和即将运行的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的组成、应用前景,然后重点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以及GPS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四大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应用前景;第2章介绍GPS接收机的原理和常用品牌接收机;第3章介绍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为将空间卫星位置与地球表面点位的关联建立统一基准;第4章介绍卫星信号的组成和位置计算;第5章介绍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和误差来源;第6章阐述*定位、相对定位、静态定位、动态定位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7章介绍静态GPS控制网的设计与实施;第8章介绍静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和过程;第9章介绍动态GPS测量数据处理原理;第10章介绍GPS在各种工程中
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为参数估计及统计检验,插值计算,回归与拟合分析,抗差估计、有偏估计及拟合推估,时间序列分析,傅里叶分析与小波分析,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空间信息统计学基础。修订去掉了部分过时的内容,充实了有偏估计、半参数估计和整体小二乘平差、拟合推估等现代测量平差方法,并增加了新的方法。各章附有相关例题和习题,便于读者的理解。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常用近代数据处理的实用性,且着眼于现代测绘技术及其发展的需求,充实新的理论与方法。本书可供测绘和相关学科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探测技术中常用的几类传感探测器件,内容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机械传感器、物联网及其应用技术。对各类传感器的理论和典型应用作出了系统的阐述。本书在结构上按照检测对象划分章节,条理清晰,每章前配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帮助读者了解本章将要介绍的知识要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方向以及物联网、应用物理、农业信息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相近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亦可作为从事现代检测技术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共分十一章,主要介绍房地产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房地产测量政策和理论。第1章房地产测量概论,第2章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基础,第3章测量基础,第4章全站仪及其GPS应用,第5章房地产控制测量,第6章测量误差理论与精度分析,第7章房地产调查,第8章房产图测绘,第9章房屋勘丈、计算与分摊,第10章变更测量,第 11章房地产测绘管理。 本书与以往教材相比,新增了房地产测量的相关法律知识,如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基础知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等。同时考虑到具体实施中,房地产要素测量是和房地产图测绘同步完成的,所以将房产要素测量和房产测绘合并在一章中。 本教材以房地产测量技术和政策为主线,以建立房地产测量整体知识架构为目的,力图从相关法律和政策层面对房地产测量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深
作者通过对地籍测量教学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参考大量资料后编写本书。全书共分13章,由四大部分构成,分别为:绪论,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等级和房屋的调查等),地籍测绘(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测量、地籍图的测绘、面积量算等),综合(包括日常地籍调查、数字地籍测量、3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和土地勘测技术与方法等)。书后附有课间实验指导书、集中实习指导书供教学使用。 本书适合土地管理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交通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及应用》对交通数据采集技术,尤其是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及其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交通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信号交叉口机动车交通流特性分析、信号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分析、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流特性分析、信号交叉口交通控制设施效果分析等。《交通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及应用》可供高等学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参考用书。本书由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于泉撰写。
本书是作者在自动制图综合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作者多年来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提炼。本书从自动制图综合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出发,面向制图综合的智能化方向展开研究。全书共分7章,分别从自动综合相关学科基础、制图综合知识组织与管理、基于Agent的自动综合框架模型、基于知识的自动综合算法模型、自动综合算法与算法库、自动综合算法与结果评估、自动综合过程控制等角度对地图自动综合智能化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后以一个自动综合系统为例,介绍了智能化自动制图综合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功能实现。 本书内容紧凑,结构清晰,可作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辅助教材,也可供从事数字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制作的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科技人员使用。
《天线几何量测量理论及其应用》针对天线测量参考资料匮乏这一现状,总结多年从事天线测量研究的经验,构建了天线测量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全书共分8章,前4章分析了天线测量技术的现状,理清了天线行业对测量技术的要求,系统介绍并首次提出了多种天线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天线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体系。后4章介绍了世界上*的抛物环面天线测量、探月工程50m天线测量、国际知名天线测量实践,以及FAST工程和上海天文台65 m天线的设计情况,以期对天线测量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天线几何量测量理论及其应用》的读者对象包括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天线结构设计、工艺等方面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及相关工程和研究人员。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由卫星测高数据提取潮汐参数、构建潮汐模型及模型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潮汐基本理论;卫星测高地面轨迹的基本规律与潮汐混叠现象,分潮可分辨的新判据;交叉点与沿迹潮汐参数提取的方法与成果;多卫星联合潮汐参数提取;基于数据同化的区域潮汐模型构建;区域潮汐模型的应用。 本书可供测绘、海洋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8314 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本标准与GB/T 18314 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基本规定; ——修改了级别划分和精度指标; ——修改了选点、埋石、仪器、外业成果记录的部分内容; ——修改了部分观测技术要求; ——修改了部分数据处理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测量学(第4版)》共分十章,章为概述,介绍测绘学的发展史和本书的基本内容;第二章至第四章介绍基本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第五章介绍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及测量精度估算;第六章介绍小地区的控制测量,以导线测量及计算为重点;第七章介绍地形测量,以数字测图为重点;第八章介绍地形图应用,以数字地形图的应用为重点;第九章介绍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第十章介绍道路、桥梁、隧道工程测量;在附录中介绍计算器的编程方法以及所编导线计算程序。 《测量学(第4版)》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的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等的基础技术课"测量学"的教材。本书附有配书的CD-ROM(光盘),有内容演示、补充、加深等功用,对于教、学双方都有裨益。本书也可供工程勘察、工程施工等技术人员参
本书突出应用操作,介绍了航空摄影测量外业、4D产品制作、空中三角测量加密及遥感图像处理与制图流程、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方法组织教材内容。本书可供高职高专相关专业作教材,也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测绘类规划教材,是对第三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详细介绍了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上册主要包括内容包括:控制测量学的基本任务、体系和研究对象,地球重力场的基本知识;测量控制网的技术设计和优化;控制测量的基本测量技术与方法,包括精密测角、精密测距、精密测高以及测量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测量外业成果的检查与验收。
《测量学(第2版)》系统介绍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技术与方法,侧重当前技术条件下的工程应用。全书分12章,内容包括角度、长度、高差测量,测量误差基础理论,工程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测量等测量学基础内容。在保证测量学基础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力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当前工程实践符合的测量技术方法,详细地阐述测量学的工程应用问题。 《测量学(第2版)》内容宽厚,体系完整,用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测量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内容详尽,不仅适合作为测绘专业基础课程或非测绘专业测量专业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测绘工程专业工作的人士参考。
《测量学》共分为十四章,章介绍了坐标系、测量工作的程序与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水准测量;第三章介绍了角度测量;第四章介绍了距离测量;第五章介绍了测量误差;第六章介绍了控制测量;第七章说明了地形测量;第八章介绍了地形图应用的相关知识;第九章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第十章介绍了道路工程测量;第十一章介绍了桥梁工程测量;第十二章介绍了地下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内容;第十三章介绍了电子全站仪测量;第十四章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内容。 《测量学》强调逻辑的完整性、章节的独立性以及内容的实用性,各章均配有习题。本书适用的专业主要包括测绘工程、建筑工程、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安全工程、农业工程等本科相关专业,也可供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GIS应用与开发丛书:CityEngine城市三维建模》以构建一个三维场景为主线,对CityEngine软件的原理与操作方法展开讲解,详细介绍了CityEngine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技巧,主要内容包括:CityEngine软件简介,CityEngine建模思想,三维场景创建,规则建模的原理、方法与应用,纹理建模流程,大范围场景建模流程,以及模型数据的导入导出等。为了使读者特别是初学者能够快速全面地掌握三维场景的制作流程,《GIS应用与开发丛书:CityEngine城市三维建模》*后以一个校园的三维场景制作为例进行了综合讲解,并给出实现思路与核心代码,以供读者参考使用。 《GIS应用与开发丛书:CityEngine城市三维建模》适合于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等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者、生产者参